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軍齊
(河南省西華縣人民醫院,河南 西華 466600)
髕骨是人體內較大的籽骨,是維持人體膝關節功能穩定的重要部位,髕部骨折是指髕臼、股骨頭及其周圍組織受到損傷,患者的患側肢體伸膝活動會受到嚴重影響,且無法承重,存在運動障礙,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大[1]。目前,臨床上針對髕骨骨折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或保守治療,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使關節面恢復光滑、加快其膝關節功能恢復,同時患者可盡快接受康復訓練。其中手術治療的方式對于改善病情與預后的效果較理想,目前臨床多使用切開復位克氏針張力帶固定術治療,因手術需要切開復位內固定,膝關節的創傷可能因此加大,且可能造成克氏針刺激皮膚疼痛加劇、張力帶斷裂等危險事件發生[2-3]。因此我院優化了對髕骨骨折患者的手術治療方式,且效果較為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在征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將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治療的髕骨骨折患者88例納入研究,在充分告知患者本次研究治療方案后,在患者知情同意情況下分為兩組。對照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24~71歲,平均(47.52±18.52)歲;骨折原因:車禍7例,摔傷23例,運動傷4例,重壓傷10例。觀察組男22例,女22例;年齡24~70歲,平均(47.86±18.13)歲;骨折原因:車禍8例,摔傷25例,運動傷3例,重壓傷8例。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4]中髕骨骨折相關診斷標準;②經檢查確診為橫行骨折;③骨折位于超過3mm,并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者;③知曉本次研究并同意參與者。排除標準:①心肝腎功能異常者;②伴有惡性腫瘤者;③腦部疾病者;④不接受術后隨訪者。
1.3 方法:兩組患者均取仰臥位進行靜脈全麻,并進行消毒、鋪巾、使用氣囊止血帶等。對照組采取復位克氏針張力帶固定手術,于患者膝關節中央作一切口,使骨折端顯露,清理周圍組織后并復位,觀察關節面平整后應用2枚2.0mm直徑的克氏針對髕骨骨折端進行固定,然后用8號鋼絲經前房將髕骨上下極捆綁,以此形成張力帶,綁好鋼絲后,剪斷克氏針,彎曲克氏針尾部,旋轉克氏針至合適位置,使鋼絲被其尾部壓住,內固定與骨折復位良好,檢查膝關節固定穩定后進行切口縫合。觀察組接受閉合復位經皮空心釘內固定手術,操作如下:首先需判斷骨折端是否存在腫脹,腫脹嚴重先將積血清除干凈,于C型臂X線機下采取點式鉗進行骨折復位,將2枚導針經皮置入至滿意位置后進行鉆孔,將直徑4.5mm的2枚全螺紋加壓空心釘置入,透視見內固定位置與骨折復位良好,檢查膝關節固定穩定。
1.4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疼痛程度及膝關節功能。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與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表[6]分別評估。VAS共計10分,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微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表示疼痛難忍。Lysholm評分總分100分,低于70分表明膝關節功能差,分數越高表示膝關節功能越優。比較兩組并發癥(壓瘡、骨質感染、肺部感染)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 24.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疼痛程度與膝關節功能:術前兩組VAS、Lyshol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VAS評分均降低,Lysholm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VAS、Lysholm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VAS、Lysholm評分比較(±s)
注:相比本組手術前,a P<0.05
時間 組別 VAS評分 Lysholm評分手術前 對照組(n=44) 6.59±2.33 55.23±5.14觀察組(n=44) 6.39±2.41 56.71±5.64 t值 0.396 1.287 P值 0.693 0.202手術后 對照組(n=44) 1.59±0.67a 82.84±5.33a觀察組(n=44) 0.69±0.23a 90.37±5.41a t值 8.428 6.577 P值 0.000 0.000
2.2 并發癥: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27%與對照組4.55%相比,差異有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0.557),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n(%)]
盡量復位、保證髕骨關節平面完整性、盡快使患者膝關節功能得以恢復是目前臨床對于治療髕骨骨折的主要原則[7]。傳統手術的并發癥發生情況較多,患者預后不佳,因此積極探討合理有效的治療方式對患者的康復及預后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內固定手術是目前治療髕骨骨折的主要手段,克氏針張力帶治療具有明顯的固定效果,且術后對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能力較高,已廣泛應用于臨床[8]。但進行復位克氏針張力帶固定術需要將患處切開,故切口感染的概率較大,同時克氏針對皮膚存在一定程度的刺激,患者疼痛感較大,同時會導致鋼絲斷裂或張力帶松動等危險事件發生,影響患者恢復運動功能,且預后較差。閉合復位經皮空心釘固定術在臨床治療中效果較好,雖然在此手術進行中需要與X線透視結合,對手術醫生及患者自身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反應,且適應癥范圍較窄,但其相比復位克氏針張力帶固定術而言,閉合復位經皮空心釘固定可通過更小的切口進行術后,術后遺留的瘢痕較小,患者疼痛感不強烈,利于促進患者在術后進行功能訓練。同時在空心釘與骨折結合度優,可完全埋進骨質中,空心釘由鈦合金制成,可較好的與生物相容,故對無法刺激到皮膚軟組織,進而避免進行內固定取出術。此外,在血運被破壞的方面,空心釘的影響程度較小,利于促進骨折部位愈合,還可避免因內固定產生刺激形成疼痛、滑囊炎等情況發生,可有效降低軟組織發生并發癥的概率[9]。在接受閉合復位經皮空心釘固定術的患者,術后的治療與護理會更加細心,為促進患者提高膝關節功能、預防并發癥發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接受復位克氏針張力帶固定術,觀察組患者接受閉合復位經皮空心釘固定術,研究結果表明,在手術前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與膝關節功能對比無明顯差異,術后6個月,觀察組的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膝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體現了閉合復位經皮空心釘固定用于股骨骨折患者的康復有著積極的作用,即利于促進疼痛程度減輕,提高膝關節功能;同時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較低,且對比無明顯差異,由此可見閉合復位經皮空心釘固定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針對髕骨骨折患者使用閉合復位經皮空心釘固定治療,與外科微創原則相符合,能夠可靠固定骨折部,對軟組織的損害較小,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感,促進其膝關節功能恢復,安全性較高,具有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