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
聚焦熱點
虎年春晚,一眼入畫的《只此青綠》,讓觀眾大呼“再看億遍”“原來最能打動內心的還是傳統文化”;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黃河之水天上來、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用中華傳統文化為世界留下別樣的奧運記憶;廣東非遺“醒獅”打造熱門動漫IP……
傳統文化的搶眼表現,背后是中國人文化心態的轉變,折射出中國人面向世界日益增強的文化自信。
縱深剖析
1.人們從心里接受了傳統文化。
中國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加上國家相關政策扶持,大家接觸傳統文化、系統認識傳統文化的機會越來越多,日益高漲的“國潮”“國風”熱,奠定了人們接受傳統文化的心理基礎。
2.傳統文化的再創作符合當代審美趨勢。
大批文藝創作者文化觀趨于成熟,對傳統文化和時代文化理解較為充分,能借助恰當的、符合當代審美趨勢的表達路徑,對傳統文化進行再創作,激發人們內心的文化認同。
3.科技發展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播。
科技成果的進步,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文化生產。現代科技手段及其催生的科技美學,有效助推了傳統文化節目的跨藝術門類創新,使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古與今、新與舊完美融合,蝶變升華,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任務驅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考作文命題將文化知識、古典詩詞、歷史故事等作為導引,引出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文題,旨在讓同學們關注傳統文化,深度思考傳統文化,重塑傳統文化,進而增強文化自信。
1.“登高望遠”,達到“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價值觀自信,其基礎是學習。在充分利用“第一課堂”的基礎上,進一步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展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的學習,用歷史這面鏡子來更好地看清世界,感悟人生,認識自己,同歷史這位智者對話,更好地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這種“登高望遠”式的學習,會讓人達到“一覽眾山小”的境界。這是建立在廣博基礎上的鑒別與欣賞。
2.“知行合一”,落腳“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常態。
文化自信不是口號,不是作秀,而是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得以淬煉的。要說好中國話,以字正腔圓的發音、準確的咬字、文明的語言來表達交流,并保護好本地區、本民族的方言;要寫好中國字,以正確的筆順、勻稱的結構、規范的文字來書寫,并練習、傳承書法;要讀好中國書,以經史子集、紅色經典作為閱讀藍本,從豐富浩瀚的書海中汲取精神養料;要講好中國故事,以積極進取、恰當向上的方式和途徑表達對學習、對生活、對祖國的愛;要做好中國人,以誠信友善、陽光健康、孝順善良等標準扮演好自己的多種社會角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這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上的落實與踐行。
3.“脫穎而出”,實現“領異標新二月花”的飛躍。
文化自信不能固守,不能停滯,而要在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前提下,在經驗中進步、在教訓中發展,做到博見約取,標新立異。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這是建立在反思基礎上的創建與革新。
各方觀點
文化自信的時代表達
◎李廣春
文化自信的時代表達,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冬奧會文創產品競相傳播,讓人民的生活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透露出自然的文化自信。百姓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也需要文化的精神滋養。經過藝術加工的影視、戲劇、文學等藝術作品,又成為催人奮進的精神動力,啟發心智的生動教材,傳諸后世的文化印記,讓老百姓思想上解惑,生活上解悶,情感上解困。
科技的優質生產,是文化自信時代表達的鮮明特征。某種意義上講,高科技就是文化。傳承至今的“非遺”,大多是那個年代最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牢記“國之大者”,抓牢科技創新,推進高質量發展,是文化發展的應有之義。我們既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智慧,也要從產業變革中找到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更要在高質量發展中為后世留下不朽的文化。
祖國的和諧生態,為文化自信時代表達增添了綠色根底。對大自然的饋贈,心存敬畏;對資源的利用,取之有度;對環境的保護,精準得當。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欲取先予,涵養生態,讓良好生態傳諸后世成為我們的本職;合理使用,優化生態,讓和諧生態成為我們共同富裕的本事;提升品位,美化生態,讓美麗生態成為我們高質量發展的本錢。農家樂、鄉村游,智慧城市、生態公園,使我們看到了生態的價值、文化的魅力。
(摘編自《瞭望》2022年2月26日)
從傳統文化熱看文化自信
◎胡一峰
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文化家園,體現了中國人自我認同、互相認同、社會認同的根本邏輯。當傳統文化以恰當的表現形式呈現于世界級體育盛會,一方面起到了向內推動身份認同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向外打開了中國文化的敘事邊界,讓所有人看到富有生機活力、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讓世界透過文化,讀懂中國。
而在傳統文化受追捧的同時,我們也應思考,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乎氣”不斷延續下去,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這需要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對傳統文化采取辯證取舍的態度,發揚符合現代文明基本價值的內容,摒棄不符合時代要求的部分;在技術層面,既要注重對傳統文化內容、價值的發掘,也應注重傳統文化器物、技藝傳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傳下去。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2月23日)
融通古今,點亮中華文化自信之燈
◎李 群
時代的大幕開啟,呼之欲出的是飽含文化自信的年輕一代。看似“逆向”的新一代,恰恰展露“順勢”的新潮流。從參與錦心繡口的詩詞大會,到登上衣袂翩翩的漢服盛典;從展示雪后初霽的故宮院墻,到參與華美驚艷的“唐宮夜宴”表演……“國風熱”“國潮熱”激發青年一代的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個人,都需要回溯所從來處,開掘精神的河床,尋找心靈的原鄉,最終向著更加開闊的天地奔涌而去。千年生生不息,傳統文化“別具一格”;而面向未來,更需要讓傳統文化在新的土層中“別開生面”,用我們的努力,去點亮中華文化自信之燈,讓詩意中國講好更多精彩故事。
(摘編自“蘇州新聞網”2022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