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梅
眼疲勞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眼科疾病,其臨床表現以眼干、視物模糊、眼酸脹為主,部分病情加重者,會出現視力下降等癥狀,會對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一定影響。一般情況下,此病癥多因患者長期注視視屏終端所致,因此為保障患者眼部的基本健康,避免患者視力下降過多,視屏終端眼疲勞患者需及時入院接受救治,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完成各項診療措施[1,2]。視屏終端眼疲勞病癥多以藥物治療為主,因此為提升視屏終端眼疲勞患者的臨床療效,本研究擬采用中藥眼貼結合穴位敷貼治療方式對此類病癥患者進行救治,并針對此診療方式的實際應用效果進行深入研究分析,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視屏終端眼疲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為18~55歲,平均年齡為(36.51±2.78)歲]和對照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為18~57歲,平均年齡為(37.01±2.95)歲]。研究所選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字同意,并自愿納入此次試驗中,同時經由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經應用統計學對比2組患者性別組成、平均年齡等基線資料,結果顯示,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①參考《臨床診療指南·眼科學分冊》[3]中診療標準,結合患者用藥情況、常規眼科檢查結果,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視屏終端眼疲勞;②患者有較明顯的眼酸脹、眼干、視物模糊等臨床病癥。
1.3 納入標準①患者每天接觸視屏終端時間≥5 h;②患者對本研究中用藥無過敏反應;③患者在本研究診療前,未接受過眼部診療;④患者無精神疾病、智力障礙等,配合度高;⑤患者雙眼外觀正常,無眼部手術史或其他病理性疾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觀察組:接受中藥眼貼結合穴位敷貼治療。采用自制中藥眼貼進行敷貼治療,中藥方劑:菊花40 g,甘草、丹參、葛根、麥冬、薄荷、決明子各20 g。水煎法熬制后,用0.2%卡波姆凝膠、0.2%檸檬酸縮水并調制成專用藥液,再將此藥液置入無紡布眼貼中,每包眼貼共含6 ml藥液,同時對患者進行穴位敷貼。穴位敷貼:主穴為太陽、魚腰、四白、球后、攢竹、絲竹空、承泣、瞳子髎,將眼貼敷貼至穴位及眼部,其中眼部敷貼15 min左右,穴位敷貼10 min左右,每天1次。7 d為一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對照組:接受空白眼貼結合穴位敷貼治療。本組患者采取空白眼貼治療,即眼貼中完全無中藥成分,僅是單一的無紡布眼貼,穴位敷貼同觀察組完全一致,同樣在眼部及8個主穴處進行敷貼治療。眼部敷貼15 min左右,穴位敷貼10 min左右,每天1次。7 d一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
1.4.2 觀察指標統計對比2組患者診療前后視疲勞評分、雙眼調節幅度、調節靈敏度改善情況,包括統計診療前、診療2個療程后、診療4個療程后這3個時間段的視疲勞評分、雙眼調節幅度、調節靈敏度。其中視疲勞評分主要是利用視疲勞調查量表對患者進行視疲勞癥狀評估,共計44分,分數越高,患者視疲勞癥狀越嚴重,以分析對比不同診療方式對患者病癥改善情況的正面影響。
1.4.3 療效判斷標準統計對比2組患者診療效果,有效:療程完成后,眼干、視物模糊等癥狀完全消退,患者眼功能恢復較好,無顯著視力下降等癥狀;一般:療程完成后,眼干、視物模糊等癥狀有顯著改善,患者眼功能恢復一般,有輕微視力下降等癥狀;無效:療程完成后,眼干、視物模糊等癥狀無顯著改善,患者眼功能恢復較差,視力下降較為嚴重。總有效率=(有效+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2.1 視疲勞評分 雙眼調節幅度 調節靈敏度改善情況診療前,2組患者的視疲勞評分、雙眼調節幅度、調節靈敏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診療2個療程后、診療4個療程后,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視疲勞評分更低,雙眼調節幅度、調節靈敏度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視疲勞評分 雙眼調節幅度評分 調節靈敏度評分對比 (分,
2.2 診療效果診療后,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診療效果對比 (例,%)
視屏終端綜合征患者常出現的非視覺性癥狀有眼部疲勞、眼表干澀、紅腫瘙癢、眼壓升高等,有些甚至出現視力持續下降、視網膜損傷等病理性不可逆損傷,其中最常見的癥狀就是視疲勞與眼干澀。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視屏終端長期使用者出現視疲勞癥狀的幾率為55%~90%,出現眼干澀癥狀的幾率約為39.1%,表明視覺顯示終端正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隨當前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人們同電腦、手機等可視屏設備的接觸時間也越來越長,然而此類可視屏設備的閃爍熒屏會對人體的眼睛造成一定刺激,會增加各種眼部疾病的發病幾率,且人們在使用可視屏設備時,多過于關注視屏內容,其眨眼次數會顯著減少,進而眼淚分泌量減少會增加眼疲勞,致患者出現眼干、視物模糊等癥狀[4,5]。穴位貼敷療法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把藥物研成細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涼油、藥液調成糊狀,或用呈凝固狀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黃醋、米飯、棗泥制成軟膏、丸劑或餅劑,或將中藥湯劑熬成膏,或將中藥湯劑浸漬無紡布,或將藥末撒于膏藥上,再直接貼敷于穴位、患處(阿是穴),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痛穴位療法。清代外治之宗吳師機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成《理瀹駢文》一書。提出了“以膏統治百病”的論斷。并依據中醫基本理論,提出外治部位“當分十二經”,藥物當置于“經絡穴選……與針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論點。穴位貼敷療法“切于皮膚,徹于肉里,攝入吸氣,融入滲液”。并隨證用藥,能祛邪、拔毒氣以外出,抑邪氣以內清;能扶正,通營衛,調升降,理陰陽,安五臟;能挫折五郁之氣,而資化源。
本研究擬采用中藥眼貼結合穴位敷貼治療方式對此類病癥患者進行救治,為幫助視屏終端眼疲勞患者緩解眼干、視物模糊等臨床癥狀,提升其整體的臨床療效。在本研究中,經對照組、觀察組間對比可知,觀察組患者經診療后視疲勞評分更低,雙眼調節幅度、調節靈敏度更高,說明此診療方式對患者眼功能改善情況效果更佳。這主要是由于在傳統中醫診療中,雖無同眼疲勞相關的論述,但中醫認為相關病癥多是因氣血失調所致,可歸屬于“肝勞”診療范疇,且《千金要方》中有提及,“其讀書、博弈等過度用目者,名曰肝勞”,說明肝血不足、經脈不舒,會對人體氣血運行造成嚴重影響,氣血不得上榮于目,最終會致患者出現眼干、視物模糊等癥狀,因此在中醫診療中多以清肝明目為主要治療目的[6-8]。本研究所用中藥眼貼中,菊花有平肝明目、散風清熱之效;甘草有清熱解毒、補脾益氣、調和諸藥之效;丹參有活血通經、清心除煩之效;葛根有解肌退熱之效;麥冬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之效;薄荷、決明子有清頭目、清熱明目之效。諸藥合用,可達清肝、養陰、明目的治療目的,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眼干、眼澀等癥狀[9,10]。同時在穴位敷貼治療中,除對眼部進行中藥敷貼治療外,還需對太陽、魚腰、四白、球后、攢竹、絲竹空、承泣、瞳子髎這8個主穴進行敷貼治療。其中太陽、絲竹空有醒腦明目的作用,魚腰有鎮靜安神、疏風通絡的作用,四白、球后有祛風明目、清熱的作用,攢竹有吸熱生氣的作用,承泣有明目止淚、散風清熱的作用,瞳子髎有降濁祛濕的作用。通過敷貼這幾處穴位,使藥效緩慢滲透至患者機體內,可達舒筋通絡、調節氣血、清熱明目的治療目的,能有效改善患者眼部及眼周的氣血運行狀態,幫助患者緩解眼干等臨床癥狀。在療效方面,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更高。說明單一的穴位敷貼,雖能通過刺激這8個主穴,達緩解眼疲勞的療效,但臨床效果有限,若在穴位敷貼治療基礎上,加上中藥眼貼治療方式,則能進一步促進患者眼功能的恢復,使患者能在更短時間內恢復較正常的眼功能,有效消退眼干等病癥。
綜上所述,對視屏終端眼疲勞患者行中藥眼貼結合穴位敷貼治療方式,能幫助患者有效緩解眼干、眼澀等癥狀,能提升其整體的臨床療效,幫助患者恢復較好的眼功能,避免患者出現視力下降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