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至此,春天已經過半,春色漸深,暖意漸濃。
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在天文學上具有重要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此后,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晝開始長于黑夜,南半球各地白晝開始短于黑夜。在古時候又被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此時,平分了春色,也平分了晝夜,春風和煦,草長鶯飛,小麥拔節,油菜花香——可謂是人間最美的時節。
我國古人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根據古人的測定標準:“初候玄鳥至”,玄鳥就是燕子,屬于季節性候鳥,春分時節北方天氣變暖,在南方越冬的燕子又飛回北方,銜草含泥筑巢居住,又開始新一年的生活。雖說驚蟄有雷聲,可是真正多雨的時節是在春分,這個時候天氣轉暖,雨水增多,空氣潮濕,于是有二候“雷乃發聲”。由于雨量漸多,伴隨著的是雷聲和閃電。這時人們經常可以看見從云間凌空劈下的閃電。
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均進入了明媚的春天,溫和的氣候,充沛的雨水,使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春分也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新年,有著3000年的歷史。
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周禮天子日壇祭日。《禮記》:“祭日于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春分到,蛋兒俏”。早在4000年前,中國就有了春分立蛋的傳統,當時是為了慶祝春天來臨,后來漸漸演變為一種祈求好運的傳統。據說,現在每年的春分這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雖然無從考證,但是其玩法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所以成為人們樂此不疲的游戲。同時,民間還有拜神、春祭、踏青、放風箏、吃春菜、送春牛、粘雀子嘴、飲春酒等習俗,祈求家人健康平安。
春分屬仲春,起居方面仍應遵守“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使志生”的養生原則,并通過運動來增強免疫力。此時節的飲食忌大熱大寒,力求中和。如果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需添加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菜肴性寒偏涼;多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配上蛋類等滋陰食材,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徐媽蠶豆
主料:蠶豆300克
輔料:青、紅美人椒各10克
調料:鹽3克,味精2克,香料10克,泡椒紅油500克,香油250克,蒜粒、金蒜、蔥花各5克。
制作步驟
1.將新鮮蠶豆剝去外皮洗凈;
2.起鍋放入清水500克燒開,下入蠶豆,加入鹽、味精、香料焯水后撈出;
3.將焯水后的蠶豆放入小盆中,在蠶豆上面放上蒜末、小蔥末、紅美人椒、青美人椒;
4.凈鍋上火,加入泡椒紅油、小磨香油,燒至6至7成油溫,倒入蠶豆盆中,炸出香味,用細絲瓢撈出蠶豆,裝入盤中,撒入金蒜、小蔥花即可。

香椿炒鴨蛋
主料:鴨蛋3個
輔料:香椿150克
調料:豬油60克,鹽2克。
制作步驟
1.香椿去除老莖,摘洗干凈;
2.起鍋加入清水燒沸,下入香椿,待鍋中水再次沸騰,撈出,放入冰水中鎮涼,撈出擰干水,切1厘米長的節;
3.鴨蛋去殼入碗,加入鹽,攪打均勻;
4.起鍋加入豬油,燒至6成油溫,離火,下鴨蛋,待底部結塊,再上火煎至蛋塊酥香,色金黃,用勺改小塊,下入切好的香椿快速炒勻出香味,出鍋裝盤即可。

五葉豌豆尖
主料:豌豆尖300克
調料:花生油40克,鹽5克,白糖5克,枸杞5克,清水50克。
制作步驟
1.豌豆尖摘除老莖,洗凈控水備用;
2.取干凈容器,放入豌豆尖,再放入白糖、鹽;
3.起鍋倒入花生油,燒至6成油溫,快速下清水、豌豆尖,猛火快速翻炒斷生,出鍋裝盤,整理好,撒上枸杞即可。

白油春筍
主料:春筍280克
調料:豬油40克,鹽、白糖各5克,味精2克,高湯100克,水淀粉5克,蔥油5克。
制作步驟
1.春筍去殼,削去老皮,切6厘米長、2厘米寬、0.4厘米厚的片;
2.起鍋上火,加入清水,下春筍片燒沸,約1分鐘后撈出,冷水沖涼,放入盆中,加入清水浸漂待用;
3.凈鍋上火,加入豬油,燒至5成熱,下入春筍片炒勻,加入高湯、鹽、白糖炒入味,收汁,下水淀粉掛薄芡,打入蔥油炒勻,出鍋裝盤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