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李 正 高尚秋 李 乾 姜榮欽△
糖尿病胃輕癱作為臨床上一類常見的糖尿病相關合并癥,據調查資料證實發現,有30%~5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存在著胃輕癱的癥狀,以無機械性地腸梗阻、胃排空延遲、胃戒節律紊亂為主要病理特點,且在發病期間以消化不良、飽腹感、便秘等為主要癥狀及表現,不僅對患者的消化系統功能帶來了較大的負擔,同時也會造成不可預測的血糖波動,加重病情的發展[1,2]。當前臨床工作中在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時需要以優化及控制血糖水平,緩解胃腸道癥狀,減少負擔,改善營養狀況指標、防治便秘等為主要目標。不過常規臨床工作中所使用的治療及干預效果較為一般。現青島中西醫結合醫院為了進一步獲得更好的效果,結合既往工作經驗及成果,開始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穴位貼敷療法治療,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54~69歲,平均(61.58±4.11)歲;BMI25.12~30.24 kg/m2,平均(26.33±3.10)kg/m2;病程3~10個月,平均(5.88±1.02)個月。觀察組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55~71歲,平均(61.88±4.23)歲,BMI 25.67~29.17 kg/m2,平均(26.10±3.01)kg/m2;病程4~12個月,平均(5.90±1.12)個月。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西醫符合《2019 中國2型糖尿病醫學診療標準》[3]中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符合《2011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4]中關于胃輕癱的診斷標準;中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關于糖尿病胃輕癱的診斷標準;均簽署了關于試驗的知情權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腦肝腎等嚴重功能障礙者;血糖控制不穩或者在近1個月內發生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者;精神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過敏性體質或者皮膚破損者;孕期或哺乳期婦女。
1.3 方法2組均給予常規降糖治療。對照組給予口服麻仁軟膠囊(佛山手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0930033)治療,每日2次,每次0.18 g(3粒)。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穴位敷貼療法治療:中藥穴位敷貼藥方組成為:木香10 g,丁香10 g,枳殼10 g,厚樸10 g,干姜15 g,肉桂10 g。藥物比例為1∶1∶1,向其中加入凡士林攪拌均勻,團成大小直徑為1.5 cm×1.5 cm的藥餅,隨后使用自粘式敷貼進行固定,將肚臍作為中心位置敷貼,敷貼穴位為中脘穴及神闕穴,每次敷貼時間為6 h,每日2次。2組均連續治療1個月。
1.4 療效評價標準對比2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血糖指標、便秘癥狀評分以及便秘患者生存質量量表(PAC-QOL)評分。①采用鋇餐胃排空時間對療效進行判斷:將胃蠕動或者胃排空時間<4 h評為顯效;將胃蠕動或者胃排空時間在4.6 h評為有效;將胃蠕動或者胃排空時間無改善甚至延長評為無效;以顯效及有效之和作為總有效。②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對主要癥狀積分進行判斷,參與評價項目的指標包括了餐后飽脹感、飽脹時間、食欲減退量、噯氣頻率、上腹痛程度、惡心嘔吐及排便,每個指標均采用4分評分法,得分越高說明癥狀越重。③分別在治療前后使用血糖檢測儀對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測量。④PAC-SYM量表評價指標包括了糞便性狀、直腸癥狀、腹部癥狀,共3個方面,12個指標,每個指標均采取0~4分評分法,得分越高說明便秘癥狀越嚴重。PAC-QOL量表共包括28個問題,每個問題采取1~5分評分法,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差。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主要癥狀積分觀察組治療后主要癥狀積分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主要癥狀積分對比 (例,
2.3 血糖指標觀察組治療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標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糖指標對比
2.4 PAC-SYM及PAC-QOL評分觀察組治療后PAC-SYM及PAC-QOL評分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PAC-SYM及PAC-QOL評分對比 (分,
2.5 治療期間安全性2組治療期間血尿常規、肝腎功能以及心電圖等指標均正常,無異常表現或者嚴重的不良事件。
大量臨床工作經驗證實發現,糖尿病胃輕癱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糖尿病合并癥,嚴重影響著血糖控制以及其生活質量。當前在治療及控制糖尿病胃輕癱時多以消除病因、優化血糖控制、緩解胃腸道癥狀及體征、改善全身營養狀況為主,通過在傳統降糖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胃腸動力藥物、胃電刺激、通便藥等達到治療目的[6]。但在近年來的研究中發現,傳統治療方法效果一般,現青島中西醫結合醫院為了進一步提高臨床效果,開始對中藥穴位敷貼展開更多的應用。
中藥穴位敷貼本身作為一種特色的中醫藥外治方法,結合中醫外科及針灸展開,具有著較為直接的作用優勢,且用藥方案較為簡單易于操作,不容易對軀體造成創傷[7]。在研究中,青島中西醫結合醫院將中脘穴及神闕穴作為敷貼的要穴,其中中脘穴屬奇經八脈之任脈,多用于治療各類消化系統疾病,可起到輔助胃腸道蠕動,促進消化等。藥物通過中脘穴治療疾病不僅是對穴位的刺激以及藥物功效的疊加,也是二者相互激發,協調而出現的整體治療效果[8]。而神闕穴則被認為是先天之結蒂,通過刺激該穴位能夠有效的直達病灶,以此發揮較強的疏通經絡、潤腸通便的效果。另外,經過現代藥理學解剖證實發現,由于肚臍本身的表皮角質層較薄,且具有著豐富的臍血管,因此,在此部位給予中藥敷貼可獲得更高的藥物滲透性,有效促進藥物從臍部皮膚進入到血液循環,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9]。
在此次研究中,青島中西醫結合醫院就穴位貼敷療法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的臨床應用效果進行探討,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較高,主要癥狀積分較低,且血糖指標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提示穴位敷貼療法的應用通過將中藥敷貼在中脘穴及神闕穴,保證藥物能夠快速且直接的作用在局部組織,發揮溫通經脈的作用,以此進一步加快局部血液的流動速度,促進藥物更加直接地進入到血液當中,縮短藥物達到患處的時間,達到內外兼治的目的。另外,在觀察患者的便秘情況時可見,觀察組治療后PAC-SYM及PAC-QOL評分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均較低,分析出現此結果的原因是此次穴位敷貼療法的應用不僅可幫助調節血糖水平,同時還可有效促進胃腸功能的康復。在觀察不良反應時,2組在治療期間血尿常規、肝腎功能以及心電圖等指標均正常,無異常表現或者嚴重的不良事件,提示穴位貼敷療法治療糖尿病胃輕癱不僅可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同時也保證了用藥期間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常規治療的方法加用穴位貼敷療法治療糖尿病胃輕癱可取得較突出的臨床療效,改善主要癥狀積分,調節血糖指標,同時還可改善便秘癥狀。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可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分析,以更好地探討穴位敷貼療法的臨床優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