紀慶沖
熱點聚焦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22年3月5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預期增長5.5%左右。
李克強總理指出:經濟增速預期目標的設定,主要考慮穩就業、保民生、防風險的需要,并同近兩年平均經濟增速以及“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相銜接。這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體現了主動作為,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
回首本世紀初,我國GDP增速一直維持在10%左右的高位,那么今年GDP預期增長5.5%的數據對中國經濟發展意味著什么?其背后有哪些深層原因?
縱深剖析
1.基數大,增加值高。
在中國經濟規模巨大的基數上要實現GDP增長5.5%左右的目標,總量相當可觀。2021年GDP超114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了13萬億元人民幣。這說明中國經濟的韌勁很強,我們市場主體活力和抗風險能力都很強。近10年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穩定在30%左右。即便在全球疫情肆虐的過去兩年,中國兩年經濟平均增速仍達到5.1%,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
2.情況復雜,影響因素多。
當前,中國經濟還處在突發疫情等嚴重沖擊后的恢復發展過程中,國內外形勢不斷出現新變化,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難度加大,GDP增長5.5%左右這一目標的設定,既符合中國國情,也是解決就業難、外部輸入性通脹壓力等現實挑戰的迫切需要,是實現“十四五規劃”“雙碳”等未來目標的必然要求。
3.合理發展,兼顧質與量。
5.5%左右的經濟增速,兼顧了速度和質量,體現了高質量發展導向。應當看到,而今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應對變化,不能簡單以GDP增速論英雄,更不能為了經濟增長不顧質量效益,甚至犧牲生態環境,而是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任務驅動
1.立足“小目標”,共建“大圖景”。
實現GDP5.5%左右的增長目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發展沒有休止符,中國人民將發展的“大圖景”與千家萬戶的“小目標”交相輝映,在新征程上匯聚起14億中華兒女的追夢動能。
2.深挖潛力,提振全球信心。
中國及時有效控制住疫情,經濟在全球中率先恢復增長,加上具有吸引力的大市場、極具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這是中國交出亮眼答卷的原因。
實現GDP5.5%左右的增長目標,遠不止增速數字本身,更來自中國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步伐;來自一心一意、堅定不移辦好自己事的從容定力。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穩住信心,挖掘潛力,中國在實現自身增長目標的同時,也必將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信心與力量。
3.團結奮進,展望美好未來。
回望過去的2021年,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新冠肺炎疫情和極端天氣等多重挑戰,我們在前進路上奮力奔跑,跨過了許多溝溝坎坎,越過了不少激流險灘,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發展水平再上新臺階。在飛逝的時光里,我們看到的、感受到的中國,是一個堅忍不拔、欣欣向榮的中國。星光不問趕路人,歷史屬于奮斗者。美好生活,奮斗以成。我們靠團結奮斗創造了輝煌歷史,還要靠團結奮斗開辟美好未來。
多方觀點
在高質量發展中追求幸福感
高質量的發展,首先是保證一定GDP增速的發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2022全年GDP增速目標放在了5.5%左右,在“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5.5%左右其實算是一個較高的水平,這意味著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精準可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 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高質量的發展,還是兼顧公平和效率的發展,全國政協常委北大林毅夫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高質量發展要遵循比較優勢,一是能最大程度創造就業,尤其是讓更多低收入群體充分就業;二是隨著資本積累,勞動力變得相對短缺,會提高勞動者工資水平,也會縮小高低收入群體的差距;三是政府財政收入增加,更多財力用于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領域。
高質量的發展,還一定是保證民生的發展,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自然也是充分保障和極大改善民生。
(摘編自《華夏時報》2022年3月11日)
變“總量”為“人均”,重點關注中低階層收入
在中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基礎上,實行就業優先的政策,創造盡可能多的就業的機會,重點關注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中國目前大概有4億中等收入群體,還有9億人低于中等水平。因此,需要通過提升人力資本,增加這些群體的就業創業能力,從而增加他們的收入。
此外,財政、貨幣政策、就業政策等,要更多向中小微企業傾斜。中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從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升人均收入水平的角度來看,需要更大力度來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
目前,各級政府在考核時,過分看重經濟總量指標;以后,各級政府在做經濟工作的時候,更多要用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基本公共服務、人均消費等指標來評估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
(摘編自《紅星新聞》,2022年3月7日)
“5.5%左右”!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
實現GDP5.5%左右的預期增速目標,我們有條件。要看到,去年GDP再次超過百萬億元大關,達到114萬億元,實際增長8.1%,同時全國財政收入突破20萬億元。這些成績的取得,雄辯證明調控方向的正確、政策實施的精準,是做好今年經濟工作的物質基礎和基本面,是我們爬坡過坎、戰勝困難、持續發展所具備的客觀有利條件。
實現GDP5.5%左右的預期增速目標,我們有能力。要看到,這是在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面臨的困難挑戰較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也不少,對宏觀調控提出了更高要求。針對此,政策儲備有空間,有手段。宏觀政策穩健有效,微觀政策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結構政策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是我們頂住壓力、防范風險、主動作為所具備的主觀有利因素。
實現GDP5.5%左右的預期增速目標,我們有信心。要看到,過去一年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是在有效防控疫情基礎上取得的,是在沉著應對內外部風險挑戰的過程中取得的,充分說明了中國經濟后勁很強、韌性很強。
(摘編自《人民財評》2022年3月7日)C03F586F-FBA3-433D-A36C-1F67328235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