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人兒、書信、剃頭挑子、皮影戲……那些行將消逝的物語,終將成為我們記憶里一抹濃得化不開的懷念,變成心中一個碩大的、沉甸甸的懷舊情結……
琉璃咯嘣畫糖人兒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大街小巷時常能看到民間藝人設攤,當場吹糖人兒出售。藝人們為了招攬生意,往往在售賣車上插一木架,木架上備有若干小孔,將吹好的各種糖人兒樣品用葦棍兒插于上面,作為生意幌子。糖人兒的原料為黃米面和蜂蜜,將其制成糖稀,再加若干白面,將其置于小火爐上的小鐵鍋內,用微火溫著,使糖稀保持一定的軟度。有人來買,藝人便根據顧客要求,手上蘸上點淀粉,然后從鍋中揪出一撮兒糖稀,一頭放于唇部,其余糖稀用手邊抻邊捏,使氣充盈于糖人兒之中,不等糖稀風化定型便迅速將成品吹好,底部再插一葦棍,一件糖人兒便做成了。
吹糖人的民間藝人,個個身懷絕技,只要顧客說要什么樣子,藝人便能在十幾秒鐘內將糖人兒吹好。
據說,吹糖人的祖師爺是劉伯溫。明太祖朱元璋為了讓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幸逃脫,被一個挑糖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制作成各種糖人兒,煞是可愛。一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便一一教給了他們。就這樣,這門手藝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說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心香一瓣
除夕夜的河灘一片靜寂,母親說連大江也回家團聚去了。其時江流無聲,桅檣靜懸,漁燈明滅,一如大戲開演前最后的靜場??沙跻粺o論陰晴,河灘上總是擠滿了人。不知一夜間從哪里涌來那么多好玩好吃的玩意兒:浩蕩的長龍、威武的雄獅和著沙塵一起翻舞;江湖馬戲團臨時搭起的大帳篷里,鑼鼓聲陣陣傳來,宣告那些真假莫辨、名目繁多的絕技正輪番上演;糖人攤的支架上,各式糖人從梁山好漢直到深閨仕女應有盡有,好看得要命。攤糖畫的藝人手里那把盛著糖稀的鐵勺輕拉慢搖,溜滑潔白的石板上轉瞬便勾畫出飛禽走獸、報喜童子、送財門神,勝過龍飛鳳舞……
(節選自湯世杰《江邊年事》)
◆今昔對比
過去,糖人很便宜,在生活不富裕的時候是兒童很喜歡的玩物。上世紀80年代初,幾分錢或幾個牙膏皮就可以換一個糖人兒。糖人兒有各種形狀,最受孩子喜愛的是孫悟空。孫悟空做好后,藝人會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讓糖稀慢慢地流出來,下面用一個小江米碗接著,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卻凝固后,才將糖人以及江米碗、勺一塊兒吃掉。當時,這套玩意兒極受孩子們歡迎。
如今,兒童玩具多如牛毛,糖人兒早已失去當初“獨寵”的地位,沿街制作糖人兒的藝人也少了,大多在廟會上可以見到。
云中誰寄錦書來
書信是人們流露真情的地方,凝結著寫信人的思想與靈魂。這些紙張上的文字魅力,記錄了千百年來的審美情趣。一封封平淡、樸實的書信,一行行帶著體溫、浸著熱淚、寄托著希冀的文字,連接著千家萬戶,記錄著社會進程,見證著歷史變遷,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緣文化。
◆心香一瓣
那個冬天的小興安嶺,大雪封山,進山伐木的連隊和農場斷了聯系,一連兩個月,信件完全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帳篷門口的雪地被盼信的人們踩得邦硬,林中只有飛舞的雪花但沒有哪怕一只信封的蹤影,寂靜和寂寞讓人透不過氣,每個人都狂躁不安,快被逼得發瘋。暴風雪的夜晚,我們在微弱的燭光下瘋狂地寫信,寫給我們想得起來的任何人。一只只用米粒黏的厚信封,在炕席下被壓成薄片,一只只薄片積成了厚厚一摞,硌得人腰疼。我們共同守望著冰雪,卻沒有郵遞員來把那些信接走。有個寧波女知青是個獨生女,她和父母有約,每日互有一信發出,從不間斷,沒有書信的那兩個月,她寫的信已塞滿了一個個旅行袋,她甚至吃不下任何東西,氣息奄奄、幾乎快要死去。一個休息日,有男生幫她背著那只旅行袋,頂著風雪步行幾個小時到林場的場部去寄信,把那個小郵電所的郵票用得一張不剩。
很多日子以后,天終于晴了,山溝里突然響起了拖拉機的轟鳴。我們的歡呼聲震落了樹上的積雪,滿滿的車廂卸下了我們需要的食品和雜物,還有幾只沉重的麻袋——快被撐破的麻袋在幾分鐘內被無數雙手迅速撕開,無數只沉甸甸的信封如泉水般“嘩”地涌出來,散落在雪地上,然后被一搶而空。我搶到了屬于自己的那幾封信,信上的郵票已被雪花洇濕。那是一個突如其來的節日,所有人都得到了同一份禮物。整整一個夜晚,帳篷里鴉雀無聲,人人都在馬燈下安靜地讀信,只聽得見紙頁的翻動聲和姑娘們喜極的啜泣聲。我枕著父母和友人的來信,在心里一遍遍背誦著信上的每一句話。如今想來,信上講的其實都是些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在二十多年前的那個夜晚,信中的每一個標點符號都使我興奮不已……
(節選自張抗抗《逝去的書信》)
◆今昔對比
隨著手機、網絡的普及,發微信、電子郵件成為人們交流感情的渠道?,F代通信工具表面上看似乎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實際上卻把我們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當初,通信并不發達,人們依靠書信交流溝通,交流的只是那一顆顆熾熱的心;如今,交流多了,心卻不那么熾熱了。那些發黃的舊書信帶給我們的更多是溫馨的回憶,是心靈的放飛。
重溫這些發黃的書信,總是讓人想起那些令人難忘的過去。
剃頭挑子一頭熱
剃頭這一古老的行業,雖是頂上功夫,卻要毫末技藝。這個曾經下九流的行當,時移世易,已然漸行漸遠,在現代理發技藝的覆蓋下,“操世上頭等大事,理人間萬縷青絲”的傳統手法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
◆心香一瓣
走村進戶剃頭,沒有理發店講究。一座屋,住幾戶人家,常常共用一個廳堂,各家的飯桌都擺放在廳堂里。廳堂就是剃頭的地方。剃頭師傅從飯桌旁就近抬來張條凳,把工具箱放一邊,在墻上釘枚鐵釘,掛上油光可鑒的蕩刀布,再借一個臉盆,要一壺開水,便忙開了。他沒準備毛巾,各人自備。剃頭、刨面毛、刮須、挖耳洞……每個環節動作不多余,不花哨,省時省力,但一定干凈,面目煥然一新。至于像理發店那樣玩刀花,或拿拿捏捏,這些華而不實之事他一概不干。他也不給洗頭。如此一來,剃一個頭也用不了多大工夫。手推剪嘎嘎嘎發出清脆而有節奏的聲音,好像時鐘滴答聲讓你清晰地知曉推剪游走在哪里,感受時光分分秒秒流逝。
(節選自翰儒《剃頭師傅》)
◆今昔對比
身懷絕技的剃頭匠,絕對要把剃刀的功夫練到家。練刀的功夫在手上,手執剃刀要平順,求穩當,圖準確。剃頭匠做學徒時,先要反復在西瓜上旋削,或來回在南瓜上刮剝,要求削料越薄越好,手勁越輕越佳,需要做到心不慌、手不抖、用力輕快。經過長時間的歷練,刀技精益求精,方可由學徒轉為師傅。
如今,理發店名目繁多,花樣百出,“發廊”“美發”“美容院”滿街都是,就是沒人會擺弄剃頭刀。
剃刀閃光的影子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剃頭師傅的身影亦很難看到。
征集令
請以“文化傳承”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題目自擬;(2)立意自定,文體不限,詩歌除外;(3)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來信請寄往“山西省太原市第232號郵政信箱”或投至czb.zwzk@163.com,我們期待讀到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