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知東
2022年1月17日2022年全國消協組織消費維權年主題確定為“共促消費公平”,2022年1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正式發布2022年315晚會主題為“公平守正安心消費”。另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統計,2021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 044 861件。其中,在服務大類投訴中,互聯網服務投訴量高達102 674件,排名第二。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條規定,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而在零售電商領域存在違反“消費公平”等亂象,如刷單、電商專供、反壟斷大數據殺熟等,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快評給予解讀。
“刷單”屢禁不止有違公平競爭
“雙11”預售期間,市場監管總局特向全國互聯網平臺企業和各地市場監管部門下發《關于規范“雙十一”網絡促銷經營活動的工作提示》,旨在規范促銷經營行為,切實維護“雙十一”期間網絡交易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嚴格禁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得通過排除、限制競爭及妨礙、破壞其他經營者合法提供的網絡產品或者服務等開展促銷,防止虛假交易、刷單炒信、虛假評價等不正當競爭違法行為發生。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表示,在電商平臺上,排名決定了銷量,如何通過刷單的手段搶奪其他廠商的流量,如何在競品中勝出,是市場競爭中,對銷量極度渴望的寫照。對于入駐電商平臺的商家,一般都會絞盡腦汁地將自己商品的銷量沖上去,最起碼要打造一兩款“爆款商品”出來。因為商家覺得如果安安分分去營銷,不僅時間成本大,而且效果也很難快速顯現。這一行為屢禁不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利益驅使、隱蔽優勢帶來的違法成本低、電商平臺處罰力度不夠等。
“電商專供”違反市場競爭公平
2021年“雙11”期間,電商專供的問題備受關注,天貓、京東、拼多多等平臺都有此類專供產品。基于對價格優勢的考量,電商平臺或網店會同廠家推出電商專供營銷模式,以吸引更多消費者的眼球。不過,一些電商顯然是把“特供”當成了傾銷劣質產品的噱頭,不少電商特供產品的品質難以保障:有的企業在降低產品售價的同時,卻在某些零部件上做手腳。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電商專供”商品雖為統一品牌方生產,但也面臨服務短缺問題。所謂“一分價錢一分貨”,這里的“貨”不僅僅指商品質量,也包括商品售價中包括的服務價值。目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網購商品享有7天無理由退換貨服務,因此在服務體系上應差距不大。而在產品質量上,“電商專供”商品與實體店銷售的產品看似一模一樣,仔細看會發現顏色、內件配備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別。實際上“電商專供”商品一般是價格較低而品質稍遜的商品,可以說“一分價錢一分貨”。因此,“電商專供”商品一般在服裝、電器、鞋帽、箱包等品類較多,消費者要擦亮眼睛。
“電商預售”被吐槽有違服務公平
2021年10月20日,天貓、京東同時開啟“雙11”預售。預售火爆的同時,很多消費者反映,有的商品預售價高于現售價。另外預售商品發貨時間長、不退不換、無貨被退款等問題也被頻頻吐槽。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商品的預售不管是全款還是部分,其實電商并非這個“首作俑者”。在商品房銷售里面是最普遍和流行,我們去看一手房,新房幾乎都是預售。付了定金之后沒多久就讓簽合同,要么全款支付房款或者是銀行按揭。汽車也有一定的這樣的預售,所以電商應該說是學習者。因此,預售模式不管在線下消費市場還是在線上消費市場,不管是房和車這些大宗個人消費物品領域,還是在快消品的小額消費領域,都是普遍存在的。從某種角度來講,盡管用戶的體驗上會受一些損傷。但是對商家來講,資金活了,銷量有了,壓力減少,退錢退貨的也少了。所以說預算模式某種角度來講,是建立在犧牲用戶體驗的基礎上,換來商家的既得利益。
反壟斷下電商涉案有違市場公平競爭
2021年4月10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在中國境內網絡零售平臺服務市場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為的行政處罰,責令阿里巴巴集團停止違法行為,并處以其2019年中國境內銷售額4 557.12億元4 %的罰款,計182.28億元。同年,7月7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公告,依法對互聯網領域22起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規定,市場監管總局對互聯網領域22起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件立案調查。涉及騰訊、阿里巴巴、蘇寧易購、蘑菇街、小紅書、58同城、天鮮配、小桔智能等多家互聯網領域巨頭和知名平臺公司。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李旻表示,顯然這是政府關于反壟斷問題的典型處罰案例,同時也證明了政府對于將來電商企業的一些反壟斷以及不正當競爭行為處理的嚴肅性,以及映射出未來處理的情形和力度會越來越加大。同時,也對阿里或騰訊類似的電商互聯網企業的合規要素有了一個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就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需要相關企業做好相應的合規治理。因為互聯網受眾性比較大、廣,一旦電商平臺通過互聯網的手段,通過一些不正當的規則與經營的方式,這對市場的打擊力度是非常強的,同時對于我們消費者而言,也是處在一個弱勢地位,所以這就是政府大力監管處罰這些互聯網企業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大數據“殺熟”有違價格公平
2021年7月,市場監管總局起草了《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大數據殺熟”“補貼傾銷”等“新業態中的價格違法行為”將被給予警告、罰款甚至停業整頓。此前,包括亞馬遜、淘寶、天貓、當當網等多家平臺均被曝疑似存在“殺熟”情況。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丁夢丹律師表示,市場監管總局起草的《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可以說是對2010年12月4日生效的處罰進行的修改,征求意見稿參照了《反壟斷法》、《電子商務法》、《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等其他相關法律的內容。該規定針對新業態下的“大數據殺熟”、價格補貼等“低價傾銷”等行為,將會處上一年年度銷售總額1‰~ 5‰的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