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營 胡瓊英
當下,從“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教育變革與發展的基本趨勢。黃石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堅持“五育”并舉,著力培養時代新人。推動教育教學方式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促進學生自主有效學習;推進“三個課堂”建設,把“五育”貫穿和滲透到“三個課堂”全過程中,全面提升義務教育質量;推進新中考改革,將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個學科納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提高體育中考分值,完善初中體育過程性評價。“五育”融合已成為推動黃石市基礎教育育人方式改革、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抓手。
2020年,市教育局組織專班走訪了全市部分中小學,在教師、校領導中開展了問卷調查及座談,共收到教師問卷1019份,涵蓋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參與調查的教師中,城區、城郊和農村學校教師占比分別為33.37%、22.87%、43.76%。調查結果表明,黃石市基礎教育存在“五育”發展不夠均衡,“五育”課程碎片化不同程度存在,綜合評價滯后于教育發展形勢;過分強調智育,德育形式大于內容,體育受制于場地和師資等條件,用勞技教育代替勞動教育,美育功利化等問題依舊突出。聚焦問題,尋找方法,課題組以理想引領、評價督導、課程建設為抓手,落地落實“五育”融合教育理念。
深化“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確立教育改革推進思路
“五育”融合是時代變革背景下,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重要抓手。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是“全黨的共同政治責任”。2019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明確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發展目標。
由此可見,“五育”融合教育改革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體現,它“既凝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展教育事業的基本經驗,又反映了世界教育發展規律;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基本理論,又體現了中國國情;既堅持了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原則,又借鑒了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既繼承了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積極推進“五育”融合的教育實踐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更是培養具有國際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新人的重要舉措。
強化“五育”融合頂層設計,利用制度優勢自上而下搭建“五育”融合的行動框架,統一認識、明晰權責、優化資源配置,進而提高政策落地實效。學校在國家行動框架的指導下搭建“五育”融合育人體系,統籌構建 “五育”融合的學校課程規劃,探索適合“五育”融合的教學模式,積極整合校內外課程資源,圍繞“五育”融合優化組織管理機制。
改革評價制度,推進“五育”融合教育教學創新
科學合理的評價是檢測和規范教育行為的重要手段。參照《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2021年修訂版)》建立適合區域實際的中小學生綜合發展評價方案,逐步建立和完善校本化的教育質量評價,是落實“五育”融合、維護教育公平的基礎。
圍繞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制訂義務教育督導評估細則,對標教育部《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加強對義務教育規范辦學的督導檢查。圍繞高中特色發展和新高考改革建立符合高中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指導學校建立和完善以“3+1+2”高考模式下的選課走班管理,在開展個性化教學的同時,注重學生綜合發展。以教育督導為抓手,加強學校綜合評價,建立達標指標、專項指標、發展指標體系,綜合評價學校教育質量。
以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為抓手,規范課堂教學行為,推進課堂教學評價改革。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評價促進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鼓勵教師開展跨學科教學研究。建立學科課堂教學評價標準,通過學生的學反觀教師的教,通過教師的教反思學校的教學教研管理。
落實學生全面發展目標,推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以“五育”融合為抓手,將重紙筆考試的評價方式改為綜合素質評價。通過對思想道德、學業水平、身體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方面指標的分解,設置二級指標。學校根據實際,進一步細化評價方案,落實綜合素質評價。
推進現代教育治理,建立多方參與的督導機制。在加強政府督導的基礎上,吸納專家、教師、家長和社區代表參加學校教學評價。通過座談、問卷等形式,對學生進行調查。按學段和區域對學校和縣(市、區)進行督導評估,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觀察“五育”的落實情況,幫助學校和地區改進管理方式和教學方式,改善學生全面發展的外部環境。加強協作,整合資源,強化教育內部各職能部門和學校的聯系,完善督導機制。加強學校間的聯系,以區縣為單位,建立學校研究團隊和互助聯盟。完善教育系統與社區、家庭的聯系,挖掘社會、家庭的教育資源,提升“五育”質量和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督導治理機制,確保“五育”融合的落實。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全面發展的“五育”融合課程體系
課程是落實“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核心。黃石市在推進“五育”融合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牢固樹立“立德樹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思想,從頂層設計指導方案,將“五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思考,圍繞“育人”和“融合”兩個關鍵點,明確課程改革的主線,通過優化課程結構、豐富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實現“五育”融合課程重構。
融合學科的課程結構。以現有學科課程為基礎,通過“學科+其他”的結構,實現知識、方法和認知的融合。
第一類為“學科課程+學科課程”,在掌握學科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實現跨學科學習。例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甚至多學科綜合知識運用。學校在落實學科課程教學的基礎上,根據學情、師資和設備等情況,靈活搭建跨學科融合的校本課程結構。跨學科綜合性課程既立足學科又超越學科,實現知識融通。
在設計跨學科課程時,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指導學校厘清跨學科綜合性課程的層級關系。綜合性課程的第一層為學科內的綜合,即將學科內部不同知識點進行整合,融合到教學活動中。第二層為圍繞學科課程核心進行的拓展型課程,即以學科知識為核心,以不同教學形式和學習方式為載體的課程,如以語文素養為核心的“經典誦讀”,以化學素養為核心的“生活中的化學”,以地理為核心的“黃石礦產資源”等課程。第三層為不同學科之間的綜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整體思維和跨學科思維。例如,楠竹林小學“本草記”校本課程將植物學、中醫、美術等知識融合,讓學生認植物、做標本、畫花草、養花草、了解中草藥歷史……
學科課程和學科拓展類課程的實踐在黃石市已有一定的基礎,目前全市中小學校圍繞高中新課程改革開設的選修課,義務教育階段圍繞“雙減”開辟的第二課堂,約三分之二為以上兩種課程。
第二類為“學科知識+實踐活動課程”。在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上,通過設計配套的實驗、研討、觀摩和實踐活動,實現協調發展、知行合一,主要載體為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學生在掌握一定學科知識后,通過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同時在合作探究中,了解社會,融入集體,形成公民意識、服務意識和擔當精神。黃石市推行的研學旅行、綜合實踐、學生社團、選修課等均為“學科知識+實踐活動課程”的表現形式。
目前,黃石市基礎教育“學科知識+實踐活動課程”建設形成了全面推進、特色發展的格局,但仍處在實踐探索階段,特別是需要跨部門合作的研學旅行等社會實踐活動,在制度建設、組織保障、經費支持、師資建設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絕大多數學校為此進行了大量探索實踐,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統整融合的建設方式。無論是“學科課程+學科課程”還是“學科知識+實踐活動課程”,都不代表核心知識的弱化和教學目標的偏離。“五育”融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踐行教書育人理念,是學科之間、學段之間、領域之間的融合,是校內校外、部門之間、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配合。因此“五育”融合落實到校本課程,既不是德智體美勞簡單雜糅的“課程拼盤”,也不是削弱學科無序發展的“平均分布”,更不是為融合而融合的“簡單搭建”。黃石市嘗試了以下校本課程建設融合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是以主題為核心的融合。主題是課程內容的主軸,貫穿校本課程的始終,也是教學和活動設計中具體問題的主概念,具有概括性和統攝性。“五育”融合背景下的校本課程建設,既要反映出學科的特點,也要蘊含不同學科的互通性。在概念原理、價值觀點、知識分布中尋找主題,搭建邏輯主線,最后形成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跨學科、跨領域的校本課程。
布魯納認為,無論教師教授哪類學科,一定要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有助于學生解決課堂內外所遇到的各類問題。掌握事物的基本結構,就是以允許許多別的東西與它有意義地聯系起來的方式去解決它,學習這種基本結構就是學習事物之間是怎樣相互關聯起來的。也就是說,統整視域下的課程融合,仍然要保障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學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參與“學科+”課程的學習。而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其主題的把握是基于整合不同學科知識,分析問題涉及的學科和領域,進而引導學生多角度開展研究。
以中英文小學校本課程“種植郁金香”為例,課程將認識植物設為主題,通過觀察植物、查找資料、學習知識、了解植物的習性,再到養植物、寫觀察日記、畫植物、做標本等多個環節,統整科學(生物)、美術、語文、勞動等,正確把握主題、課程內容和活動設計的辯證關系。
二是以方法為橋梁的融合。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能夠多角度思考問題、多方法解決問題。“五育”融合背景下,以問題為導向,以方法為抓手開展多學科、多領域研究是校本課程實施的有效路徑。以方法為橋梁的“五育”融合課程,可以運用同一種方法解決不同問題,也可以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例如,黃石市中小學開展的“創客課堂” 、STEAM課程等,即通過以方法為橋梁的課程融合方式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是以活動為載體的融合。活動以學生生活為起點,以學生發展為目標,創設情境,設計活動,將平時零散的社團活動、團隊活動等課程化。科學定位育人目標,準確確定活動內容,圍繞目標進行有目的的活動規劃和設計,將活動向課程提升。學生在活動中實現從課堂到學校再到社會,認知逐漸成熟。以活動為載體的融合,彌補了學科課堂教學的封閉性,為學生搭建與社會溝通的橋梁,更為學生心智的階段性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總之,落實“五育”融合的學校課程,要從校本教研入手,打破原有條塊分割的課程組織形式,打破原有豎向設計的學科課程壁壘,整合為主題式、項目式、探究式課程,形成主題鮮明、多元知識、融通內容、協同合作的新課程組織模式,實現“學科課程項目化、校本課程活動化、社會實踐生活化、自主探究個性化”。
在新時代教育發展背景下,“五育”融合的教育實踐是黃石教育人長期探索研究的課題。未來的研究不僅著眼于課程建設、評價改革和制度建設,還要突出全面治理、過程管理和主體意識,要調動廣大教師、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支持“五育”融合教育的格局。
(肖惠東,黃石市教育局;李營,黃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胡瓊英,大冶東岳中學)
責任編輯/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