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光
膿毒癥是由感染引發的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病情進展快速,可誘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諸如胃腸功能障礙[1,2]。據報道[3,4],每年膿毒癥的患者數可高達1900萬,病死率高于30%,治療后存活患者中,仍有可能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率可達23.1%。在西醫的診療方案中,需要保護患者的胃黏膜,注意改善機體的腸道微生態,及早給予其腸道支持治療,但效果有限。而中醫認為[5],膿毒癥的病機在于瘀血阻滯、熱度內蘊、腑氣不通、正氣不足,治療當從整體出發,辨證施治。此次研究探討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紅興隆中心醫院2016年4月—2018年10月診治的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患者10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患者53例,男36例,女17例;年齡為35~72歲,平均(46.82±9.03)歲;發病原因:膽道感染12例、肺感染19例、肝膿腫15例、胰腺炎4例、其他3例。觀察組患者53例,男34例,女19例;年齡為34~73歲,平均(47.06±8.71)歲;發病原因:膽道感染11例、肺感染20例、肝膿腫13例、胰腺炎5例、其他4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發病原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此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膿毒癥臨床標準[6]和胃腸功能障礙的相關標準[7];經實驗室檢測、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患有器質性疾病、精神性疾病、臨床資料不全者。
1.3 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西醫療法,參考2016年膿毒癥國際治療指南[8]:早期液體復蘇、使用抗生素、營養支持治療,療程7 d。觀察組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西醫用藥方案同對照組,中藥采用益氣通腑方。配方如下:茯苓10 g,白術10 g,黨參10 g,厚樸6 g,大黃6 g,炒枳實6 g,炙甘草3 g。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療程7 d。
1.4 觀察指標治療后檢測生化指標,指標包括白細胞計數、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腸型脂肪酸結合蛋白、二氧化物酶、內毒素、D乳酸、胃泌素、胃動素、腸三葉因子。并行疾病癥狀評分,包括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分、序貫器官功能衰竭評分、胃腸功能障礙評分、腸鳴音評分、中醫證候積分。記錄2組患者恢復時間和治療效果。
1.5 評定標準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分標準:包括12項,采用0~4分評定病情由輕到重,得分越高,病情越重[9]。序貫器官功能衰竭評分標準:包括12項,采用0~4分評定病情由輕到重,得分越高,病情越重[10]。胃腸功能障礙評分標準:采用0~3分評定胃腸功能由正常到病重。腸鳴音評分標準:采用0~3分評定腸鳴音由正常到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標準:滿分44,得分越高,病情越重[11]。治療效果標準[11]:痊愈: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95%;顯效:70%≤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95%;有效:30%≤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70%;無效:中醫證后積分減分率<30%。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9.0軟件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生化指標2組患者治療后白細胞計數、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腸型脂肪酸結合蛋白、二氧化物酶、內毒素、D乳酸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2組患者治療后胃泌素、胃動素、腸三葉因子較本組治療前增加(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白細胞計數、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腸型脂肪酸結合蛋白、二氧化物酶、內毒素、D乳酸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胃泌素、胃動素、腸三葉因子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 (例,

續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 (例,

續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 (例,

續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 (例,
2.2 疾病癥狀評分2組患者治療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分、序貫器官功能衰竭評分、胃腸功能障礙評分、腸鳴音評分、中醫證候積分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分、序貫器官功能衰竭評分、胃腸功能障礙評分、腸鳴音評分、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疾病癥狀評分比較 (分,

續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疾病癥狀評分比較 (分,
2.3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恢復時間 住院時間比較
2.4 治療效果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在中醫上,屬于“便秘”“腹滿”“痞證”范疇,往往由于患者的年老體衰、久病不愈,使得中氣受損,耗傷脾氣,而脾胃運化失司,會導致脾胃氣虛,而加重病情,影響患者預后。因而采用益氣通腑方輔助治療,可取得顯著療效[12],方中茯苓可寧心安神、敗毒抗癌,增強免疫力,并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發揮抗菌作用。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和胃的功效。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的功效。厚樸具有行氣化濕、溫中止痛、降逆平喘的功效。大黃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的功效。炒枳實具有消食、強胃的功效。炙甘草具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的功效。諸藥合用,可發揮健脾益氣、輕下熱結、除滿消痞的作用。
2組患者治療后白細胞計數、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腸型脂肪酸結合蛋白、二氧化物酶、內毒素、D乳酸均較治療前降低;胃泌素、胃動素、腸三葉因子均較治療前增加。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白細胞計數、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腸型脂肪酸結合蛋白、二氧化物酶、內毒素、D乳酸低于對照組,胃泌素、胃動素、腸三葉因子高于對照組,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可改善患者的諸多生化指標,其中白細胞計數、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都能作為機體炎癥狀態的評價指標,胃泌素和胃動素可作為消化功能的評價指標,能間接反映機體胃排空功能,促進胃腸移動,加強小腸分節蠕動[13]。二氧化物酶和D乳酸是反映腸道黏膜通透性與受損程度的重要指標,當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受損后,二氧化物酶和D乳酸會流入血中,提示其水平增高。腸黏膜屏障功能完整時,內毒素是很難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的,當腸黏膜受損后,才會進入血液里,其水平可間接反映機體炎癥程度[14]。據報道[15],腸型脂肪酸結合蛋白是急性腸缺血的有效評價指標,靈敏度和特異度都在74.2%以上,是反映腸上皮屏障完整性的早期敏感指標。腸三葉因子是胃腸功能的保護因子,可促進上皮細胞增殖和遷移[16],并促進胃腸黏膜重建與修復。
2組患者治療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分、序貫器官功能衰竭評分、胃腸功能障礙評分、腸鳴音評分、中醫證侯積分較本組治療前降低;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分、序貫器官功能衰竭評分、胃腸功能障礙評分、腸鳴音評分、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說明諸多評分系統可用于評價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的病情嚴重程度,其中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分與序貫器官功能衰竭評分是現今評價膿毒癥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直觀指標,胃腸功能障礙評分和腸鳴音評分可直接反映機體的胃腸功能狀況。
觀察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的效果顯著,還可大幅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繼而改善患者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