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5月,對于羽毛球迷來說,又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激情時光,因為湯尤杯這一代表世界羽壇最高水平的男女團體大賽又要開戰(zhàn)了。
我們的第五期雜志將大量的篇幅給到了湯尤杯。國羽湯尤杯前景展望、國羽主要對手分析、刻在湯尤杯上的國羽印記等等,這些內(nèi)容雖然比較常規(guī),幾乎每到湯尤杯來臨之際都會呈現(xiàn)于雜志之上,但每一次都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尤其是對于湯尤杯的歷史回顧,每一次梳理,都會在我們的記憶長河中掀起微瀾。
湯尤杯之于我亦有著不同于其他大賽的記憶,因為我對羽毛球明星的認知就是從湯尤杯賽開始的。在上世紀80年代,沒有網(wǎng)絡(luò),賽事的電視直播也非常稀少,對于比賽的關(guān)注更多來自于廣播、報紙以及雜志。大學時代,在圖書館最常翻閱的報紙是體育報,也正是這張報紙關(guān)于湯尤杯的報道開啟了我對羽毛球的喜愛。大學畢業(yè)后,有幸到了體育報工作,此時的報紙已經(jīng)更名為中國體育報。更為有幸的是被分到了當時的球類部,被安排的采訪主項正好是羽毛球,就此開始了與羽毛球這個項目、與中國羽毛球隊長達數(shù)十載的緣分。
在記者生涯中,我的很多第一次都與湯尤杯有關(guān)。比如,1992年第一次出國采訪,采訪的就是湯尤杯賽。那一年的5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我見證了中國女隊成功衛(wèi)冕尤杯的榮耀,亦目睹了男隊痛失湯杯的無奈。至今仍然記得在馬來西亞隊為奪杯歡呼的時候,李永波、趙劍華、吳文凱等國羽主力臉上的沮喪與不甘;仍然記得丟杯當夜,侯加昌指導(dǎo)獨自坐在酒店大堂的落寞身影。
從1982年首奪湯杯,到整個80年代的如日中天,湯尤杯記錄下了中國隊曾經(jīng)美好的黃金歲月,記錄下了韓健、楊陽、趙劍華等一大批名將的成長與登頂。進入90年代,尤其是1992年丟掉湯杯之后,隨著老將們的退役,國羽從頂峰跌至了低谷,1992年丟掉湯杯,1994年失去尤杯,曾經(jīng)奪杯如探囊取物一般,最終竟然變成了一杯難求。
自丟杯之日起,國羽就發(fā)誓要重奪兩杯,期間歷經(jīng)百轉(zhuǎn)千回,仍矢志不移。非常有幸的是,國羽在1998年重奪尤杯、2004年重奪湯杯時,我都在現(xiàn)場。印象深刻的是1998年尤杯決賽當晚,香港伊麗沙白體育館內(nèi),從全國各地趕來的球迷擂響戰(zhàn)鼓,為中國隊加油吶喊的聲浪似乎要將體育館的頂篷掀翻。當中國女隊從由王蓮香、張海麗領(lǐng)銜的印尼隊手中奪回尤杯后,那面被球迷們輪番上陣敲響的大鼓生生被敲破了。2004年的印尼雅加達,中國男隊終于時隔十二年重新奪回湯杯。那一夜,湯杯被欣喜若狂的將士們當成了裝滿慶功酒的酒杯,大家輪流舉杯暢飲,我也有幸品嘗了一口這份特別的慶功酒。更為開心的是,第二天,國羽將士們特意起了個大早,讓攝影記者幫他們拍拍與湯杯、尤杯的合影,我們也趁此良機,第一次將這兩座冠軍獎杯抱在懷里合了個影。
之后的十年,中國隊再次成為湯尤杯冠軍領(lǐng)獎臺上的??停m然其間也曾經(jīng)歷過2010年的尤杯意外失手,但很快便能再度奪回。伴隨著兩年一屆的湯尤杯,林丹、鮑春來、張寧、謝杏芳等新一批國羽主力成長、成熟起來,國羽進入到又一個黃金期。
競技體育的歷史總會有相似的曲折,湯尤杯賽便是最好的見證。這些年,湯尤杯之于當下的國羽暫時難以重現(xiàn)曾經(jīng)的豪取,但年輕一代對于湯尤杯的渴望絲毫不亞于前輩,他們在湯尤杯的賽場上同樣留下了敢為人先的勇氣與斗志。2018年的泰國曼谷,我們見證了國羽男兒重奪湯杯的激情四溢;2021年的丹麥奧胡斯,我們在直播畫面中看到了國羽姑娘們奪回尤杯的頑強卓絕。2022年的5月,我們將在北京遙望曼谷,期待國羽在又一屆湯尤大戰(zhàn)中揮灑青春。無論成敗,拼到最后,都將成為一段難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