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健
在醫學上,震顫是指一種節律性、交替性擺動動作的臨床癥狀。身體任何部位產生姿勢或動作,都需要兩組以上的肌群協調運動來完成。當這個產生動作肌群不能協調同步運動時,它們所支配的部位就會出現不受控制的有節律的抖動或顫抖,這就是震顫。
很多疾病可導致震顫,但并不是所有的顫抖都是疾病所致。在某些情況下,大多數正常人在兩上肢向前平伸時,手部會出現細微的快速震顫,這屬于生理性震顫。
生理性震顫可以累及任何肌群,可在清醒時持續存在,甚至在睡眠某些階段也存在。在焦慮、緊張、疲勞、代謝紊亂(如酒精的戒斷)或某些藥物的應用(如咖啡因及其他磷酸二酯酶抑制劑、β-腎上腺素能激動劑、腎上腺皮質激素)時,生理性震顫會變得明顯。
病理性震顫在各年齡段均可發生,以老年人居多;在靜止或活動時均可出現,一般在情緒緊張時加重,睡眠時消失。
生理性震顫可以累及任何肌群,病理性震顫常常累及特定的肌群,最常見的部位是肢體的遠端(特別是手指和手),其次是肢體近端、頭、舌、下頜及聲帶,軀干很少受累。
根據臨床表現,震顫主要分為兩大類:靜止性震顫和動作性震顫。
靜止性震顫,是指受累肢體部位的重量得到充分支撐且處于放松狀態下出現的震顫。如坐位時,將手放在大腿上出現的手顫,活動時震顫減輕或消失。
動作性震顫,是指在肌肉收縮時(如活動、平舉)發生的震顫。包括姿勢性震顫、運動性震顫、意向性震顫等。姿勢性震顫在維持一個抵抗重力的姿勢時明顯,如將手臂在身前平舉時,需要抵抗手臂的重量,此時出現的手顫則是姿勢性震顫。運動性震顫可見于運動起始階段、運動過程中,或者一只手接近目標時。后者又稱為終末性震顫或者意向性震顫,例如指鼻試驗時,當手指接近鼻尖時出現的手顫即是意向性震顫。
1.特發性震顫:臨床較常見,屬于遺傳性疾病,表現為手抖、下頜抖、頭抖;典型表現為姿勢性震顫,震顫往往是病人的唯一異常表現。
2.帕金森病震顫:主要表現為靜止性震顫,常表現為手抖,同時還伴有動作遲緩、肌肉僵直、姿勢和步態異常等,由于腦內缺乏多巴胺所致。危害性較大,需與特發性震顫相鑒別。
3.小腦性震顫:由小腦病變引起,為意向性震顫,在隨意動作開始時震顫并不明顯,隨著運動肢體接近目標時震顫變得越來越明顯。
4.周圍神經病性震顫:由周圍神經受累引起的姿勢性或運動性震顫。
另外,還有某些內科疾病引起的震顫,常見的如甲亢、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低血糖等。
盡管部分病人有家族史,但不是所有的震顫都會遺傳。以臨床上常見的引起震顫的帕金森病和原發性震顫為例,雖然這兩種疾病都有家族遺傳性(分別占各疾病的10%和60%),但并不是父親或母親有帕金森病或原發性震顫或其他遺傳性震顫,子女就一定有震顫。
1.對因治療: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如帕金森病震顫,給予補充多巴胺能藥物后,部分病人的震顫得到控制。再如藥物引起的震顫,減量或停用后震顫可緩解。
2.物理療法:手部震顫明顯的病人,可以使手腕承擔的重量增加而達到減輕震顫的目的,如佩戴厚重的護腕或首飾,使用重量大的餐具等。
3.肉毒素治療:這在肌張力障礙性震顫病人中應用較多,效果顯著。這種方法還可應用于難治性原發性震顫、腦外傷后震顫、帕金森病震顫等,特別是對那些局灶性的頭部、手部、聲音震顫有一定的療效。但肉毒素注射一般只可維持半年,需要反復注射,有時可能引起短暫性肌無力等不適。
4.腦深部電刺激術:該手術是將電極植入腦內,通過體外調節電極的各項參數控制震顫。手術相對安全,對部分難治性震顫具有很好的效果。
許多外界因素都可能誘發或加重震顫,這些因素包括:①應用藥物(β受體激動劑,腎上腺素,鋰劑,糖皮質激素等);②代謝紊亂(甲亢、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低血糖等);③突然戒酒;④停用鎮靜劑;⑤飲用富含黃嘌呤類似物的飲料(茶、咖啡)等。另外,精神緊張、睡眠不佳、疲勞、饑餓、天氣過冷過熱等。
震顫是否會進行性發展,主要取決于引起震顫的病因。概括來說,神經系統變性病如帕金森病、多系統萎縮等引起的震顫會不斷發展。中樞或周圍神經系統局灶性損害引起的震顫通常為身體局限性震顫,這種震顫很少發展。
建議震顫患者及時到正規醫院神經內科就診,通過相關檢查,明確病因,采取針對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