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芳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消化性潰瘍為消化科常見疾病之一,是指發生于胃、十二指腸部的潰瘍,與胃酸分泌過多、幽門螺桿菌(Hp)感染及胃黏膜保護作用障礙等有關[1],研究報道,超過60%消化性潰瘍患者伴有Hp感染風險[2]?;颊咭坏└腥綡p,胃腸黏膜會不同程度被破壞,導致胃黏膜失去保護作用,此外因患者胃酸刺激較多,易出現表達水平較高的免疫應答因子,致使患者病情發展更為迅速[3]。目前臨床對消化性潰瘍治療藥物種類較多,但治療效果參差不齊,對患者機體尤其是血液中多個檢測指標的影響差異較大。四聯療法一直以來被視為Hp感染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法,但近年來逐步出現耐藥性的增加,四聯療法配方藥物亦隨之變化,其中埃索美拉唑的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明顯,是目前消化性潰瘍患者有效的治療方案[4]。但目前有關埃索美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療效及對血清胃腸激素的影響研究缺乏統一定論,為此本文展開臨床對照性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0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診治的消化性潰瘍患者80例,入選標準:①入院后經胃鏡檢查,僅有胃炎潰瘍,無其他干擾性疾病;②近兩周內未接受過其他抗菌藥物治療;③未使用過非甾體類藥物及皮質激素類藥物;④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⑤排除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受損;⑥排除精神疾病者;⑦排除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及惡性腫瘤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有較好均衡性及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對照組采用奧美拉唑四聯療法治療,奧美拉唑腸溶片,口服,20mg/次,2次/d,前兩周為患者給予鹽酸莫西沙星膠囊,400mg/次,2次/d,同時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350mg/次,2次/d,采用枸櫞酸鉍鉀220mg保護胃黏膜,2次/d,1袋/次。1周為1個療程,共4個療程,持續治療4周。觀察組給予患者埃索美拉唑四聯療法治療,埃索美拉唑腸溶膠囊,20mg/次,口服,2次/d,前兩周采用鹽酸莫西沙星膠囊,400mg/次,2次/d,同時給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350mg/次,2次/d,采用枸櫞酸鉍鉀220mg保護胃黏膜,2次/d,1袋/次。1周為1個療程,共4個療程,持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臨床療效評估[5]:患者治療后,經胃鏡觀察,患者潰瘍面以及周圍炎癥完全消失記為顯效;患者治療后,經胃鏡觀察,潰瘍面明顯減少,周邊炎癥狀態顯著減小為有效;治療后,經胃鏡觀察,患者潰瘍面缺乏明顯的好轉,周邊依然存在炎癥狀態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治療前后兩組炎癥因子指標變化,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IL-8,雙抗體夾心法檢測兩組TNF-α水平;③治療前后兩組血清胃腸激素水平變化,采用放射免疫法同批檢測兩組GAS、MOT、SS,所有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④兩組Hp清除率及藥物安全性比較,統計兩組Hp清除率,14C-UBT亦或胃鏡檢查,取兩組患者胃竇小彎側距幽門口3cm的黏膜組織,同時進行病理檢查,兩項之一為陰性者可判斷為Hp根除;并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統計學軟件SPSS20.0分析和處理研究數據,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對比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對比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的87.50%(χ2=1.409,P=0.23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治療前后兩組炎癥因子指標變化:治療前兩組IL-8、TNF-α相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較,治療后兩組IL-8、TNF-α明顯降低,且治療后觀察組IL-8、TNF-α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指標變化(±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指標變化(±s)
注:與治療前相較,均①P<0.05
觀察組(n=40)36.29±3.59 21.51±2.32①14.83±2.26 9.06±1.70①對照組(n=40)35.92±3.60 28.05±2.43①14.40±2.30 11.98±1.97①t 0.630 16.858 1.155 9.718 P 0.530 0.000 0.250 0.000組別 IL-8(pg/mL) TNF-α(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2.3 治療前后兩組血清胃腸激素水平變化:治療前兩組GAS、MOT、SS相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較,治療后兩組GAS、MOT明顯降低,SS明顯升高,且治療后觀察組GAS、MOT降低、SS升高較對照組明顯(P<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血清胃腸激素水平變化(±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血清胃腸激素水平變化(±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均①P<0.05
組別 GAS(ng/L) MOT(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觀察組 178.05±58.29 68.15±25.50① 601.53±102.16 404.32±84.36① 27.83±14.26對照組 178.46±59.01 88.52±30.19① 612.18±103.08 529.68±89.07① 26.99±13.80 t 0.031 3.260 0.464 6.463 0.268 P 0.975 0.002 0.644 0.000 0.790 SS(ng/L)治療后49.16±11.26①36.21±9.93①5.455 0.000
2.4 兩組Hp清除率、藥物安全性比較:治療后觀察組Hp清除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藥物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Hp清除率和藥物安全性比較 [n(%)]
消化性潰瘍是現階段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之一,發病有季節性和易反復的特點,主要病因與胃腸道感染Hp有關,胃腸道一旦感染Hp將釋放細胞尿毒素脂多糖等多種物質,而這些釋放的物質在胃黏膜處發揮重要作用,不僅誘發機體炎癥反應且加重Hp感染,導致全身炎癥反應,引起患者反酸、腹痛等癥狀。自20世紀80年代質子泵抑制劑問世以來,臨床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奧美拉唑是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質子泵抑制劑,埃索美拉唑是奧美拉唑左旋異構體,為新一代質子泵抑制劑,有關其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療效及作用機制的研究缺乏統一定論[6]。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高,提示埃索美拉唑四聯療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療效,埃索美拉唑作為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在消化性潰瘍患者治療中,其進入胃壁細胞后,被活化為磺烯酸形式,可與H+-K+-ATP酶有效地結合,繼而明顯地抑制酶的活性,而這種抑制屬于不可逆的,最終抑制周圍性或中樞性的泌酸,間接地增加胃竇部G細胞釋放的胃泌素,在明顯增加患者胃黏膜血流量的同時,有利于胃腸細胞營養的補給,繼而提高細胞膜的穩定性,有效保護胃黏膜的屏障功能[7]。此外,相關研究證實埃索美拉唑可有效抑制Hp感染[8],故而埃索美拉唑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療效。且治療后觀察組IL-8、TNF-α、GAS、MOT明顯低于對照組,SS顯著高于對照組,但治療后觀察組Hp清除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埃索美拉唑的應用可明顯抑制消化性潰瘍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有效調節患者胃腸激素的表達水平,同時明顯提高機體Hp的清除率,與早期相關研究基本相符[9]。觀察組所采用的埃索美拉唑作為新一代的質子泵抑制劑,患者用藥第一天,其抑酸能力即強于奧美拉唑,此外埃索美拉唑是奧美拉唑的左旋異構體,其有起效較快及作用持久、首過效應較輕微、血藥濃度較高的優點,其可有效與胃壁細胞上的H+-K+-ATP酶及半胱氨酸殘基上的巰基的二硫鍵結合,從而有效地抑制其作用,阻斷H+-K+-ATP轉運到胃部,持久地抑制胃酸分泌,有效地抑制胃酸對胃腸壁的損傷和患者炎癥反應,減輕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因而觀察組在減輕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方面的積極作用較對照組更為明顯。在調節消化性潰瘍患者血清胃腸激素方面,由于埃索美拉唑對胃酸的抑制作用較高,高達90%以上,而奧美拉唑僅為64.55%,故而埃索美拉唑在調節消化性潰瘍患者胃腸激素方面的積極作用較奧美拉唑更為明顯。本次研究結果提示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并不明顯,初步說明埃索美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有一定安全性。與有關研究表明的埃索美拉唑在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安全性與奧美拉唑相當無明顯差異[10]。
綜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表明了埃索美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臨床療效、減輕機體炎癥反應、調節胃腸激素方面的積極作用較奧美拉唑更具優勢,而在藥物安全性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大樣本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