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超
(沁陽市人民醫院,河南 沁陽 454550)
前牙美學區是面部容貌外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陶瓷材料、酸蝕黏結技術的發展及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臨床應用,超薄瓷貼面修復逐漸替代傳統基牙預備,成為前牙美學修復的理想方案。而臨床確定采取超薄瓷貼面修復方案后,醫師需考慮是否進行基牙預備、采取何種方式進行基牙預備從而獲取最佳的修復效果,目前臨床對超薄瓷貼面修復是否進行基牙預備仍有爭議[1]。本研究分析全牙面預備聯合拋光車針拋光處理和僅進行拋光車針處理在前牙基牙超薄瓷貼面修復中的修復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接受前牙基牙超薄瓷貼面修復的60例患者共90顆牙。60例研究患者根據是否進行全牙面預備分組,28例患者42顆牙僅采取拋光車針拋光處理歸為對照組,32例患者48顆牙進行全牙面預備聯合拋光車針拋光處理歸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中男12例18顆牙,女16例24顆牙;年齡18~51歲,平均(30.74±6.59)歲;牙體形態異常18例,前牙缺損15顆,牙外傷6顆,其他3顆?;颊咧心?4例20顆牙,女18例28顆牙;年齡18~51歲,平均(30.74±6.59)歲;牙體形態異常22顆,前牙缺損18例,牙外傷5顆,其他3顆。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符合超薄瓷貼面修復適應證;修復前進行牙周治療,牙周組織健康;前牙牙髓未損傷;對研究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牙釉質局部缺損;正在接受牙齒矯正;存在夜磨牙癥;依從性差,較難配合研究進行修復;有精神疾病史。
1.3 方法:患者均接受超薄瓷貼面修復,觀察組患者患牙修復時接受全牙面預備聯合拋光車針拋光處理:修復前患牙拍照,制取研究模型,Vita比色,根據患牙所在分區應用預備患牙,唇面頸1/3磨除0.3mm,中切1/3磨除0.5mm,邊緣線避開咬合接觸區,頸部邊緣線置于釉牙骨質界上方1mm,唇面端端相接預備,使用拋光車針拋光釉面、圓頓軸角。對照組僅以拋光車針進行拋光處理。患者處理完畢后由加工廠完成鑄瓷貼面修復體的制作,制作好的超薄貼面蠟型需包埋失蠟熱壓鑄造成型,口內試戴修整,藝術化染色處理,應用Variolimk Veneer試色糊劑比較,采用氫氟酸酸蝕90s,以對應顏色樹脂粘固劑粘接。修復后均隨訪1年評價修復效果。
1.4 觀察指標:統計患者修復效果、牙齒敏感及齦溝出血指數情況、患者對修復體的滿意度,評價患者牙齒留存率;修復效果依據為改良加利福尼亞科協會-瑞格標準,包括顏色匹配、瓷表面質地、邊緣著色、邊緣適合性,顏色匹配、瓷表面質地、邊緣著色包括A、B、C三級,邊緣適合性包括A、B、C、D四級,A、B級修復效果好;滿意度調查采用院內自制問卷調查,包括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滿意、不滿意四項。
1.5 統計學方法:數據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計數資料以例(n)及百分數(%)表示,無序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合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患牙修復效果比較:兩組患者患牙修復顏色匹配、瓷表面質地、邊緣著色、邊緣適合性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患牙修復效果比較(顆)
2.2 兩組患者牙齒敏感及齦溝出血指數情況:修復后,觀察組出現3顆患牙牙髓敏感,對照組無患牙牙髓敏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牙齦溝出血指數評分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H=0.000,P=0.988),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患牙齦溝出血指數情況(顆)
2.3 兩組患者修復滿意度及牙齒留存率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修復滿意度對應為96.88%和92.86%,牙齒留存率為96.88%和96.43%,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修復滿意度及牙齒留存率比較(例,顆)
超薄瓷貼面并無統一的命名與定義,普遍認為其是修復體厚度在0.3~0.5mm的前牙微創美學修復方法,因超薄瓷貼面厚度薄,貼面黏結于未備牙或僅少量備牙的牙體組織上,其機械固位力很小,幾乎完全靠黏結固位,超薄瓷貼面所用材料為陶瓷,化學性能穩定,生物相容性好,對牙周組織無刺激性,表面光滑,有很好的自潔作用,且微觀結構由玻璃相和結晶相組成,其獨特的晶體結構可增加陶瓷強度,還具有很好的半透明效果,作為微創的前牙美學修復方法成功率較為理想[2]。
進行瓷貼面修復時不備牙能夠保存更多的釉質,增加粘接成功率,故既往研究認為貼面修復時不備牙對患者牙齒損傷最少,可獲得更好修復效果。而超薄瓷貼面能夠做出超薄而兼具持久性的貼面,備牙量大大減少。
綜上所述,在前牙基牙超薄瓷貼面修復中,全牙面預備聯合拋光車針拋光處理或僅拋光車針拋光處理均可獲得良好修復效果,臨床實際選擇中應考慮患者牙體耗損情況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