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為提升北京冬奧會辦賽水平,科技冬奧領導小組設立并組織實施“科技冬奧”重點專項。這些成果通過冬奧會各場景的應用,獲得世界各國好評。主要有三個方面。
賦能場館建設 作為冰雪賽事標志性建筑的冬奧會場館,無疑在創新設計、功能實現、場館建造等方面都要有所突破,成為冰雪賽事“新地標”。通過兩地三賽區的場館建設,我國首次掌握符合國際標準的人工剖面賽道設計方法與建造技術,并用于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首鋼滑雪大跳臺、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建設。在延慶、張家口賽區建設中,利用局部山體切削面精細爆破成型優化技術,使巖體利用率高達95%,減少了對山地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國家體育場(鳥巢)是冬奧會開閉幕式場館。基于賽時需求,建設團隊從智能場館和智能人居兩個方向建設智能建筑集成系統。該系統覆蓋建筑空間孿生模型、建筑內部各設備的物聯網系統,提高了建筑的實時感知、策略優化、反饋處理,并提高建筑和城市系統實時互動的能力。該系統將成為北京數字孿生城市在公共建筑和居住社區的示范項目,推動北京智慧城市建設。
賽事保障 從著眼于為天氣情況精準“把脈”而建立的精準氣象預報系統,到針對山地災害特點,研發冬奧場館(地)巖土構筑物災害早期識別及自動預警系統,再到面對賽場可能發生的頜面創傷、凍傷等應急救護情況,研制集成化移動式高級急救生命支持一體機、穿戴式生命體征監護裝備、多功能分段鏟式擔架,實現現場和轉運途中的高效綜合急救和生命支持。賽后這些成果將廣泛應用于未來各類大型賽事活動和城市安全運行保障,服務民生。在食品安全與交通運輸環節,利用自主研發的超微型可信芯片,結合區塊鏈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特性,構建冬奧食品安全保障平臺;冬奧會還建設了抵離信息系統,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基礎上,以多系統無縫銜接、數據共享等手段,賽時為3.2萬名奧運會客戶群提供抵離服務。賽后,食品安全保障平臺將全面帶動北京市冷鏈食品追溯平臺的建設,實現食品全流程、全方位防偽溯源;抵離信息系統將作為北京冬奧會遺產,用于民航系統重大航空運輸任務保障工作。
疫情防控 冬奧賽時如何精確測溫?可穿戴式體溫計——“腋下創可貼”為疫情防控“站哨”預警。這款測溫設備的芯片傳感器僅沙粒大小,測溫可精確到0.05℃,實現精準、快速鎖定體溫異常人群。該項創新也將為未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舉辦大型活動的群體無接觸體溫監測提供技術支撐。導覽、頒獎、搬運等各類機器人已在測試活動中應用,為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開展無接觸服務保障工作進行積極嘗試。
此外,冬奧科技創新還包括支撐綠色辦奧、提升觀賽體驗、助推冬奧備戰等。這些技術進一步創新完善后,將更多應用于經濟社會發展及城市運行各個領域。
(方德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