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
文題亮相
夢想是期待、是目標、是方向、是動力。
夢想是求學時的周恩來在課堂上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夢想是兒時截癱后的張海迪靠自學實現的“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理想,夢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建黨時立志“將貧窮落后的中國建設成民主富強國家”的承諾……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你最初的夢想是什么呢?
請以“最初的夢想”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1)角度自選,立意自定;(2)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佳作展示
最初的夢想
◎龔紅霞
故鄉是能讓我變回小孩子的地方。
我偷偷回了趟故鄉,發現自己離開的這幾年,故鄉瞞著我變了樣兒:清澈的池塘,繁華的商場,還有一個人聲鼎沸的廣場。那個小山坡上的一排樓房是我兒時的學校。漫步校園,讓我驕傲的大食堂依舊爆滿,翻修的操場上人頭攢動……趴在教室窗前,眼前的少年正青春,他們肆意地揮灑著汗水,愜意地談論著夢想,在那一雙雙明眸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曾經許下的愿望。
我出生在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有一個身體不太健康的爸爸。他總是穿著并不完整的衣裳,但他似乎不怕冷,在最冷的正月里依舊穿著那件單薄的外套。我時常思考為什么在衣柜里要翻找好久才能看到一件屬于爸爸的衣裳——那是飽經歲月磨礪后縫縫補補的衣裳。所以那時的我,每天都想著快些長大,為爸爸置辦一件好衣裳,暖暖和和地度過每一個寒冷的冬天。
我的爸爸好像愛上了冬天,他看見烤紅薯的攤子就移不開眼。每每這時他便急不可耐地奔回家,從地窖里拎出一筐混著泥土的紅薯。只見他架起火堆,將洗好的紅薯一個個丟進去埋起來。我們圍著火堆,說話功夫,烤紅薯特有的香味便鉆進我們的鼻腔。爸爸總會挑出最大的紅薯遞給我們,烤好的紅薯外邊焦焦的,還帶著一點糊黑。拿過來,又暖又香,輕輕一掰,露出金黃的內里,帶著熱氣的香味撲鼻而來。外焦里嫩的烤紅薯,吃起來格外香甜軟糯。
小時候我那些甜美的夢都是爸爸幫我圓的,我好不容易有了表現的機會,他卻與世界作別,成為我回憶里的痛。小縣城的碼頭邊,樹葉落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卻甘愿把自己留在苦寒的冬天,又一次次堅決地把我推向那個他很向往的春天。
爸爸的離開無疑是我人生中一個沉重的打擊,他走后頭兩年,我幾乎每天沉浸在悲痛中。后來,我接受了爸爸的不告而別,只是我再也沒有機會填滿爸爸的衣柜了。
回到故鄉的我,已沒法變成小孩,搖搖欲墜的日落黃早已變成了我現實中冉冉升起的曙光。曾經少年的夢想沒有實現,但在多少年后的故鄉,回憶接過夢想的接力棒,眼中的灼熱,正代表著淚水與少年的榮光。
(重慶巫山縣師資培訓中心初中部)
各抒己見
張老師:命題作文一般由題引、題目和要求三部分組成。題引具體生動地闡釋了題目的內涵和外延,為同學們提供了寫作思路。題目規定了寫作的內容、體裁和作文的形式。要求就是提示同學們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下面,請同學們從審題這一角度說說你對命題作文“最初的夢想”的看法。
張建偉:題引告訴我們“夢想”的內涵,通過列舉典型人物和典型群體最初的夢想,來啟發、引導我們回憶人生中的第一個夢想,為什么會有這個夢想,以及為實現這個夢想做了哪些努力,等等。
何宇:我贊同張建偉的觀點。“最初的夢想”就是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夢想,應以第一人稱“我”來行文。
張老師:剛才,兩位同學都談了自己對審題的看法,從中我們可以找到審題的共性:第一,找出題目的中心詞語,它給我們確定了寫作的內容,如“夢想”。第二,找出題目中修飾限制的詞語,它給我們規定了寫作的范圍,如“最初的”。第三,看題目是否給我們限制了文體、人稱和內容。回歸本題,“最初的夢想”限制了寫作文體為記敘文。在人稱上可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寫,但為了讓表達更真實感人,我們最好寫自己的夢想。內容上也有限制,“最初的夢想”一定是積極、向上、向善的,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領悟了題目中的要求,我們寫作的指向性就明晰了。
下面,請同學們具體談談你最初的夢想是什么,又是怎么確定的。
侯煒:我最初的理想是當一名醫生。小學一年級時,我最要好的同學生病了,久治不愈,到北京檢查后確診為骨癌,因沒有找到配對的骨髓,同學不久便去世了。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當時我的夢想是當一名能挽救病人生命的醫生,現在,我仍在為實現這一夢想而努力。
吳霞:我的父母是果農,每到水果成熟期,常常會遇到連綿不斷的大雨,一些水果在浸泡中開裂、變質乃至腐爛,讓果農血本無歸。我想給水果培育出能抵御自然災害的基因,為鄉村振興作一點貢獻。
張老師:從同學們的發言中可總結出,“最初的夢想”產生的契機應與自己親身經歷過的、熟悉的、感人的事情有聯系。怎樣寫出富含真摯情感的事情呢?
劉夢圓:詳寫能交代清楚我產生最初夢想的原因,突出事件的感人之處。
張建偉:要對人物、事件進行精彩的細節描寫。
張老師:說得好!詳寫感人之處和運用精彩的細節描寫的確能表達真摯情感,但在運用時一定要立足典型人物,即要有典型的事件、典型的語言、典型的動作、典型的外貌、典型的細節,等等。龔紅霞同學的這篇《最初的夢想》的動人之處就是抓住了三個典型細節:第一個是父親在嚴冬讓子女穿暖而自己衣著破舊;第二個是父親烤紅薯給“我們”吃;第三個是未成年的“我”過早地經歷“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大家在敘述中可選擇倒敘、插敘等敘述順序,曲折的故事情節更能吸引讀者。
同學們圍繞“最初的夢想”這一話題進行交流,明晰了如何審題、選材、構思和表達。希望同學們能用心表達出自己“最初的夢想”,更要用行動早日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
片段拾萃
錢學森堪稱信念堅定、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終身的共產黨員的典范。在上海交通大學求學期間,他通過參加黨的外圍組織及其開展的進步活動,接受科學社會主義思潮的洗禮,引發了自身對中國革命前途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1935年,錢學森懷著“將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學到手,為中國人爭氣,為祖國爭光”的遠大理想赴美留學。正是因為有這種堅定的愛國情懷、家國夢想作支撐,錢學森碩士畢業后即深感“一名技術科學家對于祖國的幫助遠大于一名工程師”,針對振興祖國航空工業的現實需要,從航空工程轉向航空理論研究。
當得知新中國即將誕生,他先后辭去各種重要職務,毅然決定回國。在回國受阻期間,錢學森這位在萬里之外的赤子,孤身一人面對強大的反動勢力,不僅沒有屈服,而且表現出一位中國科學家在資本主義力量打壓面前毫不畏懼、有理有節的大氣魄、大智慧,充分體現了大義凜然的民族氣概和義無反顧的赤子豪情。
1959年11月12日,錢學森正式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在他看來,成為一名黨員代表著自己真正融入了廣大勞動人民。錢學森將一生深深融入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之中。
(選自姜斯憲《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的初心使命》)
賞讀
選段敘述了錢學森為實現“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終身”這一最初夢想而付出的努力,高度贊揚了信念堅定的錢學森以國家為己任的擔當;并呼吁新時代的青年要以錢學森為榜樣,為國家作貢獻,不負韶華。典型事件的敘述包括國內求學、赴美留學、毅然回國和加入中國共產黨等細節,讓錢學森的形象顯得更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