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生態與生活雙贏
廷·巴特爾,2021年“七一勛章”獲得者,被稱為“草原之子”。扎根牧區近50年,他探索出一條“保護生態,發展經濟,促進增收”的新路,走出了一條既能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又能讓牧民發家致富的可持續發展的“雙贏之路”。
巴特爾是開國少將廷懋之子。1974年,19歲的巴特爾響應黨的號召,離開家鄉呼和浩特,在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插隊做了一名普通的牧民。在這里,他親眼看到牧民的艱苦生活,同時也切身感受到了當地的淳樸民風,年輕的巴特爾便萌生了一個想法: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讓這里的牧民過上好日子。
1976年11月,巴特爾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書記。七十年代末,知青返城政策出臺,巴特爾卻多次放棄返城機會,選擇留下來發光發熱。他說:“我的事業在薩如拉圖雅,我熱愛這片草原,草原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草原?!睆拇?,他扎根草原,帶領牧民走出了一條實實在在的致富路。
巴特爾帶領牧民種植沙柳、楊柴、榆樹等,改善草原生態;引導牧民“減羊增牛”,探索出“蹄腿理論”,開始“圍欄輪牧”,改變牧民“靠天養畜”的習慣;帶領牧民探索產業脫貧之路,組織成立了嘎查股份制公司,發展奶制品、風干肉加工和旅游產業,嘎查牧民人均收入從1983年的200元增加到2018年的24460元。他在農牧民培訓基地當“講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牧民宣講生態保護、科學養畜、理財知識和黨的惠牧政策,把自己幾十年鉆研摸索出來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牧民。
近50年的奮斗中,他獲得了許多榮譽稱號,有“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感動中國人物”“最美奮斗者”“七一勛章”,等等。
素材解讀
巴特爾是一位秉承紅色家風、甘做牧民的將軍之子,更是一位扎根牧區、苦干實干的英雄楷模,正是堅定的信念督促他不斷探索、不懈奮斗,在自然生態與人民生活之間探索出一條“雙贏之路”??梢?,只要信念足夠堅定,我們就能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艱苦與榮譽共存
2016年里約奧運會,張常寧作為中國女排主力,成為奧運冠軍。2019年,她再次奪得世界冠軍,續寫輝煌。2021年7月5日,中國女排出征東京奧運會,張常寧憑借45.39%的扣球成功率、33.01%的扣球效率,被國際排聯評為綜合能力世界第一。
張常寧雖長相甜美,賽場上卻非?!皟疵汀薄鞍詺狻?,她的發球被日本隊教練中田久美稱作“魔球”,日本球迷冠以她“殺球女王”的稱號。
張常寧出身排球世家,父親張友生曾任江蘇男排教練,哥哥張晨是江蘇男排現任隊長。張常寧從小就身高出眾,排球天賦極高。然而競技體育本就挑戰人的極限,運動員生涯必然充滿艱辛,傷病在所難免。
2017年和2018年對張常寧來說過得異常艱難,這兩年她傷病不斷,左膝副韌帶撕裂、腳踝扭傷、腎積水、左膝十字韌帶撕裂……然而這些都不為外界所知,球迷看到的是她在2018年女排世錦賽期間的不佳表現,一些極端球迷甚至嘲笑她為“張一分”。
東京奧運會后,張常寧又帶著江蘇女排參加了2021年西安全運會。全運會比賽中,張常寧膝蓋舊病復發,不得不缺席之后舉行的新賽季聯賽。后來,張常寧在社交媒體發布動態,回顧了自己2021年參加的各種比賽,并且表示自己已經恢復訓練,狀態良好。
素材解讀
運動員在賽場上揮灑汗水、盡顯風采,為個人、集體、國家贏得了榮譽。然而榮譽的背后往往浸滿了奮斗的淚水,他們不僅要經受高強度的訓練,還要忍受流言蜚語的攻擊。張常寧面對傷病的折磨,始終不曾放棄,她憑借對排球的熱愛和堅定的信念一步步向前邁進,這樣的毅力和風采令人贊嘆。
傳統與現代結合
“銀匠雪兒”的視頻在網絡上大火,潘雪也以苗族銀飾手藝傳承人的身份六次登上央視舞臺。“銀匠雪兒”的視頻充滿了古老而又唯美的氣息:柚子樹下,年輕漂亮的95后女孩穿著藍色印花麻衣,扎著馬尾辮,用長滿老繭的雙手“變出”一件件精美的銀飾。
潘雪的家鄉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素有“非遺之冠,銀飾之都”的美譽。她從小就喜歡苗族銀飾,小學五年級時拜師學藝,師從銀匠世家第四代傳承人張永富,大三時系統學習了苗族銀飾鍛造技藝,2020年大學畢業后瞞著家里人正式成為一位“女銀匠”。
2020年,受疫情影響,潘雪開始直播帶貨,銀匠鋪的生意很快便有了起色。這時,這位苗族姑娘意識到,短視頻、網絡直播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幫助手藝人走出生存困境,還能極大地促進非遺工藝的傳播與傳承。同時也啟示她:想讓非遺走出“深閨”,就要拉近與普通大眾的距離。
古老的非遺工藝經過一個95后姑娘的創新,變得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四葉草手鐲、石頭耳墜、苗族復古發簪……昔日裝飾于節日盛裝上的沉重銀飾如今變成了年輕人的日常配飾。潘雪還在社交平臺上發布手工銀飾的制作過程,一個視頻一分鐘,一個個鮮活的非遺故事從貴州大山傳到了全國各地。
潘雪說:“傳承是延續歷史,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創新是面向未來,探索我們往哪里去。我有信心,將苗族的傳統文化介紹給更多人。”
素材解讀
一位美麗的95后姑娘,以創新精神和堅定信念,帶苗族銀飾走進更多年輕人的日常生活,讓“將苗族的傳統文化介紹給更多人”這個美好的夢生根、發芽、成長,讓它飛出了大山,飛向了全國。
理想與奮斗相隨
2021年1月,浙江大學“在鮮紅的黨旗下”研究生黨建工作室正式成立,王明華將自己珍藏的一艘紅船模型捐獻給工作室。2021年9月28日上午,工作室在浙大玉泉校區成功召開研討會,總結了階段性研究成果。
王明華是浙大名副其實的“80后”寶藏教授。80歲高齡的他退而不休,并以此為傲,他說:“希望能為黨再多工作兩年,為黨的教育事業再多做些事?!?/p>
王明華業務精湛。自1965年起,他40余年潛心研究,獲得專利20余項,發表論文200余篇,開展一系列國家級、省級重點研究課題,獲得的成果和榮譽不勝枚舉。除了致力于學術研究,王明華在教書育人上也投入了極大的熱忱。1988年以來,他培養了23名博士研究生和不計其數的碩士研究生。
王明華出身革命家庭,祖父王盡美曾參加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伯父王乃征離休前為吉林軍區副司令,父親王乃恩年輕時亦參加革命。王明華自豪地說:“從祖父開始,我們一大家子的生活經歷就和黨的歷史發展始終保持一致,我們祖孫四代,一直忠誠、踏實、堅定地跟著共產黨走?!?/p>
王明華繼承了家庭優秀的革命傳統,退休后仍為黨的教育事業發光發熱。他總會講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理想信念:“信仰是紅船精神中最根本的東西。我們的革命先烈正是有著堅定的信念,才會做到‘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戰火中不屈不撓,即使犧牲也要奮力一搏?!?/p>
素材解讀
王明華教授始終堅守黨的理想信念,為中國的教育事業不懈奮斗,他的品格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享受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我們創造的安寧與繁榮,更應該傳承他們的信仰與信念,生命不息,奮斗不止。281C1894-11D8-4464-A7BE-27C7D057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