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
每回聞到巷子里飄來烤山薯的香味,我就會想起幾十年前家鄉那位賣烤山薯的老人;想起他一雙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兩枚亮晶晶的銅錢。
那時,我大約十歲吧。有一天,在院子里踢毽子,賣烤山薯的來了。聞到那股子香噴噴的味道,好想吃啊!身邊沒有錢,卻伸著肚子問:“老伯伯,幾個銅板一個?”(那個時代,還用銅板呢,一枚銀角子換三個銅板,一塊銀元換三百個銅板。)老人一聲不響,卻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個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說:“給你吃。”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剝開了皮,萬分珍惜地吃起來。
隔壁的二嬸走過來了,她挑了幾個大的烤山薯,稱一稱正好要十個銅板。二嬸說:“算九個銅板吧,我手里只有九個。”老人說:“不行啊,我要虧本啦。”二嬸說:“下回補你就是了。”她就捧著山薯進去了。
老人愣愣地望著她家那扇門;我呢,愣愣地望著老人。他滿臉的皺紋很深很深,很不快樂的樣子,我心里說不出的難過,只想代二嬸給他一個銅板,但是身邊真的沒有錢。看看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我結結巴巴地說:“老伯伯,我也沒給錢呢。”
老人笑了,他說:“小孩子嘛,送給你吃的。”
我越發覺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兩個銅錢兒。只是兩個銅錢呀,怎么抵得過一個銅板呢?但我還是急急忙忙撕開毽子的包布,挖出兩枚亮晶晶嶄新的銅錢,遞到老人手心里說:“老伯伯,給您。”
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馬上把銅錢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頭說:“小姑娘,我怎么會拿你的錢呢?不過你的好心腸,我永遠不會忘記的。”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個小山薯給我說:“再給你一個。”
我搖搖頭不肯接。他卻把烤山薯塞進我的口袋里,向我笑著擺擺手,提著烘缸走了。望著他微微駝著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丟失了什么東西。
銅錢在口袋里丁丁當當地響著,伸手一摸,它們在烤山薯旁邊,也熱烘烘的。
(選自《粽子里的鄉愁》)
巧學一技
對比描寫凸顯品質。平時閱讀時我們能看到,作者常常把對比描寫運用到人物描寫中,這是因為對比描寫能更加鮮明地突出人物品質。這篇文章中主要有兩組對比:“我”和二嬸買烤山薯時表現的對比;老人對待“我”和二嬸態度的對比。老伯伯送“我”烤山薯,“我”心里不安,決定把毽子里僅有的兩枚銅錢付給老人;二嬸卻找借口少給老人一個銅板。老人對“我”慷慨大方,對二嬸卻“很不快樂的樣子”。對比之下,二嬸的愛占小便宜、沒有同情心,“我”的童真善良和老人的淳樸慈愛展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