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林
(開封市人民醫院骨科六病區,河南 開封 475000)
尺骨骨折為臨床骨科常見骨折類型,主要由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且以尺骨下1/3處骨折多見,患者生活質量明顯受影響,若骨折未及時愈合可能影響其腕關節功能及正常生活[1-2]。手術是治療創傷性尺骨骨折的主要方法,其中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與微創鋼板內固定術是常見術式,前者手術切口較長,影響骨供血功能,同時術后感染等并發癥風險高,住院時間延長,不利于骨愈合,而微創鋼板內固定不僅切口小,對骨折處軟組織損傷小,也容易縫合,有利于減少固定物與骨皮質間接觸,不會明顯影響骨生長,可有效減少感染發生率[3]。本研究以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作為對照,觀察微創鋼板內固定對尺骨骨折患者的療效及預后影響因素,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開封市人民醫院收治的尺骨骨折患者70例。納入標準:均經X線、CT確診為尺骨骨折,且Mayo分型Ⅰ~Ⅲ型;滿足手術指證,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意識清晰,且能正常進行交流。排除標準:開放性或陳舊性骨折,嚴重多發損傷;存在嚴重惡性腫瘤、血液病、結締組織疾病;合并內科基礎性疾病、全身其他感染病灶。根據手術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25~60歲,平均(42.10±0.06)歲;Mayo分型:Ⅰ型12例,Ⅱ型13例,Ⅲ型15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3~62歲,平均(42.14±0.03)歲;Mayo分型:Ⅰ型9例,Ⅱ型8例,Ⅲ型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觀察組行微創鋼板內固定術:在硬膜外麻醉下,根據相應骨折線選擇手術切口,骨折線在中段內者于患肢外側自肘橫紋的肱二頭肌腱向下至橈骨莖突作5~6cm弧形切口,選擇合適鋼板,自切口處插入遠端,通過X線透視鋼板位置并調整,鋼板遠端切口4cm,以2枚螺釘將骨折近端臨時固定,在X線下進行復位牽引,以1枚螺釘臨時固定骨折遠端,將骨干與鋼板粘連完全,后將剩余螺釘固定,關閉切口,以棉墊覆蓋,加壓包扎。對照組實施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硬膜外麻醉,依據骨折線,沿患肢外側自肘橫紋的肱二頭肌腱向下至橈骨莖突作5~6cm切口,剝離骨膜顯示骨折部位,復位后以螺釘鋼板固定,后關閉切口,以棉墊覆蓋,加壓包扎。
1.3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及手術切口長度;記錄兩組術后6個月內并發癥發生率,主要包括關節疼痛、感染、創傷性關節炎、內固定松動及斷釘等;采用Gartland-Werly評分評估兩組術后6個月內腕關節功能,Gartland-Werly評分標準[4]:共包含殘余畸形、主觀評價、客觀評價、并發癥4個項,分別計0~3分、1~6分、0~5分、0~5分;按照Gartland-Werly評分將觀察組所有患者分為預后良好組(評分0~8分)、預后不良組(評分≥9分),對比其臨床資料,分析影響微創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尺骨骨折后預后的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23.0軟件處理數據,并發癥發生率、性別構成等計數資料以%表示,采取χ2檢驗,圍術期指標、Gartland-Werly評分、年齡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法分析微創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尺骨骨折后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指標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傷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明顯較短,觀察組切口長度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1 圍術期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切口長度(cm)觀察組 42.10±0.34① 10.05±0.13① 15.21±1.35① 5.18±0.54①對照組 56.21±0.18 16.29±0.24 24.10±1.78 5.53±0.57組別 手術時間(min)傷口愈合時間(周)住院時間(d)
2.2 兩組術后6個月內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術后6個月,觀察組出現關節疼痛1例,感染2例,對照組出現關節疼痛、感染、內固定松動各2例,創傷性關節炎及斷釘各1例,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7.50%低于對照組26.67%(χ2=4.755,P<0.05)。
2.3 兩組術后6個內Gartland-Werly評分比較:術后6個月兩組Gartland-Werly評分均較同組術前明顯下降(P<0.05),且觀察組術后3個月、6個月Gartland-Werly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6個內Gartland-Werly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6個內Gartland-Werly評分比較(±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同時點比較,②P<0.05
組別 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觀察組 15.29±1.05 13.19±1.05① 10.29±1.06①② 6.10±1.23①②對照組 15.21±1.10 14.21±1.23① 12.19±1.13① 9.20±0.14①
2.4 影響微創鋼板內固定術預后的單因素分析:觀察組術后預后良好25例,預后不良15例。單因素分析顯示預后良好組年齡、術后開始鍛煉時間小于預后不良組,預后良好組合并同側其他骨折、畸形愈合率明顯低于預后不良組(P<0.05),兩組性別、受傷至手術時間、Mayo分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影響微創鋼板內固定術預后的單因素分析
2.5 影響微創鋼板內固定術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術后開始鍛煉時間是影響尺骨骨折患者微創鋼板內固定術后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詳見表4。

表4 影響微創鋼板內固定術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
尺骨創傷性骨折發病率在近年來呈上升趨勢,傳統治療方法是糾正骨折端移位,后對斷骨予以外固定,但療效不顯著,患者術后關節功能的恢復仍是研究難題[5-7]。近年來隨醫療水平提高,復位內固定技術在骨折修復中日漸成熟,其中鋼板內固定是治療骨折的主要方法,傳統內固定鋼板強調復位解剖,內固定強,早期疼痛度及創傷率低,但因復位解剖對骨頭供血損傷也較嚴重,容易發生感染、骨不連等并發癥,而微創鋼板內固定主要強調骨頭生理構造,在不破壞其正常生長環境下,遠離骨折處進行復位,有利于保護骨折處軟組織[8]。然而應用微創鋼板內固定術也會不可避免引起骨折處出血,血腫機化吸收及腫脹產生的纖維性滲出物沉積可能導致關節周圍組織粘連,因此分析其相關因素,并把握好其中的可控因素對提高手術療效有重要意義[9]。
早期黃坤炳等[10]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且其切口長度較對照組小,賀永峰等[11]的研究發現觀察組術后各類并發癥發生率均較對照組少,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手術時間、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及手術切口長度等圍術期指標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因而微創鋼板內固定治療尺骨骨折療效較好,考慮是因為微創鋼板內固定術強調骨頭生理構造,在不干擾其正常生長下,遠離骨折處進行復位,有利于保護骨折處軟組織,應用彈性固定物降低骨皮質與內固定的摩擦及接觸,繼而促進骨折愈合,降低并發癥。在影響腕關節功能恢復的因素方面,王金民等[12]的研究顯示年齡、AO分型、合并同側其他骨折、術后開始鍛煉時間是影響預后的主要因素。本研究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術后開始鍛煉時間是影響尺骨骨折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的獨立危險因素,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因此對于尺骨骨折患者,在微創鋼板內固定術后應定期監測,指導患者盡早開始鍛煉,促進腕關節功能恢復。雖然未發現合并同側其他骨折、畸形愈合率是預后獨立影響因素,但預后良好組合并同側其他骨折、畸形愈合率高于預后不良組,因此也不容忽視。
綜上所述,微創鋼板內固定治療尺骨骨折預后較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好,有利于改善圍術期指標及腕關節功能,但年齡、術后開始鍛煉時間仍是影響其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建議臨床在患者術后展開針對性干預,控制可控因素,提高手術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