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文
關鍵詞:生態文明教育,屯堡文化,課例
一、生態文明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必要性
我國近年來,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貴州省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的精神,貫徹落實《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具體工作內容要求,省教育廳研究從2019年秋季起,開設“生態文明教育”地方課程。貴州省安順市的周邊有三百多個神秘的村落,屯堡村落依然保持著600年前獨特的文化傳統,人們把它稱為屯堡文化。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安順屯堡文化生態文明生存愈發困難。探析屯堡文化的發展現狀和生態文明教育的關系,有利于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在鄉村落地生根,本次研究結果為生態文明融入安順市西秀區鄉村學校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簡單的參考。
二、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安順鄉村學校的策略
(一)實踐研究的基礎,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
為更好的完成本課題的實踐研究,使得研究結果具有代表性和運用性,我們在開展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用到了文獻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案例研究法、教學實驗法等科學研究方法。通過文獻研究法調查了我省開展《貴州省生態文明教育讀本》背景和意義的相關政策性文獻,調查了相關安順鄉村生態文明現狀和屯堡生態特色文化現狀的文獻。當然,本次實踐研究也離不開其他老師的教學資源整合。這些科學的研究方法使得我們在“生態文明教育背景下的安順鄉村特色文化學校課例的實踐研究”中有了具體的方向和思路,有了具體的目標和動力,對我們的幫助巨大。
(二)明確研究的目標,具體化科學研究思路
本次研究目的是在遵循生態哲學原則的基礎上,將舊州鎮屯堡生態特色文化融入教育,在學校教育中貫穿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的思想。本課題在研究的過程中,通過將生態文明運用于高中教學的應用研究。本次研究結果為生態文明融入安順市西秀區鄉村學校地方課程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簡單參考。
在本次實踐研究中,我們培訓學習了《貴州省生態文明教育讀本》解讀,結合西秀區舊州鎮特色屯堡文化,梳理了本地區鄉村生態環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實踐開展鄉村特色文化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討論了鄉村特色文化學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途徑與對策。大致思路為“確定研究調查的對象,籌備成立課題研究小組,以案例開展“生態文明教育背景下的安順特色文化學校課例”的研究,分析比較生態文明課程融入安順市西秀區鄉村特色高中教育研究與應用前后狀況,對安順市西秀區鄉村特色學校的教師進行能力評估”。并按照上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科學的技術路線開展活動。
三、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安順鄉村學校的研究過程
1.研究前的準備。
在確定研究題目和方向后,我們確定了調查的對象——安順市西秀區鄉村高中學校教育的老師。籌備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小組成員的職責。
2.以案例作示范引領。
在本次實施階段初期,我們多次開展實地考查生態文明等活動。研討如何將生態文明融入安順市西秀區鄉村特色高中教育的實施方案,研討如何將生態文明融入安順市西秀區鄉村特色高中教育的應用的優質課。在案例研究中,分時段、開展生態文明進入安順市西秀區鄉村特色高中學校教育的研究,先后實地開展了《基于生態文明教育背景下 ——舊州古鎮垃圾分類現狀及垃圾后續處理方式的探究》、《舊州鎮飲用水安全與結石病情況調查 》等一系列的案例探究和調查活動。在一系列的案例探究和調查活動中,培養師生生態文明觀念,推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也對舊州鎮的屯堡生態特色文化的宣傳和保護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也推動了《貴州省生態文明教育讀本》新課程融入特色學校地方課程。
3.以優質示范課落實課堂教學。
生態文明融入地方課程之前,安順市西秀區鄉村特色高中教育研究與應用的活動分布較少。在地方課程開展后,我們分析了教育教學實踐中無法開展《貴州省生態文明教育讀本》地方課程遇到的具體問題和情況,并綜合課題組的老師們在研究中的看法,總結經驗,集體備課。組織相關教師實踐操作進行課例演示,最終匯集為一節精品示范課,給全校師生展示了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模式。
結束語
本次研究收獲很大,將生態文明真正融入課堂教育,尤其是融入鄉村特色學校,讓鄉村特色高中教師深入領會貴州省開設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的意義和作用,確保課程順利有效實施。同時促進了生態環保行動。響應國家垃圾分類、環境保護,使得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家庭都能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行動中。養成生態價值觀念,讓生活中充滿綠色常態化。
參考文獻
[1]劉訊;符裕紅;孫秀華;汪學儉;武燕.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的實踐與創新[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21
[2]黃青.淺談安順屯堡文化[J].藝術科技,2018
[3]蘇曉麗;景勤娟;卞鳳蓮;趙巧香;蔣再松.生態教育與鄉村旅游的耦合關系探討[J].消費導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