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
演講詞是用來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發表意見和主張,提出號召倡議的文體。提到演講詞,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它具有固定的格式,以及它具有鼓動性和感染力的表達效果。其實,演講詞不僅要以情動人,還要以理服人,所以,需要做到有理有據地闡發觀點。
一、眼里有聽眾,言之有理。
言之有理,首先是能客觀地分析生活現象,做到觀點正確、新穎,有針對性。“正確”指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符合實際情況和事物發展規律。“新穎”就是寫別人所未寫,發別人所未發。有針對性,即與生活聯系,與現實結合,分析事物成因,解決當前問題。同時,言之有理地評判,還要以聽眾的感受為標準。作為演講者,要考慮演講現場,以有效手段凸顯“理”的豐滿。
1.層次使理明晰
演講時,聽眾主要靠“聽”來獲取信息,所以,演講詞層次分明,可使聽眾感知“明朗清晰”。為使層次分明,有的演講詞還使用一些標志詞,諸如一、二、三,首先、其次、然后……《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按“逝世(①)——功績(②-⑦)——影響(⑧-⑨)”三個層次來進行演講,表達了作者對馬克思的無限懷念之情。這樣的層次劃分,使聽眾能很好地感知到作者所講的馬克思的歷史功績和光輝思想。
2.邏輯使理嚴密
說理要符合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之間或事理的內部聯系及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說理。《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第二段“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領起后文,“對于歐美戰斗的無產階級”的貢獻是革命事業上的貢獻,因其重要,放在前。接下來,寫了馬克思的兩大發現,一是“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二是“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因為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是革命事業的基礎,所以放在前,這樣安排,才符合邏輯。
3.生活使理真切
演講詞,聯系生活來寫,不僅體現演講的針對性,也使說理接地氣。《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作者不只寫了馬克思的研究領域,也寫了馬克思的生活情況。各國政府都在驅逐他,資產者競相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讓人感受到了他的偉大人格和崇高精神。
4.哲思使理深刻
哲理是關于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智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規律。哲思就是對哲理的思考,善于思考和探尋哲理的人,思考是深入的,說理是深刻的。《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中有很多含意深刻的句子,如“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意為每一種事物的出現,都會有正反兩面的結果,認識反面與負面的影響,會更讓我們清醒。
二、胸中有積淀,言之有據。
“言之有據”指作者在闡發觀點時要有真憑實據,這個“真憑實據”在議論文中叫論據,即作者用來證明觀點的理由和事實。在演講詞中,也要做到用充足的論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論據分為以下兩大類:
1.事實論據
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事實論據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的描述和概括,它包括具體事例、統計數字、親身經歷等。《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列舉的兩大發現、出版的報刊、參加的組織、創立的協會等都是事實論據。
2.道理論據
道理論據指那些來源于實踐,并且已被證明和檢驗過,斷定為正確的觀點。它包括經典性的著作和權威性的言論(如名人名言、諺語)、自然科學原理、定律、公式等。《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有機界的發展規律”就屬于道理論據。
論據需要不斷積累,長期積淀。使用的論據要求真實,要求典型,要求準確,有代表性,有說服力,能證明觀點。
三、筆下有方略,言之有法。
論據的使用與論證方法緊密結合,使用道理論據常用到引用論證、比喻論證,使用事實論據常用到舉例論證,而對道理、事實的對比和類比則用對比論證和類比論證。
1.引用論證
引用論證即引用他人言論或著作內容來說明道理的論證方法。《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中,“這個會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榮的工兵——革命”這句話引用了《哈姆萊特》中的典故,借用老田鼠和工兵的形象來比喻革命。
2.比喻論證
具體形象的事物最容易讓人感知和記憶,演講過程中,用比喻的手段能化虛為實,使說理生動形象。《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中,“歷史本身就是審判官,而無產階級就是執刑者”,把“歷史”比作審判官,把“無產階級”比作執刑者,強調了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
3.舉例論證
通過列舉典型事例,可具體有力地證明觀點。《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例如,他曾經密切注視電學方面各種發現的進展情況”,通過舉例,證明馬克思對科學發展的重視。
4.對比論證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的雙方(兩面)安排在一起比較。《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中,把“1848年革命”的影響比作只是“微不足道”的“裂口和縫隙”;“無產階級解放”則是“一片汪洋大海”,用對比凸顯了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偉大力量。
5.類比論證
類比論證,即通過對已知事物(或事例)與跟它有某些相同特點的事物(或事例)進行比較類推,從而證明觀點。《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中,“這個社會革命并不是1848年發明出來的東西。……同樣,歐洲社會在1848年以前也沒有感覺到從四面八方包圍著它、壓抑著它的革命氣氛”,通過類比,指出無產階級革命與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一樣都是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們要考慮演講現場,使聽眾感到言之有理;我們要把握議論要素,使自己的演講言之有據。通過使用多種論證方法,有理有據地闡發觀點,可以做到氣壯意盛,說服聽眾。
出乎其外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中國公學十八年級畢業贈言
◎胡 適
諸位畢業同學:
①你們現在就要離開母校了,我沒有什么禮物送給你們,只好送你們一句話吧。
②這句話是:“不要拋棄學問。”以前的功課也許一大部分是為了這張文憑,不得已而做的。從今以后,你們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現在年富力強,努力做一種專門的學問。少年時光是一去不復返的,等到精力衰減時,要做學問也來不及了。即使為吃飯計,學問也絕不會辜負人的。吃飯而不求學問,三年五年之后,你們都要被后進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時再想補救,恐怕已經太晚了。
③有人說:“出去做事之后,生活問題亟須解決,哪有工夫去讀書?即使要做學問,既沒有圖書館,又沒有實驗室,哪能做學問?”
④我要對你們說:凡是要等到有了圖書館方才讀書的,有了圖書館也不肯讀書。凡是要等到有了實驗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實驗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決心要研究一個問題,自然會撙衣節食去買書,自然會想出法子來設置儀器。
⑤至于時間,更不成問題。(A)達爾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點鐘的工作。你們看他的成績!每天花一點鐘看10頁有用的書,每年可看3600多頁,30年可讀11萬頁書。
⑥諸位,11萬頁書可以使你成為一個學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種小報也得費你一點鐘工夫;四圈麻將也得廢你一點鐘的光陰。是看小報呢,還是打麻將呢,還是努力做一個學者呢?全靠你們自己的選擇!
⑦(B)易卜生說:“你的最大責任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
⑧學問便是鑄器的工具,拋棄了學問便是毀了你自己。
⑨再會了!你們的母校眼睜睜地要看你們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選自《中國青年》2000年第16期)
1.這篇演講詞層次分明,邏輯性強,請試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年時光是一去不復返的,等到精力衰減時,要做學問也來不及了。”請寫出與該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古詩句(要求是至少連續的兩句)。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在論證過程中起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文中畫橫線的兩句話所屬論據類型,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