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騉 姚海良
作業是學生的知識、能力、態度、情感、智慧的生成過程和體現過程。長期以來,作業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注重死記硬背、重復與模仿、機械訓練與“題海戰術”,卻忽視了作業對學生成長的激勵功能。學生真正的困惑、態度、情感、創造能力、實踐能力被忽視,作業成了學生沉重的負擔,失去了它應有的教育意義,無益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雙減”政策對學生作業提出了具體要求,要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做作業的過程,不僅是學生對知識加深理解、發展智力的過程,更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創新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逐步運用知識和技能的過程。
基于當下作業量大、形式簡單、內容重復等問題,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既能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又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師要積極探索并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作業。
前置性作業。為了解學生學情,讓學生初步感知新知,教師可以設計前置性作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前置性作業是預先設計探索性問題,以課前預習的形式,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和活動經驗,進行自主探究。這類作業要與第二天的課堂教學緊密聯系,如學習百分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找找周圍哪些地方出現過百分數,這些百分數表達了什么意思,并記錄下來,準備在課堂上交流。第二天,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找到的百分數引入課堂進行教學。
實踐性作業。為了讓學生更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性作業。如學習了圓環面積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測量家中的光碟并計算光碟的面積;學習了人民幣后,可以讓學生去超市購物,體驗人民幣的換算。這樣的作業能夠讓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學得扎實,感受深刻。
調查性作業。這類作業是學生通過觀察、收集資料、訪問等形式了解現狀,對不合理問題提出建議和改進措施。如學習了統計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入社區、街道統計汽車數量,走訪有關部門,了解轄區內停車位分布情況,征集小區業主對停車問題的意見,自行設計多功能停車場方案,讓學生嘗試解決停車難問題,培養他們的策劃能力和調研能力,真正讓課堂走向生活。
閱讀性作業。閱讀是人類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小學數學教材中編排了“你知道嗎”“生活中的數學”“數學游戲”等欄目,專門向小學生介紹有關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史、數學方法與思想等。在學習了圓的周長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查找閱讀有關祖沖之的故事,了解我國古代人民對數學發展的重大貢獻。這不僅體現了數學的文化價值,還能讓學生通過閱讀拓寬視野。
檢測性作業。為了鞏固學生知識技能,檢測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教師也要布置檢測性作業。這類作業是對學習目標的檢測,設計時要考慮作業與目標匹配的問題。教師應通過適當的方式方法及時評價與反饋。如設計這樣的作業:“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后,給圓柱形茶葉筒包上包裝紙,想一想,這個圓柱的表面積是由哪些面組成的?”這個作業就是結合教學進度,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檢測所學知識。
除此之外,數學日記、數學小報、數學魔術等都可以成為作業。教師設計多樣性的作業,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學習方式、解題技巧與數學經驗,促使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
作業是連接教學和評價的橋梁和載體,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只有注重作業的設計,才能真正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
責任編輯/曹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