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瑋嘉
關鍵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情緒調節能力
引言
在當代中國背景下,由于過去應試教育的理念,學生的考試成績相較于學生的心理健康而言,更加受到重視[1]。近年來,社會新聞上我們常常能夠見到學校傷人或自傷現象的出現。這一個個悲劇反映了現代學生情感調節能力的重要性[2]。目前對學生情感調節的方法研究僅限于對具體方法的探討。現代學生更迫切所需的則是從根源提升全體的情感調節能力。
本文將從情緒調節及情緒調節能力的構成入手,從情緒調節能力的各個維度探究中學生情緒調節能力的有效培養方式。以培養情感調節能力的方法來探尋學生情感調節的方法。
1 情感調節與情緒管理
情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變化的生活環境,個體將喚起或體驗相應的情緒并做出反應。情緒的產生時而是能被意識的,時而是無意識的。
在日常生活中,情感調節與情緒管理、情緒控制等的概念為相似概念,常常混用。但有研究者認為情緒調節、情緒控制與情緒管理的側重點不同。情緒調節與情緒控制往往是負性情緒,而情緒管理的對象則包括正性情緒等。
因情緒調節能力與情緒管理能力概念與結構相似,本文在探究情緒調節能力時相應參考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方式進行研究。
1.1情緒調節的定義
隨著對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視與發展,許多研究者基于不同的出發點,提出了情緒調節的不同概念與界定。目前研究者們還沒有對此達成一致的共識。對情緒調節的界定主要從目的性、特征性以及適應性三方面進行[3]。
通過目的性對情緒調節進行界定,強調情緒調節對個體的作用。情緒調節被認為是個體為促進情緒向設定目標發展,對自身情緒進行的監控、評估和修正的內在與外在過程。
通過特征性對情緒調節加以界定,強調情緒調節的某一特征,從調節過程的特點著手進行定義。如不同個體在情緒的體驗、情緒的表現、情緒的反應、情緒調節所使用的策略表現出的差異。
通過適應性方面對情緒調節進行定義,即將情緒調節視為適應現實環境的一種行為,強調情緒調節的適應功能。在此基礎上,情緒調節可被定義為機體利用外部或內部的因素,對情緒進行控制、調整及修正,以達到適應喚醒情緒環境的行為。
1.2情緒調節的過程
不同的研究者對情緒調節的過程也相應展開了研究。Bonanno將情緒的自我調節分為情緒控制性調節、情緒預期性調節及情緒探索性調節三階段。情緒控制性調節對情緒反應進行減弱或縮短;情緒預期性調節對實際行動或對預期的控制進行再評估與記錄;情緒探索性調節則是通過探索性行為以促進自動調節 [4] 。
Grossz提出的情緒調節過程模型則認為,情緒調節是指個體對情緒發生、體驗與表達施加影響的動態過程,會在情緒發生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該模型將情緒調節過程分為先行關注情緒調節及反應關注情緒調節兩部分。先行關注情緒調節對情緒的喚起原因進行調整,包括情境選擇、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認知改變四部分。反應關注情緒調節包含反應調整,對情緒激活后的生理反應、主觀體驗和表情行為進行調節 [4] 。
1.3情緒調節的結構
研究者們對情緒調節的構成進行了相應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認知情緒調節問卷(CERQ)中將情緒調節劃分為自責、忍耐、反思、積極計劃、計劃、積極重評、換位思考、災難化及責怪他人九個維度。情緒調節困難量表則認為情緒調節包含情緒意識、情緒理解、對負性情緒的接受、情緒調節策略、控制沖動和目標定向六個維度。
1.4情緒調節能力
本研究中,將參考了嵇家俊對青少年情緒調節能力的定義,認為“青少年情緒調節能力即青少年能順利完成以自身情緒為操作對象的調節活動,達到情緒適應目標所必備的心理特征”。[4]
2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
本研究按照情緒調節能力問卷,將情緒調節能力劃分為情緒知覺、情緒評價、有效應用情緒調節策略、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情緒控制以及情緒調節反思六個維度。在各個維度上分別探索情緒調節能力培養的有效方式,并運用于實際教學環境中。
2.1情緒知覺能力及情緒評價能力的培養方式
情緒調節的基礎是對自身情緒的覺察,包括情緒狀態、情緒反應等。情緒知覺能力是情緒調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自我意識高漲的青少年來說,逐漸深刻且豐富的情緒體驗,就是情緒知覺能力最佳的培育土壤。培養學生的情緒知覺能力可以從豐富學生情緒體驗入手,課堂中積極創設相應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體會并識別對應的情緒狀態、情緒強度、以及情緒反應。
同時,家庭教育作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要的一環,也可以從家庭教育方面著手進行培養。通過家長學堂等方式,指導家長識別、接納孩子自身的情緒。
而情緒評價能力指個體對自身生理狀態或因外界刺激引起的情緒進行恰當評估的能力。情緒評價能力與情緒知覺能力類似,需要學生自身對自我有所了解,并對自身狀態進行監控與識別。提升自我認知有助于情緒評價能力的培養。可以設計相應主題的團體輔導或心理課堂,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對自身狀態的注意。
對情緒知覺能力及情緒評價能力較低的個別學生,亦可以通過教師的單獨輔導進行能力培養。在學校工作中,可以聯合班主任或學科教師的力量,對其進行心理培訓,識別對自身情緒存在困惑的學生。
2.2有效應用情緒調節策略的能力及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培養
有效應用情緒調節策略的能力,即學生有意識地采用各項策略,改變情緒狀態以達到情緒調節的目的。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即學生對自身有效調節情緒的自信度。對初二[2]年級學生進行的多項情緒調節能力調查時可以發現,學生的應用情緒調節策略的能力及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相較于情緒知覺能力與情緒評價能力等其他情緒調節能力而言,得分較低。
這可能是因為中學生剛剛進入青春期,雖然在情緒體驗上已經趨于豐富,但是對情緒調節策略的積累還未完善。在面對生活中深刻且復雜的情緒體驗時,卻無法采用合適且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容易造成學生的情緒問題。故中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培養,要注重學生的有效應用情緒調節策略及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的能力培養。
而有效應用情緒調節的能力與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是相輔相成的。較高的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極大地促進了情緒調節策略的有效實施。
對于學生個體而言,情緒調節策略需要自身經驗的運用和積累。在學校教育中,可以通過課程干預等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積極的情緒干預策略。
2.3情緒控制及情緒調節反思的能力培養
情緒控制能力即個體改變情緒反應的強度與持久度的能力。情緒控制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時相較于其他情緒調節能力而言要更難進行干預與培養。要實現情緒控制能力的提升,需要學生識別自身情緒,對情緒策略有所了解,并且有意識對情緒狀態進行監控與調節。在其他情緒能力發展完備時,家庭及學校給予一定引導,學生的情緒控制能力就有可能加以提升。
情緒調節反思能力指在情緒調節后,個體對情緒調節的監控與再評價能力。情緒調節反思能力培養的重點在培養學生對自我情緒調控的反思與評價。可以設計相應的主題課程,亦可以在個案輔導中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與評價。
3情緒調節能力培養的個案分析
在學校對中學生進行個體心理輔導時可以發現,許多學生對于自身情緒狀態都會有較為深刻的體驗,然而對使用什么策略對情緒調節卻知之甚少。有較多自傷學生在與家人爭吵、學業壓力等情緒事件后,不知如何是好,無法采用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因而轉向自傷行為。在與部分來訪學生的交談中可以了解到,因網絡的發展以及自殘自傷行為在網絡上的傳播,在中學生群體中,不少學生將自傷行為視為情緒調節的有效策略。
該情況與本研究了解到的情況是相符的。中學生對調節情緒的積極策略積累不足,有效應用情緒調節策略的能力較低,情緒調節的自我效能感低,容易對消極的情緒調節策略形成依賴。對于中學生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要注重有效應用情緒策略的能力培養。
4中學生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建議
(1)中學生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要注重有效應用情緒調節策略能力的培養。
(2)課程干預、團體輔導、聯合家庭教育、注重學校生活引導是中學生情緒調節能力培養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 燕子涵. 初二學生情緒調節能力、學業負擔態度及心理健康的關系和干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2] 陳梁聰. 初中生認知情緒調節與學習倦怠的關系:心理韌性的中介作用[D].廣西師范大學,2021.DOI:10.27036/d.cnki.ggxsu.2021.000319.
[3] 伍霞. 福州大學生情緒調節能力與策略的特點及相關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
[4]嵇家俊. 青少年情緒調節能力及其與家庭功能的關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