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健華 高珊珊 楊波 閆旋飛
(廣東理工學院 廣東 肇慶 526100)
青少年脊柱側彎患者并不存在先天性脊柱骨結構異常的情況,對于青少年脊柱側彎的發病原因,目前尚無統一定論。大多數學者認為,青少年脊柱側彎的發生受到患者機體激素分泌異常、結締組織發育異常以及神經平衡系統功能障礙的影響。隨著生活習慣的變化,久坐的情況變得日益突出,脊柱側彎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升高趨勢。且學生群體也逐漸成為脊柱側彎的高發群體,有學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學生脊柱亞健康發生率為4.5%,學生脊柱側彎高發的原因主要與其每日手機、電腦使用時間及伏案時間過長有著密切聯系。手術的開展雖可使患者的疾病癥狀得以改善,但脊柱側彎手術適應性窄,且術后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如感染、頸部血腫。目前臨床上在對青少年脊柱側彎進行治療時,可應用的治療方法種類較多,其取得的效果存在一定差異。對于青少年脊柱側彎,在治療過程中,需考慮治療的安全性,在促使患者的脊柱側彎得到糾正的同時,避免對脊柱結構產生損傷。有研究報道稱,在青少年脊柱側彎治療的過程中,運動療法具備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就選取肇慶市高校學生脊柱側彎患者40例,探討牽引下運動療法對高校學生脊柱側彎Cobb角恢復的價值。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肇慶市二甲以上醫院收治的高校學生脊柱側彎患者4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男12例,女 8例,年齡18-23歲,平均(21.14±1.82)歲,病程 6 個月至 10 年,平均(4.22±1.70)年;觀察組男11例,女9例,年齡18-23歲,平均(21.60±1.38)歲,病程8個月至11年,平均(4.70±1.75)年。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臨床影像學檢查Cobb角度為20°-30°;出現不同程度麻木、疼痛癥狀;雙肩出現不對稱情況,雙肩胛下角未處于同一平面;腰凹不對稱;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存在循環或呼吸系統疾病;惡性腫瘤患者;全身性感染患者;存在先天性疾病的患者;精神異常患者。
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包括:(1)推拿治療:指導患者保持正坐位,治療醫師應用一指禪推法由患者機體風池穴沿頸項兩側推動,直至頸肩交界位置,共重復操作10次;對患者兩側肩頸部進行按揉,重點按壓頸椎旁與肩部的壓痛點,并指導患者開展頸部屈伸、旋轉等運動,并逐漸將運動幅度加大,運動時間為5min左右;拿肩井3min左右;指壓患者機體天鼎穴、阿是穴以及天宗穴,每個穴位按壓時間為1min左右;(2)針灸治療:告知患者保持合適體位,將肩頸部位放松,對其機體百會穴、風池穴、太沖穴、夾脊穴、大椎穴、風府穴、內關穴進行針刺;(3)肩頸運動:指導患者保持坐姿,開展左側頸部拉伸,每組20s;右側頸部拉伸,每組20s;點頭仰頭每組10次;左右側頸部拉伸每組20s;由后側頸部拉伸每組20s;俯身中背伸展,每組10次;(4)整脊:采用推拿的手法,來對患者脊柱兩側的軟組織進行按摩,告知患者面朝前,將雙手交叉且抱后枕處,指導患者緩慢向前屈伸至棘突偏歪的位置。若患者出現棘突左偏,則安排1名護士固定患者機體右髖,醫生位于患者機體左側后方位置,采用左手經由患者機體左腋下至對側肩部,告知將全身放松,雙手即刻用力,操作動作可見左手往左旋轉時右手往右推,按照相同的方法進行對側處理;(5)牽引:為患者實施四維牽引,指導患者保持俯臥位,躺在四維整脊牽引床上,將環套在患者機體腋下,同時對患者的膝關節采用牽引帶進行束縛,采用升降板托起患者機體下半身,使患者機體胸腰段與上半身,呈現為25°-45°的夾角,同時根據具體情況,來對治療儀進行調節,再將托班放置于和患者下肢距離30cm的位置。根據患者自身機體的腰椎曲度,來對下肢與牽引床間的角度進行調節,一般情況下,為患者實施20min牽引治療,然后臥床休息10min;(6)練功:指導患者進行健脊十八式內的六、十四與十五式練習,依靠相應的功能鍛煉,使患者機體腰背肌、腰大肌力量得到強化,從而使腰背肌、腰大肌具備的活力與韌性得以提高,使其脊柱內外平衡力得到維持。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牽引運動療法,指導患者采用正確的體位,站在四維整脊牽引床的尾部護欄前,使患者機體下肢與護欄保持為平行狀態,同時和地面保持為垂直狀態,采用軟枕放置在護欄上,護士采用自身的雙腳,將患者機體足跟抵住,采用手將患者機體髂部后面托住,使患者前屈腰部,保持俯臥位,躺在牽引床上,注意采用護欄抵住患者機體兩髂前端。將手套戴在患者手上,將牽引鐵環拉住,依據具體的情況,來開展縱軸牽引。醫生位于患者機體腰部肌肉凹的位置,充分顯露患者機體腰背部,開展指尖局部刺激,當患者主訴存在疼痛感時,指導患者深吸氣后屏氣,此時醫生將指尖與患者的皮膚保持約2cm的位置,再指導患者在屏氣狀態下,實施髂腰肌活動,指導患者在進行腰部活動的過程中,要盡可能與指尖觸碰,注意告知患者在訓練的過程中,防止出現扭傷,一般情況下為患者實施重復刺激6次為1組,結束后休息1min,再實施下1組治療。兩組均治療3個月。
(1)兩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參照《重要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經過干預后若患者的脊柱疼痛癥狀完全消失,恢復正常肌力水平,脊柱疼痛關節可正常活動,未對患者的工作與生活產生影響,癥狀體征積分較干預前減少超過90%,則為痊愈;干預后若患者的脊柱疼痛癥狀基本消失,恢復正常肌力水平,脊柱活動度加大但未完全恢復正常,未對患者的工作與生活產生明顯影響,癥狀體征積分較干預前減少超過70%-90%,則為顯效;干預后若患者的脊柱疼痛癥狀改善,脊柱活動度加大但未完全恢復正常,患者的工作與生活受到一定影響,受涼、勞累、體位改變時存在不適感,癥狀體征積分較干預前減少超過30%-70%,則為有效;未滿足上述標準,則為無效;(2)兩組干預前、干預1個月、2個月與3個月后的Cobb角;(3)兩組干預前后軀干旋轉角度、椎體旋轉角度與腰背肌力;(4)兩組VAS評分、枕墻距、指地距,VAS評分共0-10分,評分越高則疼痛感越強烈;(5)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生活質量量表共包括7個維度,分別為生理功能、生理角色、情緒角色、社會功能、心理健康、機體疼痛與總體健康,各100分,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
統計學軟件為SPSS20.0。表示計量數據,行t檢驗;[n,(%)]表示計數資料,行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干預1個月、2個月與3個月后的Cobb角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Cobb角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軀干旋轉角度、椎體旋轉角度小于對照組,腰背肌力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軀干旋轉角度、椎體旋轉角度與腰背肌力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VAS評分、枕墻距、指地距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 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VAS評分、枕墻距、指地距比較
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 5。

表5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青少年脊柱側彎是在年齡達到7歲以后特發的脊柱病變,其會導致患者機體一節或多節脊柱,表現為冠狀面上往一邊旋轉側彎的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側彎的程度會持續加重,直至患者機體發育成熟。目前,臨床上在對青少年脊柱側彎進行治療時,手術為常用方法,手術治療方式包括三維矯形技術、椎弓根螺釘固定術等,其可使患者的脊柱畸形得到快速矯正,同時可使脊柱畸形發展得到有效抑制,促使脊柱恢復平衡狀態。但青少年脊柱側彎患者多為特發性病變,同時疾病的發病機理以及疾病發展均較為復雜,手術治療的開展,通常難以使脊柱畸形部分得到徹底矯正。同時在手術治療前,需對患者機體的具體情況進行全方位評估,以保障手術治療效果。有研究報道,脊柱手術后多種因素均會導致腹脹的發生,包括:麻醉副反應、術中損傷、術后制動等,容易使胃腸功能平衡被打破。有研究報道稱,手術治療后,鎮痛泵的應用,會對腸蠕動產生影響,從而增加術后腹脹、便秘的發生。也有研究稱,術后焦慮、緊張情緒,易使胃腸功能失衡。
目前,臨床上對青少年脊柱側彎進行治療的非手術方式較多,如推拿、針灸、按摩、牽引、運動干預等。有研究報道稱,通過將運動療法與矯形器聯合應用,可使青少年脊柱側彎的Cobb角得到有效改善。也有研究報道稱,通過為青少年脊柱側彎患者實施針對性脊柱穩定性訓練,可使治療效果得以提升,強化脊柱穩定性。推拿治療可使患者青少年脊柱側彎得到一定程度糾正,促使錯位關節復原,對生理彎曲進行重建,使軟組織應力增強,保護脊柱穩定。同時手法按摩可使局部血液循環及淋巴循環改善。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干預1個月、2個月與3個月后的Cobb角小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干預后軀干旋轉角度、椎體旋轉角度小于對照組,腰背肌力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干預后VAS評分、枕墻距、指地距均小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牽引下運動療法可促使高校學生脊柱側彎Cobb角恢復,改善脊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運動療法是基于人體神經生育學與運動生理學發展而來,其是依靠力的作用使人體活動與精神狀態改善,由此使人體綜合素質提升。在頸肩綜合征治療時應用肌肉訓練、本體感覺訓練、關節訓練等,可發揮較高的價值,如使患者機體關節活動度得到維持,促使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速度加快,將病變部位的肌肉力量增強等。四維牽引是根據青少年脊柱側彎的發病與病情特點,為其開展針對性的脊柱旋轉調整,從而調節側彎的椎體,促使患者的脊柱生理曲度逐漸恢復正常。練功療法是通過肢體運動,使疾病得到防治的方法,其是將動靜結合,屬于中醫骨傷科的重要方法。牽引下運動療法的開展,可喚醒患者萎縮的肌肉,可充分加強患者機體髂腰肌的能力,在側彎部分可形成自我牽引,同時可使凹側萎縮肌肉的力量得以加強,使患者肌力與脊柱平衡狀態得以維持。
綜上所述,牽引下運動療法的實施可促進高校學生脊柱側彎Cobb角恢復,使患者的脊柱功能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