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斌 馮秀娟
關鍵詞: 任務驅動型教學 ? 思辨能力
一、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或稱批判性思維,即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文秋芳教授將思辨能力定義為“依據標準,對事物或看法做出有目的、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并且進一步將其分成三類:分析技能、推理技能與評價技能。其中分析技能包括了歸類、識別、比較、澄清、區分、闡釋等技能;推理能力包括質疑、假設、推論、闡釋、論證等;評價能力分為評判預設、假定、論點、論據、結論等。文秋芳教授的闡釋讓我們認識到思辨能力對學生培養的重要性。英美等西方國家將思辨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強調將學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評價能力等思辨能力作為人才衡量的重要指針。自70 年代我國引入思辨能力這一概念以來,大量的學者對它進行了深入地研究,思辨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大家關注。2010年5月,我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我國教育應該“營造獨立思考和用于創新的良好環境,并且培養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的大量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才”。因此,培養批判性思維人才已經成為國家的要求,時代的呼喚。
二、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法是以皮亞杰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為理論基礎的一種教學方法。圖式—同化—順應—平衡是認知發展的四個過程。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他們首先會利用已有圖式對新知識進行同化,不能同化時就會對已有的圖式就行重新組合,對現有圖式進行擴充,從而達到知識更高層次的平衡。
任務驅動型教學法是二十世紀八十年發展起來的外語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以“人”為中心,強調學生在學習中情感和認知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情感,預防消極情感產生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習得能力。
David Nunan(1989) 認為:任務是學習者使用目的語來理解、領悟、處理問題,發揮創造、相互交流的課堂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明確、具體、可操作性的任務,圍繞任務,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互動、交流、合作,從而培養學生積極得情感,在任務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和思辨能力,。傳統教學法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授—接收”教學,學生是傾聽者,參與度低,師生關系相對對立緊張,不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在任務驅動型教學中,學生是傾聽者、合作者、參與者,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和研究者,教師提倡學生在任務實施過程中體驗、練習、參與、交流與合作,讓學生產生完成任務的自豪感和成功感。
關于驅動型教學方法已經有很多學者深入探討過,然而,在演講活動中采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設計任務,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演講能力,極少有人涉足,本片文章將從這個角度進行探索性研究。
三、在演講活動中任務驅動型思辨能力題目設計
在本研究中,根據Willis(1996)的理論,我們將任務驅動型教學分為任務前、任務中和任務后三個階段。在任務前階段教師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結合學生的生活,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計任務,并去學生共同探討話題,介紹有用的詞匯和表達方法,設計有趣的問題喚起學生的興趣并提供一些相關的材料。任務中包括小組討論,小組設計各個微任務逐步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團隊合作,并且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任務后階段包括各小組展示成果,教師和其他學生按照教師事先設計好的評分標準給每組打分,并進行點評和總結。
本研究以大學二年級兩個班學生為實驗對象,該門課程為全校本科學生公共必修課,專業涉及中文、國貿、電氣、機械等。本課程的視聽材料均為TED演講以及相關話題的報道,該課程在進一步提高學生聽說能力的同時,重點培養學生的演講技能、寫作能力以及批判思維能力,旨在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公眾演講能力,同時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教材為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全新版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3》,在該研究中選取以TED Talks為特色的第三單元To the Rescue! 為例來展示演講活動中任務驅動型思辨能力任務或題目的設計。
1. 任務前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設計的一款機器人。教師將學習任務分解成以下微任務:
1)導入問題:什么是 UAV、 UMV or UGV?
2)在課堂上觀看機器人學家Robin Murphy所做的TED Talks視頻: These robots Come to the Rescue after a Disaster。提出以下問題:Robin如何對救援機器人分類?如何介紹機器人的功能,使用的范圍以及優缺點?在Robin介紹時用了哪些有特色的詞語?Robin在演講中使用了哪些演講技巧將自己的觀點說清楚?
3)教師介紹Robin Murphy所做TED Talks的結構,開頭,結尾,語調,停頓,體態等各個方面的評價,并介紹評分量表各項要求;
4) 總結Robin Murphy在Talks中介紹機器人時所使用的表達:That’s why I do ~~ robotics, because…; Let me show you how this robotics works; They assist…等。
2. 任務中
學生在課后成立小組并進行任務分工,完成以下任務:
1) 商討設計和展示什么樣的機器人;
2) 機器人的使用目的,它怎樣幫助人們;
3) 機器人能做什么,它怎樣工作,它的特色是什么;
4) 誰會使用它們,在什么情況下會使用它們;
5) 畫出設計的機器人;
6) 準備一則廣告說服你的同學買下你的機器人;
7) 準備PPT和Talks講稿
3. 任務后
該任務階段包括展示和評估階段。各學習小組用英語向全班展示所設計的機器人,介紹它的設計目的、功能、特色、適用范圍等。教師在各小組展示前發放評分表。表格最低分1分,最高分5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是否將設計的機器人描述清楚,是否清楚地解釋了它的特征和使用;2) 在演講中是否使用了身體語言與觀眾進行交流;3) 演講中是否和觀眾有眼神交流;4)所設計的機器人時候具有實用性; 5)所描寫的機器人對你是否具有吸引力。
教師和學生參與打分,回收打分表,計算出平均分。
四、總結與反思
在該課的任務設計中,參照了文秋芳教授的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量表,在認知方面,考慮了技能和標準。技能包括分析、推理、評價以及小組合作,其中分析包括歸類、識別等。標準包括清晰、準確、邏輯性、深刻性、靈活性。在活動中。共七組學生參與,其中六組學生是同專業的學生,一組學生由建筑和國貿專業的學生組成。學生設計的作品均與專業有關。交通專業的學生設計的是滑板機器人,機械專業學生設計的一款機器臂,可以協助醫生完成精密手術……,最讓人驚喜的是建筑和國貿的學生,他們進行了跨專業的合作,設計了一款智能折疊辦公室,辦公室的功能和內部設施可以根據商貿談判的不同而自動變化,顯示了跨專業合作的新視角和新領域。
在演講活動任務進行中,學生表現出極大興趣,他們將專業知識融入課堂英語實踐中,他們自信、合作,積極查閱相關資料;在演講中,組內的每位同學用英語介紹自己感興趣的一部分,每位同學都得到了鍛煉,在實踐中感受到了演講的樂趣。
總而言之,將任務驅動型教學方法融入演講教學中,確實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同時克服了演講中的焦慮,學會了演講的技巧,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文秋芳,2012,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研究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Stephen E. Lucas,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觀念與行動》[OL],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1218/73746174.shtm。
(基金項目:本文是2020年北京市教委基礎科研計劃項目“理工科專業英語演講課程中思辨分項能力培養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11005297202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