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宜君縣哭泉鎮淌泥河村黨支部書記 李國賢

50多年前,我們淌泥河村老一輩為了實現糧食增產,解決群眾溫飽問題,在“農業學大寨”的精神號召下,黨群一心、因地制宜,把坡地平整成了梯田,帶來了糧食大豐收。
“白戰太陽夜戰星,沒有星星點馬燈。一下干到二十九,吃了餃子再動手。”直到現在,這段描寫父輩們艱苦奮斗、戰天斗地的順口溜還一直在我們村流傳。
如今,淌泥河村里的梯田層層疊疊,風景如畫。除了要感恩先輩們的辛勤付出,我還感慨于時間的力量,也就是將近10年的步伐,我們這個村就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落后村變成了全國聞名的美麗休閑鄉村。
這個自然村以前沒有致富產業,人多地少、土地貧瘠,適合種玉米和核桃,鄉親們日出而作,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收入微薄。有“門道兒”的人都出去經商,大部分群眾也出走家鄉奔好日子。
包括我以前也在外面做生意,偶爾回到村子里,看到鄉親們和村莊面貌逐年蕭瑟,心里挺不是滋味。
2014年,我們村迎來了發展新機遇,隨著鄉村旅游熱不斷蔓延,我們父輩建設的旱作梯田景觀成為附近許多人旅游必經打卡地,鄉村旅游讓淌泥河村致富有了新的思路。
想到家鄉未來的前景,2015年,我放棄了在外的生意,決定回鄉發展,后來經過大家推薦選舉就任村黨支部書記。
也就是在2015年的時候,我們村黨員李宏權帶頭開辦了全村第一家農家樂,至今依然在營業,因為地道的農家味兒,游客愛吃,縣城的人也經常來品嘗,他的生意不錯。
我上任后,配合縣司法局建設了法治廣場,群眾休閑娛樂從此有了好去處,大家沒事就聚在一起活動,逐漸有了凝聚力;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我們村經過多方努力和支持,在2018年開始修建衛生廁所,現在170多戶全覆蓋;2019年全村通上了自來水,衛生條件有了質的改變。
“村子要發展,必須先改變環境!”經過多次黨員代表會的討論和動員,轟轟烈烈的環境衛生整治攻堅戰打響了。拿著村集體經濟發展賺到的錢,我們自己買了垃圾清運車,還給每戶家里發放垃圾箱。黨員干部帶頭干,全村男女老少也加入了志愿服務隊,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從“站著看”到“比著干”,欺街占道、污水橫流、垃圾亂飛等問題被解決了,人居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眼睛看到的全是美景。
環境好了,游客也多了,景區在不斷地修建和擴大,在景區務工成為鄉親們經濟收入的重要支撐,和景區管理公司協議后,我們村包括脫貧戶在內共10人成了景區的“正式工”,在家門口就掙了錢。
2017年,淌泥河村被原農業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020年,淌泥河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年接待游客約15萬人次,實現收入約180萬,村內9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年經營收入約100萬元,帶動15戶30名群眾增收。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長至1萬多元,比2016年增長了近3000元。

李國賢正在觀察農作物長勢。
致富路上絕不落下一人。2016年,我們村有16戶共43人脫了貧,這是包村單位黨員干部們扎在扶貧一線辛勤付出,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結果,更讓脫貧群眾堅定了致富的信心。
隨著旅游觀光者越來越多,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發展的機遇,更是自我改革的深刻挑戰。“說文明話,做文明事,讓游客有更好的觀光體驗”成為我們必行的改革實踐。我們以德治為基礎,以家訓家規為德治內容,以講文明、講衛生、垃圾不亂丟等為著力點,推動“五美庭院”行動常態化,開展“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戶”評選。把鄉村治理、旅游示范村建設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深度融合,通過志愿服務激發群眾參與村級治理內生動力、投身文明實踐。
這幾年,鄉親們的改變很大,遇到游客問路會自信地用普通話溝通,花季,房前屋后村民自己栽植的鮮花盛放,成為梯田美景中的組成部分,這讓游客游玩中總會發出“鄉村生活真美好”的感嘆。
為了能跟上景區發展熱潮,增加村集體與群眾收入,促進淌泥河產業振興。我們村采用“黨支部+企業+村集體”發展模式,2019年,我們積極與玉華酒廠合作為村集體定制紅高粱酒及梯田人家糧食酒,年收益10萬元以上。利用村集體資金,20年年底,我們村還投資成立了淌泥河村集體油坊,加工原生態菜籽油,目前已開始投產,村集體每年收益3萬元。
好生態現在已經成為我們村招商的“金字招牌”,2018年,經過我的勸說,在外發展已經有了一定基礎的有志青年亢光明返鄉創業,投資300多萬元在淌泥河村建成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民宿,年收入40多萬元。隨著民宿的規模擴大,亢光明還雇傭我們本村鄉親做雜務貼補家用,這讓許多在外打工的鄉親為家鄉的大好發展前景動了心。
2019年,通過招商引資,來自西安的王先生和他的合伙人投資3000萬元,在淌泥河村新建了一處高端民宿。作為第一位來淌泥河村投資經營民宿的外地人,王先生對淌泥河村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我們村口廣場上的標語。這些年,在配合景區發展、打造美麗鄉村的同時,我們村突出“用景觀概念建設農村,用旅游理念經營農業”,堅持修舊如舊,保持原始村落面貌,先后實施了院墻、巷道、屋頂、玉米倉儲、澇池、河道等民居改造工程。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間,見縫插綠、見縫插景。以農業學大寨、農耕文化為依托,完善“支農茶莊”“農耕體驗”等項目功能,既保護傳統又改造村落,在留住鄉愁的同時,推動鄉村振興。

2020年,經過向上級申請和審批,終于翻修了年久失修、環境差的村委會,環境舒適了,確實激發了我們村黨員干部的干事熱情,集體榮譽感更強了。
回望這10年,我和我的鄉親們共同奔波奮斗的情景歷歷在目。從整治環境、改善村風、發展產業入手,村里到處都留下了我們勞作的腳印、堅守的身影。這10年,我們見證了淌泥河村由落后村到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這10年,我們將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鄉村旅游結合,奠定了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今年春天,我們在村集體200多畝流轉地里種下了矮砧蘋果樹苗,小苗們將繼續和其他富民產業一道,幫助村民們走出一條共同富裕的道路,讓淌泥河村變得更好、更美,讓鄉親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