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2022年2月,作為“化學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的重要成果之一,覆蓋全球陸地面積1/3的第一張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圖,已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編制完成,并提交相關國家使用。
地球化學基準圖是數字地球的組成部分,它將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天然化學元素的空間分布,以圖件形式繪制在地圖上。系統地測量各種化學元素在地球的巖石圈、土壤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氣圈中的含量和分布情況,能為研究地球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物質與能量交換提供基礎數據,這是地球科學學科創新和發展的重大需求。中國在這一領域有著良好的科研基礎和充足的國際合作經驗。中國是“國際地球化學填圖計劃(1988—1992)”和“全球地球化學基準計劃(1993—1997)”的發起國。“中國地球化學基準計劃(2008—2015)”的實施,為我國構建了覆蓋內地930萬平方千米的地球化學基準網,建立了81項指標地球化學基準值,其中包括土壤全碳和有機碳、8種有害重金屬元素、3種放射性元素、硒等有益元素、鋰鈷鎳等新能源金屬元素及稀土元素,并繪制了地球化學基準圖,為全球土壤碳庫研究以及環境變化、生命健康、戰略資源等領域提供了基礎數據。
經過6年的努力,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發起的“化學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已初步建立覆蓋全球陸地面積1/3(3400萬平方千米)的地球化學基準網。這將為全球環境變化的監測和全球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數據支撐,大幅提升人類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的能力。
(黎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