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春
“追星”這個詞,相信無論哪個年齡的人都不會感到陌生。比如,“50后”的偶像鄧麗君、“60后”的偶像齊秦、“70后”“80后”的偶像香港“四大天王”……每一代人都有群體或自己的偶像,但是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發展,追星的方式和程度也各有不同。收藏偶像出的所有磁帶、攢錢去聽偶像的演唱會、購買并集齊偶像代言的產品,在當時看來也許是反常的、瘋狂的、燒錢的,但比起后來的“楊某某追劉德華”事件,以及當下的“邪教式”追星,無疑都是“小巫見大巫”了。
作為家長,完全禁止孩子“追星”是不明智的,但是放任孩子因為“追星”而“氪金”并為此負債累累,在網上發表不負責任的“追星”宣言,因為盲目擁護偶像而做出有悖于公序良俗的事情,就是家長的嚴重失職了。特別是在“雙減”政策實施后,很多孩子處于家庭教育的“空窗期”,更容易因為精神空虛、無事可干、缺乏引導而受到不良社會風氣和別有用心的人的煽動和利誘,由普通“追星”發展成癡迷于此,最后變成被人利用的“瘋狂粉絲”。
那么,家長如何防微杜漸,引導孩子理性看待明星、科學“追星”,并以明星為榜樣更好地促進自身的成長呢?筆者以為,不妨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很多“追星”的孩子喜歡將自己臥室的墻面貼滿明星的海報或照片,孩子不僅容易在學習時走神分心、想入非非,而且每當家長打掃房間,無意中濺濕、碰壞時,還容易引發親子之間不必要的矛盾沖突。
家長不妨“先下手為強”,精心為孩子“私人定制”墻面。比如,可以在墻上掛孩子獲得的獎狀、孩子在運動會上奮力拼搏或手捧獎杯的照片、孩子在學校元旦聯歡會上表演節目的照片;掛上孩子的書法或繪畫作品、孩子親手拼的拼圖、繡的十字繡等;還可以將孩子從出生到現在的照片,或者每年拍的“全家福”貼在墻上,組成巨大的“心形”。相信孩子每次學習累了舉目四望時,都會感到振奮、溫暖、感動。當孩子有了這樣一面凝聚著愛的堅固的“親情墻”,又哪里有空間和地方貼那些花花綠綠的明星海報呢?
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合理支配壓歲錢和零花錢,于是學著別人的樣子,買一些明星造型的玩偶、印有明星照片價格不菲的手機殼,甚至偷偷加入明星“粉絲團”花錢為明星“打call”。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經常使用的物品印上了明星的形象,而且孩子經常喊“缺錢”,一定要引起足夠重視。
家長不要隨手給孩子錢,或大度地為孩子的網上巨額消費買單,而要建立“零花錢賬簿”,把每次給孩子零花錢的日期和數額都記清楚。當發現孩子的零花錢很快花完或去向不明時,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并叮囑孩子每次消費都要留好截圖或購物小票,以便家長隨時查驗,不給孩子以可乘之機,從根本上杜絕孩子成為“腦殘粉”。
很多孩子做完作業就忙著刷劇、追綜藝,目的就是為了看自己的偶像。還有的孩子半夜偷偷起床,熬夜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搜索明星資訊、瀏覽及回復貼吧上關于明星動態的帖子,這樣做不僅不利于孩子的視力和身心健康,而且嚴重影響了孩子白天的學習和生活。
家長最好將家中的臺式機、筆記本電腦放在客廳或家長房間,如果孩子在家長的監督和注視下使用,自然會有所收斂。臨睡前,家長要帶頭把自己的手機和電子產品放到客廳的指定位置,同時讓孩子也照做,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好地自律,不再沉溺于用電子產品“追星”。
很多孩子的手機每年換一個,而且越換越貴。家長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為孩子換高檔手機。殊不知,孩子卻用手機打明星代言的游戲、花錢下載明星的新歌、從微信小程序上購買明星的代言產品,還花錢買明星的動態手機壁紙和屏保,相信這些“追星”之舉是家長給孩子買高端手機之前絕對不會想到的。
其實,孩子用的手機不需要有太多功能,只要能接打電話、看微信、錄音,千元左右足矣。如果孩子經常抱怨手機內存不足,家長要做的不是馬上給孩子換手機,而是應該督促孩子把與學習無關的APP、游戲、程序卸載,并定期清理手機內存。與此同時,家長要給孩子購買資費便宜、僅有少量通話時長和上網時長的校園套餐手機卡,讓手機在必要的時刻真正為孩子所用,而不是被孩子用來作為“追星”的利器。
很多家長只滿足于給孩子買教輔書,而忽略了讓孩子讀有益的書籍。讓孩子利用課余時間讀名人所寫的書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家長不能不加選擇地給孩子買,因為有些名人是家長那個年代所熟知和喜歡的,孩子并不了解,甚至讀著艱澀難懂,或者覺得里面的內容早已過時了。因此,家長一定要投孩子所好,否則不僅花了冤枉錢,孩子還會因為無法得到共鳴,寧肯一擲千金去追虛無縹緲的“星”,也不肯讀讓人增長知識和見聞的書。
家長應該挑選一些孩子耳熟能詳的名人傳記,可以買廣受關注的名校勵志精英寫的書,還可以針對孩子的興趣愛好買書。當孩子將閑暇時間都用來讀讓自己感到欲罷不能的書,自然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追星”了。
有的家長不太關注時事,與社會嚴重脫節,與孩子沒有共同語言,孩子在家里跟家長沒話說,在學校和同學說不到一起,于是就借助“追星”尋找精神慰藉和寄托,并從網絡上尋找瘋狂“追星”的同道中人,還滿心歡喜地以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難得的知己。
其實,每個時期都有人盡皆知的新聞事件、火遍全網的綜藝節目、令人振奮的國際性體育賽事,家長完全可以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比如,《朗讀者》曾一度火遍全國,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看,讓孩子通過聆聽不同的人朗讀美文,傾聽對方分享人生經歷和感悟,培養孩子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最近被國人熱議的自由式滑雪運動員谷愛凌,因為出色的運動成績和不可復制的人生經歷,成為年輕人追捧的對象。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觀看谷愛凌的比賽集錦視頻、新聞采訪及訪談、成長經歷等,鼓勵孩子學習谷愛凌為國爭光、拼搏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引導孩子通過“追”體育明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孩子“追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先不管不問,后強力禁止,這樣反而會使孩子更加反叛,并與家長敵對。相信只要家長從生活中的細節處入手,全面防范孩子“追星”過程中的不當行為,并正向引導、善加利用,讓孩子光明正大地“追”正能量的“星”,孩子不僅不會“誤入歧途”,還會從中汲取力量、完善自身,最終成為像自己的偶像一樣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