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曦
追星,說白了就是追偶像、崇拜偶像,當下追影星、歌星的比較多。但隨著學校“四史”教育的深入開展和《大決戰(zhàn)》《長津湖》等正能量影視作品的熱播,追崇英模星、科學星的青少年數量也在急劇增長。
其實,追星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心理需求的一種行為,尤其對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思想尚未成熟,情緒波動變化較大,特別容易受到外界新鮮事物的影響。他們一旦看中某個“明星”的某個點,或長得帥氣、漂亮,或能歌善舞、演技出眾,孩子就會去追、去模仿、去崇拜,甚至不計代價,忘乎所以。
追孬星,肯定不好,但適當追好星和好的偶像,那也是好事。在一定層面上說,學習優(yōu)質偶像做人的態(tài)度、言行舉止,能增強認同感和自信,可以平和身心,穩(wěn)定情緒,獲得前行的動力,是有一定好處的。
但“進有道,取有度”,此舉不能過也不能泛,要追符合自己年齡和心理需求的好星,要追能讓自己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好星,要追那些可望又可及,能夠得著、學得到、用得上的好星。比如,中國過往的和現實的英模星、科學星等。
在北京冬奧會上出現的中國體育星,就是值得孩子去追、去崇拜、去效仿的明星。2月19日,隋文靜、韓聰在花樣滑冰雙人滑比賽中力挫強敵、傲然登頂,為中國代表團奪得第九金。這兩顆星,學啥?有目標,要為國家“爭金奪銀”而努力拼搏;要堅韌,目標的實現確實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
能讓孩子向上向善的星、能讓孩子文明健康的星,孩子去追去崇拜去學習,家長肯定高興;而那些讓孩子“圖享受”或“娛樂死”的星,或直接或間接地教唆你崇洋媚外的星,或讓你學習“奢侈”的星、靠耍貧嘴逗你樂的星,或讓你模仿他們“花里胡哨”穿戴的星……如此種種,就是不好的星,孩子若效仿和追崇他們,作為家長肯定不高興,甚至感到恐慌和焦慮。當然,追星一定要有程度深淺之分,尤其對中小學生來說,在初期或是偶發(fā)階段,家長不必著慌,循循善誘就行。
追星,這看似平常的現象,一旦發(fā)生“變異”,家長應及早發(fā)現,正確認知,并加以正確引導。
隨著時代的變化,追星者的稱呼如今變成了“粉絲”,內容更是花樣翻新,讓不少孩子陷入其中,有人茫然,有人無所謂,有人無奈,更有人樂此不疲。與此同時,“邪教式”追星、“飯圈”亂象等突出問題也在不斷顯露。
“邪教式”追星不僅玷污了良俗,更為嚴重的是污染了青少年的心靈。為什么這樣說呢?心懷叵測者造的“星”,給孩子不斷洗腦,逐漸讓孩子變得庸俗、低俗、媚俗;隨之讓孩子變得無知無奈并逐漸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這樣下去,讓孩子在“溫水煮青蛙”式的日子中逐漸沉迷,甚至“娛樂至死”。對這種“邪教式”的追星必須加以警惕和遏止。青少年是家長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不警惕“邪教式”追星對孩子的影響,就是對孩子不負責。
“菌菇生長有溫床,孩子出事找爹娘?!薄昂⒆由砩系倪^,爸媽身上的錯?!币坏┖⒆由砩铣隽藛栴},與其歸因孩子,不如先找家長自身的原因。
有個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提到一旦問題出現了,10%在于事情的本身,而90%在于自己對待事情的情緒態(tài)度和方式方法。也就是說,那10%是你不可控制的,但那90%則是可以掌控的。
既然被稱為“法則”,就有普及性和通用性。孩子一旦陷入追星陷阱,尤其是“邪教式”追星,怨誰?首先要怨家長呀。孩子不良行為的“端倪”你發(fā)現了嗎?如,孩子學習不專心導致成績下降,特別迷戀手機和網絡,不睡覺總是熬夜,花銷突然多了,穿衣打扮趨向時髦甚至還有點“奢侈”……作為家長,應該留意觀察孩子身上的一切變化并及時干預。
要避免“邪教式”追星,必須多方下手進行“綜合”治理。就此,我想讓家長回答幾個問題:在家庭教育中,你知道“3歲看大,6歲看老,12歲定終身”這句話的內涵,并給孩子足夠的愛與溫暖了嗎?你做到心無旁騖地用情用心用力地陪伴孩子了嗎?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教育做到“共商共治共教”了嗎?你有榜樣意識嗎?你能成為孩子的偶像嗎?對上述問題,家長如果不能給出滿意或“尚可”的答復,那么說明缺少對孩子的愛與關懷,自身教子素養(yǎng)亟待提高。
祖國的希望在青少年。引領青少年,就是引領未來;塑造青少年,就是塑造未來。要知道,孩子成功的鑰匙掌握在爸媽手中。如是,幫助孩子擺脫“邪教追星”,家長不妨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問題,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