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亞
對于“減負”,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是把他們從過重的學業負擔和培訓負擔中解放出來,但要想讓學生減負,關鍵在于給學校、教師解縛,讓他們能真正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管理教育、服務教育。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結合時代的要求。提出了學校辦學的價值取向——讓每個孩子成為有根基的現代人。
這一價值取向主要涵蓋了三個緯度,一是從關注每一個孩子入手,二是以夯實民族文化根基為平臺,三是以培育現代人的素質為目標。
一、關注每一個孩子,讓每個人充滿自信。
關注每一個孩子,實質是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差異。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給予給每個孩子充分的機會和空間,他們都能實現自己的進步愿望和和豐富的潛力。
1、關注孩子的個性差異,探索個別化教育模式。
我們提出了“關愛每一顆幼小的心靈,讓每一個孩子充滿自信”的教學理念,并著力探索個別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個性化的診斷式輔導模式和充分體現育人功能的教室環境。
我們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家庭背景等,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內容。學科教學中實行分層教學、量身定做習題,使學習腳步較慢的學生能很順利的掌握內容,激發學習興趣,逐步建立自信。也充分滿足思維活躍的學生的求知欲,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進一步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造力。
2、打造“行為銀行”,構建發展性品行評價機制。
所謂“行為銀行”,就是把學生的課內外行為表現等以“行為幣”的形式給予獎勵,以“存款”的形式存入“銀行”。每一個學生都擁有一本屬于自己的“行為銀行”存折。為了體現行為幣模擬的使用價值,學校精心設計了充滿吸引力的消費途徑:如圖書室的借書特惠角、“行為幣”網游消費日、行為銀行超市(可以用行為幣直接兌換各類學習用品)、學校科普基地寵物領養、學校各類植物認養等;同時還將“行為幣”的累積額度與學生各類評優結合起來。
品行表現化作了具體的“行為幣”,這一舉措把枯燥乏味的說教變成了學生樂于接受的“儲蓄—消費—再儲蓄—再消費……”的過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去調控自己的言行舉止,長期堅持使學生良好的品行得到了鞏固,逐漸內化成了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和自覺的行為習慣。
3、建設“菜單課程”,搭建個性化活動場
鼓勵教師開發校本課程,如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符合自身個性的舞臺是學校開發校本課程的指導思想。目前,學校已經構建以民族藝術為主體,以科技、體育為兩翼的校本課程框架,開設了21項30余門校本課程體系。這一校本課程體系的建立,充分滿足了全體學生的個性需求,使校本課程不再成為一些特長生的專利。一些原先學習不自信的學生因為撫上了古箏、揚琴等樂器而變得神采奕奕,一些好動、調皮的孩子因為迷上書法而變得沉著寧靜……。
二、豐厚校園文化,夯實民族文化根基。
如何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能夠被繼承下來,是我們學校一直在思量的問題。我們學校結合實際,提出了以學校的傳統特色書法教育為龍頭,構建以民族傳統藝術為底蘊的校園文化,以此為載體讓學生學習繼承民族的傳統美德、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浸潤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
1、以書載道、學書立品,書法特色教育10多年磨一劍彰顯成效。
我們在傳統書法特色創建模式“三個重視,三個結合”的基礎上,構建校本“雙課雙學”書法教育課程體系。“雙課”指午間藝術活動書法必修課,校本書法特色選修課。“雙學”學生向專任老師學;老師向外聘專家學。此外,我們根據自己學校的特點自行開發了書法教學教材,這是一套符合小學教育特點的書法發展史、書法作品欣賞、書法書寫技能和書法小故事四個板塊相融合的教材。在教材的編寫和教學的實施中有意識的對學生思想素質、道德修養、意志品質和民族精神進行熏陶,讓每一位學生成為有民族內涵的人。“古墨輕磨滿幾香,新硯池浴燦生光”,幾年來,書法已深深扎根在學校這片東海之濱學校的沃土上,并結出了累累碩果。
2、以民族生命的傳承為導向,營造藝術韻味的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我們學校精神觀念體系相輔相成,一個富有藝術氣息的學習環境對學校里的每一人起到陶冶和積極的教育影響。為此,我們努力把校園建成以優秀的民族文化為營養素的育人特殊場所。
我們緊緊抓住校園文化渲染的第一要素,充分利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使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具有了民族藝術的韻味,對學生進行著無形的引導和熏陶。書法碑廊、民族樂器室、學校展示廳、科技園等都成為了展示學校發展過程中的文化沉淀和學生精神形象的窗口,是學校不斷拓展以傳統藝術為底蘊的民族校園文化建設的體現。
三、站位社會發展的前沿,培育現代優秀素質。
1、憑借校園吉祥卡通,開展現代禮儀教育。
為了充分發揮教育的有效性和時代性,我們結合學生的時代新喜好,將“吉祥物”教育理念引入學校管理,采取了以卡通形象為媒介的示范教育形式。
小海豚是學生自行設計、經過全校學生共同策劃產生的卡通形象,源于學校地處東海之濱,具有團隊精神的海豚勇敢、智慧、和平,她象征著我們學子充滿朝氣,團結奮進。現在這只小海豚已經化身學校另一教育靈魂人物,在校園里無處不在。
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現代文明禮儀,我們以小海豚為主人公撰寫了禮儀教育的教材,把日常禮儀分為校園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三個部分,讓學生在富有童趣的情境中學會現代禮儀,做一個彬彬有禮的現代文明人。
2、立足一小時大課間,開展文體活動,培養學生健康體魄。
為了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他們的體藝特長,作為學生一天學習時間里最集中的一次體藝活動,我們遵循趣味性和有效性相結合的原則,對活動進行了有序安排。
整個大課間活動分為兩個板塊,第一版塊是集體活動,以廣播操方式進行。第二板塊是分散活動,以班級和學生社團為單位組織活動。分散活動的內容充分體現學校特色創建的思想,其中每周兩天開展排球活動,因為排球作為學校的體育特色項目成為了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體育特長。其他日子開展班級特色和社團活動,我們努力使大課間真正成為學生快樂的時光。
3、推倒學校“圍墻”,讓學生走向社會實踐
教育發展到今天,學校教育與現代社會生活已經有著太多的聯系,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適應這個社會的現代人,就應該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密切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通過操作、調查、服務、參觀等各種實踐形式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的過程,形成實踐性的知識和技能。
學校設計了一系列實踐活動,比如《社區小義工》主題活動,我們讓孩子們走進社區、街道、老年福利院,讓他們以自己的勞動為社會服務,培養了他們的勞動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如《綠色環保系列活動》、《尋找家鄉的美》、《父母玩過的游戲》、《野外生活》、《走進家鄉的企業》、《從過年服飾變化看改革開放30年成就》等等,使學生在活動中深刻地認識社會和自然,培養了他們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為他們成為合格現代人打下基礎。
讓每個孩子成為有根基的現代人,是我們對教育的價值取向,也是學校走在優質道路上孜孜以求的目標。或許這一道路很漫長,一路上會遇到更多的困難。但是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目標明確,不斷地去努力實踐,總有一天,我們會因為我們的學生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