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雪萍
(淅川縣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淅川 474500)
膝關節結構較為復雜,主要由脛骨內外側踝、髕骨、股骨內外側踝組成,發生損傷的風險較高。半月板、關節軟骨損傷處于膝關節常見損傷類型,當兩者發生損傷時,可導致患者出現膝關節腫脹、疼痛癥狀,如未及時治療,可形成不可逆膝關節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臨床常用CT、核磁共振(MRI)等影像學手段檢查膝關節損傷,其中CT具有無創、便捷的優勢,能夠有效辨別膝關節損傷類型,但僅對顯著性骨折患者的診斷效果較好,且成像質量易受多種因素影響。而MRI具有高分辨率、成像模式豐富的優勢,同時對于軟組織有較好的成像質量[2]。鑒于此,本研究著重分析MRI診斷膝關節損傷效能。
1.1 一般資料: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擇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淅川縣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55例膝關節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中男33例,女22例;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39.50±6.07)歲;病程2d~3個月,平均(1.17±1.04)個月;發病原因:扭傷36例(65.45%),車禍11例(20.00%),高空墜落8例(14.55%);發病部位:29例左膝(52.73%),26例右膝(47.27%)。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臨床主要表現為膝關節不適、活動受限;②MRI與關節鏡檢查<2w;③認知功能正常。排除標準:①膝關節發育畸形者;②伴有膝關節感染者;③有膝關節外科治療史者;④MRI檢查禁忌證者。
1.3 方法:MRI檢查:使用型號為MAGNETOM Vi da的磁共振成像系統檢測患者膝關節。參數設置:矢狀位使用PD-FS序列,TE為30ms,TR為21000ms,矩陣為512×512,層厚為4mm,FOV為160mm;矢狀位T1WI,TE為9.4ms,TR為500ms,矩陣為512×512,層厚4mm,FOV為160mm;軸位采用T2FSE-FS序列,TE為85ms,TR為3900ms,矩陣為256×256,層厚為4mm,FOV為140mm;關節鏡檢查:使用關節鏡檢查患者膝關節,患者取仰臥位,于患肢內側、前外側行常規切口進入,觀察患者半月板及關節軟骨情況。
1.4 評價指標:選取我院2名5年及以上工作經驗的影像科醫師對患者MRI圖像進行分析,記錄患者半月板及軟骨損傷情況。MRI半月板損傷分級標準[3]:Ⅰ級:半月板內存在點狀稍高信號,有“領結”狀存在,半月板可彌漫信號增高,僅存在1個層面;Ⅱ級:圖像可見“領結”狀存在,以低信號為主,信號不均勻,半月板內部可見線狀或不規則高信號,層面>2個;Ⅲ級:矢狀位可見“領結”狀存在,以低信號為主,半月板內部可見線狀或不規則高信號,延伸至關節面緣;Ⅳ級:可見不規則“領結”狀,可見桶柄樣色列、滑膜緣撕裂或完全水平層裂。MRI關節軟骨損傷分級標準[4]:Ⅰ級:軟骨表面光滑或不規則,內部分層結構模糊,T1WI呈現局限性低信號,PD-FS表現為高信號,軟骨損傷厚度<50%,軟骨下松質骨內可見異常信號改變;Ⅱ級:關節表面粗糙或伴有關節軟骨局部缺損,T1WI、T2WI上呈現不規則毛刷狀改變,軟骨下終板信號模糊、形態不規則,T1WI下軟骨呈現低信號,PD-FS為高信號,軟骨下骨質可見骨小梁增生、硬化;Ⅲ級:關節軟骨表面不規則,缺損達到100%,可見骨小梁粗大、皮質增厚,T1WI表現為低信號、PD-FS為高信號;Ⅳ級:軟骨完全缺損,骨端暴露,T1WI表現為低信號、PD-FS為高信號。診斷效能:真陽性為A,假陰性為B,假陽性為C,真陰性為D。敏感度=A/損傷確診數×100%,特異度=D/未損傷確診數×100%,準確度=(A+D)/總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2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一致性Kappa檢驗,以K值評價MRI與關節鏡的一致性,K值≥0.74提示一致性好,K值為0.4~<0.74提示一致性一般,K值<0.4提示一致性差。
2.1 關節鏡診斷結果:55例患者110個半月板中損傷52個,其中Ⅰ級7個、Ⅱ級9個、Ⅲ級17個、Ⅳ級19個;55例患者330處軟骨中損傷46處,其中Ⅰ級21處、Ⅱ級14處、Ⅲ級10處、Ⅳ級1處。
2.2 MRI對膝關節損傷診斷效能:MRI診斷半月板損傷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86.54%、86.21%、86.36%,Kappa值為0.757;MRI診斷軟骨損傷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76.09%、98.24%、95.15%,Kappa值為0.786,詳見表1,表2。

表1 MRI對半月板損傷的診斷結果

表2 MRI對軟骨損傷的診斷結果
2.3 MRI對半月板、軟骨損傷分級診斷結果:MRI診斷半月板損傷分級準確度80.77%,與關節鏡診斷一致性的Kappa值為0.759,MRI診斷關節軟骨損傷分級準確度76.09%,與關節鏡診斷一致性的Kappa為0.708,詳見表3,表4。

表3 MRI對半月板損傷分級的診斷結果

表4 MRI對關節軟骨損傷分級的診斷結果
膝關節是是人體活動的重要關節,半月板可承受剪切力、垂直壓力、水平拉力等,而關節軟骨可起到緩沖、潤滑的作用,當兩者發生損傷后,可導致膝關節出現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影響患者生活質量[5]。螺旋CT、MRI屬于臨床診斷膝關節損傷的常用影像學手段,其中螺旋CT能夠對膝關節損傷類型進行區分,但對于軟組織損傷的診斷效果一般。
MRI具有較高的成像分辨率,能夠從多個角度對膝關節損傷患者肌腱、肌肉等組織進行觀察,能夠有效反映患者骨骼及軟組織情況。本研究顯示,MRI診斷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損傷具有較高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表明MRI能夠有效診斷半月板及關節軟骨損傷。同時,MRI與關節鏡對半月板損傷分級準確度為80.77%,MRI與關節鏡對關節軟骨損傷分級準確度為76.09%,表明MRI能夠有效區分不同級別的半月板及關節軟骨損傷。其原因在于,MRI具有多種成像模式,其中半月板損傷在T1WI中通常呈現為低信號,邊界較為模糊,同時可發現片絮狀高信號影;而半月板損傷在T2WI中多表現為高信號或混雜信號,同時利用STIR能夠有效抑制患者骨髓內脂肪高信號,清晰展現水腫、出血所造成的高信號,對于診斷患者損傷程度有重要作用;同時,MRI可有效展現不同等級半月板損傷的影像特征,利于臨床對患者損傷進行分級[6]。MRI對關節軟骨的診斷敏感度偏低,這可能與患者關節軟骨損傷較輕、病程較短等因素有關。
綜上所述,MRI能夠有效診斷膝關節損傷患者的半月板及關節軟骨損傷,且能有效評估半月板及關節軟骨的損傷程度,診斷效能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