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鴻沄
“追星”是一種社會現象,“追星”的新聞也層出不窮。有些青少年狂熱“追星”,花費巨資打賞自己心儀的“明星”,其中一些家庭并不富裕的孩子為了給所謂的“明星”打賞,偷竊家中財物,甚至因網貸而欠下巨債。多年前,有位楊姓女子不顧一切苦追自己的偶像劉德華13載,花費了大量錢財不說,還耽誤了自己的大好青春年華,最后害得老父親羞憤跳海自殺。家長們看到此處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怎么會如此?
換個角度看問題,家長對孩子“追星”的那些事真的了解嗎?答案是否定的。《中國青年報》在2020—2021年針對近2000名青少年進行了有關“追星”問題的專項調查。調查顯示,有50.5%接受調查的青少年承認,父母其實并不清楚自己在為明星花錢,其中有15.4%的青少年表示父母完全不了解他們在“追星”。這組數字說明,有一半以上的家長對子女“追星”的事實知之甚少或根本就不知道。孩子們都是背著家長在“追星”的道路上狂奔,花著錢,耽誤著時間,荒廢著學業。家長既然不知道此事,也就無從談起相關行為的規范或價值觀的正確指引,這又是家長們的一層困惑了。
在青少年社會化的進程中,偶像崇拜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換言之,誰年輕時還沒有幾個喜歡的明星?這也是青少年重要的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的組成方面。比如,孩子在一起總會如星探般滔滔不絕地談論時下當紅的那些“星”,從女足國腳到各路主播再到國際大牌明星,從衣著服飾到奇聞軼事再到他們的各種糗事。本來嘛,在通訊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視頻獲取資訊發達到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天下人,再加上各種誘人的包裝美顏,青少年豈有不上當之理。這就需要我們探討“邊界”概念。正常的情感成長中的“追星”可以理解,可以包容,但是如上例那種偏執狂般的“追星”是該避免的。恐怕多數家長都會認同:偏執荒謬的“追星”行為等同于“作禍”。那么,這個“禍”又從哪里來呢?
話到此處,作為家長的我們已經“out”了。因為我們嘴里的“追星”,孩子們叫“混飯圈”或干脆說自己是“腦殘粉”。幾字之差,已經畫上了代際的鴻溝。話說,我們真的了解這些“混飯圈”的“神獸”嗎?
不當的“追星”行為遺禍無窮,但是孩子們為什么會“追星”呢?家長首先最該了解的是孩子“追星”的原因。在孩子七八歲之前,偶像往往是“無所不能”的家長,父母這時是孩子心目中最亮的那顆星、最偉岸的那棵樹。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發現父母其實并不完美,甚至有很多不足和缺點。有的孩子開始從心里疏遠、排斥,甚至“痛恨”父母的低效與無能。換言之,父母不再是孩子成長的“榜樣”,或干脆被拉黑為“負面榜樣”。一些孩子常說“我不要成為父母那樣的人”就是最好的明證。青少年的成長的確需要某些榜樣的指引或可效仿的偶像,于是,“榜樣”的外掛就是青少年滿足成長時最常見的心理支撐:尋求“偶像”,認同“偶像”及其行為,效仿“偶像”,尋求獨立的自我認同,最后完成其人格和情感的成熟。
事實是,多數作為普通人的家長,無論在外形還是在能力上都得不到孩子的“偶像”認同。于是,“追星”或“偶像”作為一種社會大眾心理現象,從古至今似乎都不可避免。只不過到了現在,又混同了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資本的推波助瀾,“追星”已經不再是個體行為,而成為了一種文化、經濟等復雜因素相互糾纏的社會產物,其復雜程度應該不亞于量子糾纏。我等凡夫俗子,無論家長還是青少年想要抵御這種“偶像”的誘惑,恐怕難度不小。打開電視,化妝品廣告里的靚女帥哥讓多少觀眾覺得“自慚形穢”?再打開手機,小視頻中巧舌如簧的帶貨明星又讓多少青少年趨之若鶩?被容顏、資本、能力等諸多方面加持的“偶像明星”更是可以讓很多人為之瘋狂,或付諸行動,或心動不已,何況涉世未深的青少年。
另據一家權威雜志刊登的專項調查表明,“學生粉”多為心理認同和口頭支持,極少付出金錢等實際支持,他們處于“混飯圈”的最底層。這種“學生粉”數量龐大,飯圈于近年來低齡化特點也日趨明顯。調查顯示,有42.2%的中學生自小學就開始了“追星”生活,有52%的中學生“追星”時間在三年以上。問題是,孩子們是付出了相當多的關注時間,這時間本來是用于學習、休息的,這豈能不讓家長憂心。
孩子們自己怎么解釋“追星”行為?“明星不需要完美,只要身上有能吸引我的閃亮點就行。看他的節目,我很放松很快樂。”小麗正在讀高二,高強度的學習之余,“混飯圈”是她緩解學習壓力的方式。這可能意味著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大并且家庭內部的減壓機制不夠明確,甚至家長還在不斷地“增壓”。“混飯圈”可能只是她生活的一種小釋放、小解脫。這時,家長應該建立和孩子有效的溝通渠道,深入了解孩子的壓力點,并進行適當疏導和排遣。
“哥哥很努力,即使生病也要在舞臺上堅持完美地表演,他一直激勵著我。”高三學生小張如是說。雖然小張無法親眼見到自己的偶像,但是這并不妨礙她從偶像身上獲得奮斗的動力。“追星”或“偶像”的正面激勵也是有的。如果正面運用,家長不必過度憂慮,把握好尺度,不影響學習和生活,把“偶像”變成自己人生奮斗的動力,未嘗不可。
當家長舉起行為規范之盾和價值觀指引之矛的時候,我們不能把二者變成實際操作中的一對矛盾體,而應該讓二者各居其位,共同發揮作用。盾牌抵擋什么,利矛指向哪里,這才是家長該明了的一個基本規則。家長該警惕的是傳銷式、洗腦式的“飯圈文化”。因為這些東西一定是有害的,一定是嚴重偏離正確主流價值觀的,于孩子未來成長一定是極其不利的。同時,家長更應該警惕孩子“出圈”的“追星”行為。公共秩序、道德底線、法律框架不容突破、不能突破。這是家長和孩子需共同訂立的行為“契約”之一。華東師范大學的一位教授曾說:“一些學生已經把黨同伐異的飯圈邏輯從網上帶到了網下,日常生活中以敵我思維對待人和事。長此以往,他們會拒絕復雜思考,難以保持批判性思考和學習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家長們,無厘頭般的“追星”久了,孩子真有可能會變“傻”。您會袖手旁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