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烏日嘎瑪拉 張志琴 斯琴巴特爾
摘? ? 要:面對蒙藥材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瀕危現狀,應重視對特色藥用植物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建立植物規范化基地,為臨床提供優質藥材。文章從紫花高烏頭生長分布情況、種子萌發、播種育苗、栽培、種植機械化、人才培養等方面對相關研究進展進行綜述,為進一步開展紫花高烏頭大規模人工種植提供依據。
關鍵詞:紫花高烏頭;藥用植物;種植;蒙藥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4-0007-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R917? ? ? ?文獻標志碼:B
毛茛科烏頭屬植物是一類重要的藥用植物,約有350種,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1]。我國約有167種毛茛科烏頭屬植物,多數分布在云南北部、西藏東部以及四川西部的高山地帶,也分布在內蒙古和東北。
紫花高烏頭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蒙藥材,《認藥白晶鑒》《中華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分卷》《無誤蒙藥鑒》等許多著作都有收載,蒙藥名為嘎布迪老,又名寶日-泵嘎,用于治療肺熱、支氣管炎、瘟疫、流感等[2],具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和消腫止痛的功效,一般是全草入藥。在內蒙古自治區,蒙醫常用紫花高烏頭全草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療效可達96.89%。研究表明,對紫花高烏頭總生物堿進行TLC分離得到7個生物堿。通過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有的生物堿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有的生物堿具有非常好的止咳作用。紫花高烏頭含有的生物堿可能是抗炎的主要活性成分[3],因此紫花高烏頭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藥材直接影響著醫藥產業發展。內蒙古自治區開發利用藥材資源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乏合理的采控和統籌安排等。大多數藥材靠外省引進的,有些地方少量種植但不成規模,缺乏規范性和科學性。這已經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醫藥產業發展的短板。
根據目前的形勢,將野生藥材變成人工規模化種植生產,可以切實有效地解決很多問題,也能滿足藥材市場的大量需求,比如可以將野生蒙藥材進行馴化、引種優良品種等[4]。紫花高烏頭的種植研究是錫林郭勒盟蒙醫醫院的重要課題,目前面臨諸多問題,應通過借鑒已有研究進展為本課題提供依據。
1 植物分布情況
根據《內蒙古植物志》記載,內蒙古自治區有野生植物2 000多種,其中藥用植物1 000多種,藥用蒙藥植物500多種,約200種是可以大規模開發的品種。紫花高烏頭蒙藥材主要產于北方地區,分布在黑龍江、遼寧、內蒙古等地。紫花高烏頭是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特產的蒙藥,主要產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南部。對道地藥材紫花高烏頭適合生長的環境進行研究,對于人工種植培育有重要意義。
錫林郭勒盟地處內蒙古中部的典型草原帶,是蒙古民族傳統草原文化保存比較好的地區,也是傳統畜牧業文化保存比較好的純牧區,具有文化特色濃厚和明顯的地區特色,尤其是保留了民族傳統的蒙醫藥學,受到廣大牧民和各民族患者的青睞。
目前錫林郭勒盟草原生態環境開始退化,對藥用植物資源的毀滅性采挖使許多珍貴藥用植物名存實亡,有些藥材日漸稀少甚至瀕臨滅絕,比如知母、防風、黃芩、赤芍、甘草等。1985年至今,錫林郭勒盟藥用植物品種逐漸減少,30年間減少或滅絕30余種。目前在錫林郭勒盟大概有0.33萬hm2中藥材種植基地,但沒有蒙藥品種,更沒有道地藥材品種,栽培形式和種植方法各不一樣[5]。因此,需要加強對瀕危藥材人工種植的探索。
2 種子萌發性研究
種子萌發研究是種植研究的初始階段,是人工種植成功的關鍵環節。只有第一步成功,才能更好地開展育苗和栽培。北京林業大學周麗霞和賈桂霞(2007)[6]在中國園藝學會論文集上發表了《紫花高烏頭種子萌發特性研究》,研究顯示12~24 h是比較合適的浸種時間,而且不能超過60 h;赤霉素(GA3)可以明顯地提高發芽率,在黑暗條件下500 mg/L的GA3是比較合適的處理濃度,在光照條件下1 000 mg/L的GA3是最佳的處理濃度;種子萌發適溫為15~30 ℃。
錫林郭勒盟蒙醫醫院烏日嘎瑪拉等(2021)[7]對紫花高烏頭種子萌發特性的研究表明,紫花高烏頭對種植環境要求較為苛刻,紫花高烏頭在種子萌發期需要透氣保水的基質;種子萌發率除了與生物藥劑相關外,
還與其生長環境中的溫度、光照、濕度等因素息息相關。這為紫花高烏頭在錫林郭勒盟大面積種植提供了依據。來自不同產地的烏頭種子在發育成熟期間所處環境不同,種子活力有較大差異[8]。在錫林郭勒盟培育紫花高烏頭需要更多的試驗數據支撐。
3 播種育苗和栽培研究
在種子萌發特性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紫花高烏頭的溫室盆栽技術[9]。
播種后,只有在適宜條件下,溫度、水分和氧氣均合適,種子才可能萌發。育苗期需要透水透氣,栽培基質的肥力要充足。想要植株的長勢更好,得讓河沙、草炭和園土三者處在比較均衡的比例上。
紫花高烏頭的一年生苗播種后,其生長經歷慢—快—慢—停滯的過程。最初種子萌發比較慢,時間相對較長。當長出第二片真葉之后,生長速度開始加快。夏天受到高溫的影響,生長速度開始減慢,之后進入停滯期。9月后,溫度開始降低,葉片逐漸凋落。冬天后,植株生長更差。紫花高烏頭需要的光照時間一般是14 h。在冬季,北方溫室內的光照時間只有9 h左右,很難滿足紫花高烏頭對光照的需求,因此植株生長會比較緩慢且長勢微弱,加光之后植株就可以迅速生長。研究發現,光照時間越長,植株生長速度增加越明顯;補光對紫花高烏頭的地下部分影響小于地上部分,較長時間的補光,導致向陽性增高,但是相應的耐陰性降低。這說明通過補光能夠滿足紫花高烏頭對長日照的要求,同時說明可以通過調整栽培手段改變紫花高烏頭的生長形式和耐陰程度。
4 種植地區對蒙藥材成分的影響
種植地區和藥材的品質相關性很大。相似度評價、聚類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紫花高烏頭野生品種和栽培品種有一定差異(以赤峰市為例)。通過含量測定發現,野生品種比栽培品種的兩個指標成分含量略高,這可能與藥材的生長環境和采集時間以及生長年限等因素有關。如果能從這些主成分中分析篩選出共有的特征成分,就可以找出決定性因素,也能為紫花高烏頭藥材質量評價提供參考依據。8A183044-E76F-4A31-B66C-98E4C5FA6920
有研究學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譜-二極管陣列檢測技術(HPLC-DAD)測定蒙藥紫花高烏頭藥材中冉烏頭堿及高烏甲素的含量,同時建立產地不同的蒙藥紫花高烏頭藥材的指紋圖譜[10]。這個方法專屬性強、靈敏度高、重復性好,可以用于蒙藥紫花高烏頭藥材的質量評價。對于錫林郭勒盟地區的培植品種,需要進一步研究其成分含量。可以采用HPLC-DAD技術進行測定,也可以對錫林郭勒盟不同區域紫花高烏頭含量進行檢測,分析出環境、氣候、土壤等對成分影響的正負相關性和影響程度。
5 種植機械化及培養人才的影響
除外在環境對種植的影響,現代機械的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種植情況。機械化種植非常重要,尤其是小型機械適用于山區蒙藥材種植,應該得到推廣。用農業機械采收藥材,能明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節省人力,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為操作不當造成的中草藥毀壞,保證中藥材質量。內蒙古赤峰市種植的北沙參和桔梗就是由機械化生產采收的。發展較好的幾個中藥材品種,已經逐漸應用種植機械化,但水平比較低,不能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大規模種植紫花高烏頭時,可以考慮選擇合適的機械,提高產量,降低成本。
要加強蒙藥特色技術人才培養,建議蒙醫藥機構與蒙醫藥高校開展密切合作。除了著重發展蒙藥相關領域,也要加強相關人才培訓,培養多元化人才,如營銷型、管理型、炮制型、儲藏型等人才,適應錫林郭勒盟蒙醫藥發展的需求[11]。加強錫林郭勒盟蒙醫藥特色人才培訓,開設蒙藥資源、創新型人才培訓班,為進一步發展蒙醫藥做好人才儲備。優化蒙藥材市場,為蒙醫藥提供更優資源,使蒙藥材研究隊伍發展壯大。
6 “互聯網+中藥”在現代種植中的應用
近些年,除種植措施的研究發展外,還應關注“互聯網+中藥”生態重構。中藥材種植溯源系統是中藥種植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彌補了傳統技術無法實現的中藥材種植全流程信息監控、追溯和查詢等。溯源系統采用物聯網等技術,可以查詢、記錄以及溯源中藥種植環節的重要信息,實現中藥材種植的監管和追蹤全流程化,能查到中藥來源、銷售的去向,也能查到哪一項步驟出錯、責任人等,強化和保障了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12]。中藥材種植溯源系統對于保證中藥材質量和中藥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把這項技術應用到蒙藥材種植的研究中,應用在紫花高烏頭的種植研究中。
種植子系統包括采集模塊、基礎數據庫模塊和種植全流程信息管理模塊。其中,采集模塊主要是采集室外種植信息;種植全流程信息模塊主要是錄入種植全流程信息,主要包括種植信息模塊、田間管理信息模塊、采收信息模塊、加工信息模塊和流通信息模塊5個板塊。
7 蒙藥材標準化
標準化是現代管理的重要基礎。要實現蒙醫藥現代化科學管理,必須重視標準化建設。要加快完善蒙藥標準體系,加強對種植基地產品的抽樣和送檢,對種植產品的質量進行檢驗并作出安全性評價。要嚴格避免
重金屬和農藥殘留,使蒙藥生產規范化。《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蒙藥分冊)》有極強的科學性和指導性,可以作為從事蒙藥生產、使用、供應、監督的法定依據[13]。2021年5月31日內蒙古自治區藥監局發布了2021年版《內蒙古蒙藥材標準》,這對健全完善蒙藥地方標準體系、提升地方特色蒙藥材質量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將進一步推動內蒙古中醫藥(蒙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地保障各族群眾用藥安全。只有實現了蒙醫藥的質量標準化,才能有效地推動蒙醫藥現代化發展。
提高蒙藥材的種植質量,需要從以下方面采取措施。加強技術支撐,提高蒙藥材的質量;選擇優質的藥材種植種子;培訓并優選蒙藥材的種植基地;積極防治病蟲害,避免農藥殘留;引進先進工藝,提高種植收益;應正確認識并且集中資金、科技和人才的力量,解決當前蒙藥材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阿拉善綜合試驗站通過4年多調研實踐發現,鄉村地區發展適應其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優勢的特色中藥(蒙藥)材產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出路之一。應遵循中藥(蒙藥)材產業發展規律,破解存在問題,更好地發揮產業優勢,推動產業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夯實農民經濟基礎,使中藥(蒙藥)材產業在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發揮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應布局中藥(蒙藥)材產業鏈,打造龍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利用非傳統農業用地實現中藥(蒙藥)材生態種植。借鑒脫貧攻堅時期的經驗做法,因地制宜,合理開發林間和荒山,構建綠色生態發展引擎,繼續布局中藥(蒙藥)材產業鏈。加大中藥(蒙藥)材種植示范試驗基地推廣力度,進一步實現中藥(蒙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增收和增綠、生態和生計有機統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實現鄉村振興[14]。
8 展望
民族醫藥學是我國傳統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蒙醫藥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寶藏之一,在蒙古族民眾疾病治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蒙藥的發展離不開市場開拓。除了要進一步鞏固蒙藥在蒙古族聚居地區的推廣應用,還要努力擴大蒙藥在國外的市場,比如蒙古國、俄羅斯、日本等。重視蒙藥產品的國際化發展,才能更好地提高蒙藥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蒙藥材是蒙醫藥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對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具有重要作用。內蒙古自治區具有廣闊的大草原和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藥用資源非常豐富,野生的藥材資源分布廣、產量大、品種多。近年來,中蒙藥藥材需求量激增,野生資源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人工引種栽培雖然存在諸多問題,但已經成為解決中蒙藥藥材資源緊缺的主要途徑[15]。
對于錫林郭勒盟紫花高烏頭的規范化、科學化種植,是提升該藥材種植產量和質量的關鍵。應從種子萌發、栽培、成分等方面進一步研究,提高各方面技術水平,提高蒙藥材的質量,為蒙醫治療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李謙,過立農,鄭健,等.烏頭屬藥用植物的研究進展[J].藥物分析雜志,2016,36(7):1129-1149.8A183044-E76F-4A31-B66C-98E4C5FA6920
[2]趙小梅,楊志軍,袁文珺,等.蒙藥紫花高烏頭HPLC指紋圖譜及生物堿含量測定[J].中國新藥雜志,2019,28(22):2776-2782.
[3]紅艷,王青虎,畢力格圖,等.蒙藥紫花高烏頭總生物堿的分離鑒定及其對大鼠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19,54(2):91-97.
[4]德力格爾倉,白玉蘭.淺談內蒙古野生蒙藥材的馴化研究及開發利用[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4,10(1):20.
[5]劉保偉,史凌君,田偉,等.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草原藥用植物利用現狀與蒙藥產業發展建議[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11):16-17.
[6]周麗霞,賈桂霞.紫花高烏頭種子萌發特性研究[C]//中國園藝學會.2007年中國園藝學會觀賞園藝專業委員會年會論文匯編.保定:中國園藝學會,2007:448-452.
[7]烏日嘎瑪拉,斯琴巴特爾,敖德畢力格,等.紫花高烏頭種子萌發特性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1,41(6):33-36.
[8]田孟良,陳艷,劉清華,等.烏頭種子的萌發特性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22):2958-2960.
[9]周麗霞.烏頭屬部分植物的資源調查及引種栽培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
[10]史巧霞,朱應懷,靳子明.紫花高烏頭藥材的質量標準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9,30(3):354-358.
[11]趙軍.“地多人少”欠發達地區提高種植技術以拓展蒙藥材種植面積[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9,25(10):53-54.
[12]施明毅,趙姝婷,楊超,等.中藥材種植溯源系統開發[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8,20(9):1540-1546.
[13]趙軍,倪志偉,劉曉娟.蒙藥材種植獨具特點——藥用植物注重地表部分[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20,26(1):52-54.
[14]李旻輝,那木汗,王文樂.推動中藥(蒙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J].實踐(思想理論版),2021(7):48-49.
[15]趙云山,李紫巖,那木汗,等.內蒙古地區中蒙藥藥材生態種植現狀分析及建議[J].中國現代中藥,2017,19(7):901-906.8A183044-E76F-4A31-B66C-98E4C5FA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