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進輝
最近,黃光裕執掌下的國美零售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剛交出的2021年成績單勉強說得過去,國美零售營收464.84億元,同比增長5.36%,凈虧損44億元,同比減少37%,代表其經營有所好轉;憂的是,國美零售旗下真快樂被曝出拖欠拉新代理商款項,無形中揭露真快樂流量低迷的尷尬現狀。
重點說說真快樂,去年1月,國美App正式更名為真快樂App,它是一款集娛樂化、社交化于一身的購物App,旨在提供有趣、實惠的線上購物方式,讓用戶購物過程充滿美好快樂的體驗。其中,娛樂化指的是常見的直播帶貨,社交化指的是國美零售大力發展社群。

由此可見,國美零售把娛樂化零售視為打開通往零售新世界大門的鑰匙,黃光裕對真快樂寄予厚望。他曾表示,國美娛樂化營銷模式不僅僅是帶貨,而是希望帶動更多人參與,在娛樂過程里進行分享,買貨時想到玩,在門店就近體驗,不只是為了便宜,這將會成為消費者把App存在手機上的理由。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真快樂想要留住用戶并不容易,即用戶留存是個老大難。原因很簡單,家電一直是國美零售的核心品類和營收擔當,2020年占據90%,非家電占比僅為10%,國美零售計劃2021年把非家電銷售占比提升到30%,但并未達到預期,只占到20%。
不難看出,2021年國美零售依然靠家電品類打天下,而家電數碼屬于低頻消費,用戶買完就“走”。更何況,真快樂所謂的娛樂化、社交化并非新鮮事物,直播帶貨已成為電商行業標配,涌現李佳琦、羅永浩、辛巴等頂流主播,種草社區也已成為各大電商玩家的發力重點,阿里、京東甚至后來者美團均有所涉足。
而真快樂的優勢并不明顯,無法給用戶提供一個“非你不可”的充足理由,自然留不住用戶,用戶依然被淘寶、京東、拼多多所吸引。其實,真快樂不光面臨用戶留存難題,拉新也是個不小的挑戰,要不然去年也不會啟動三次大的拉新活動,可見它對流量十分渴求,試圖迅速做大平臺影響力。
不過,真快樂在去年10-12月進行的第三次拉新,卻引發不小的爭議。有代理商反映,拉新結束3個多月,國美零售一直沒有結算款項,這讓代理商舉步維艱,其中部分代理商貸款做真快樂的拉新業務。據經濟觀察報報道,真快樂總共拖欠十幾家拉新代理商的款項,共計2000-2500萬元。
當然,拉新還是有一定效果。截至今年1月,真快樂月活達7000萬,日活達到350萬。與過去的國美App相比,真快樂表現還算可以,但放在整個電商行業,這一成績實在擺不上臺面。阿里、京東、拼多多月活早已過億,以拼多多為例,去年Q4,拼多多月活達到7.334億,是真快樂的10倍之多。
用戶基數上不去,真快樂的平臺價值不可避免受限,入駐的商家日子自然不好過。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有商家反映稱,花了近3萬元與真快樂平臺代理商簽署代運營服務,入駐半年只成交兩筆訂單,總成交金額10.9元,店鋪日瀏覽量也多為個位數。還有多名商家認為代理商涉嫌虛假宣傳,要求退款卻遭到后者拒絕,有的代理商甚至直接“消失”。
對此,真快樂相關負責人回應稱,有的代理商合作授權書系偽造,代理商的虛假宣傳也損害國美名譽。平臺將直接和商家溝通,優先解決商家的問題。話說,各大電商平臺都有各類代運營服務公司,為何淘寶、抖音平臺的代理運營商鮮少出現此類問題,入駐真快樂的商家卻連同代理商、平臺一起抱怨?
這可不是真快樂甩鍋給無良代理商就能輕易解決,也無形中暴露平臺管理存在重大缺陷,這才是真快樂需要反思且整改的問題。種種跡象表明,過去1年來,真快樂既有高光時刻,日活不斷增長,但也面臨各種棘手難題,由于用戶規模和交易規模受限,廣告分發等商業變現做不起來,而流量端卻需要持續大量投入。
顯然,真快樂短期內無法扛起國美零售復興的重任。依稀記得去年2月,剛出獄的黃光裕在集團高管會上放出豪言,“力爭用未來18個月的時間,使企業恢復原有的市場地位。”他要求集團高管“拼搏奮進 再攀高峰”。幾天后,國美零售股價一度漲到2.55港元,創下近5年來的最高位。
1年后的今天,國美零售股價已被打回原形,截至4月1日收盤,其最新股價僅為0.475港元,市值約為160億港元。可見資本市場對國美零售的復興進度并不滿意,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真快樂一時半會無法承載國美零售的野心,至少在剩下的最后4個月期限內難以有大作為,救不了深陷虧損泥潭的國美零售。
事實上,黃光裕自己也深知實現“國美18個月恢復市場地位”這一既定目標困難重重。去年10月,他坦言,目前落地慢了幾個月,但整體的方向和路徑都沒有改變,且越來越有信心,后期會搶一搶進度,最近可能會有很多項目密集推出。
“18個月是內部戰略規劃倒推時間,不是對市場的承諾。很多事情必須螺旋式上升、良性循環下去達到目標。我不會為18個月的事情太多計較,這個節奏一定是要更科學地完成,該趕的要趕,要不就推遲幾個月。”恕我直言,當黃光裕開始解釋18個月的內涵,并喊出推遲幾個月,這明顯是底氣不足的表現。

一個扎心的事實是,黃光裕入獄的10年,正是中國零售行業大變天的10年。這10年來,以阿里、京東、拼多多為代表的電商平臺快速崛起,網購家電成為一種新風尚。盡管黃光裕在獄中遙控指揮,為國美零售的戰略轉型出謀劃策,但并未使其破局,反而掉隊的風險在增加,與阿里、京東、拼多多的差距越來越大。
其實,國美零售的電商之路起步并不算晚,但一直沒有打開局面,長期活在阿里、京東、拼多多的陰影之下,甚至不如老對手蘇寧易購。在此情況下,它發家的家電品類,開始面臨不小的沖擊,無形中給黃光裕敲響警鐘。
2020年家電網絡零售額首次超過線下,2021年家電網絡零售額4663億元,同比增長11.1%,占比52.9%,而家電線下渠道全年銷售4148億元,同比僅增長0.3%。當線下風光不再、線上愈發吃香,從線下起家、在線上幾無建樹的國美零售處境十分尷尬。
根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中國家電市場報告》,2021年家電銷售渠道方面,京東以32.5%的份額位居第一,蘇寧易購和天貓分別以16.3%和14.8%的市場份額排在第二、第三,反觀國美零售排在第四,市場份額僅為少得可憐的5%,與三大巨頭相差甚遠。
不知你發現了沒,國美零售過于依賴家電品類不行,顯得平臺價值過于單一,不依賴家電品類也不行,代表正受到京東、蘇寧易購、天貓的巨大沖擊,讓其左右為難、舉棋不定,并未如愿做更好的自己。
整體來看,黃光裕親力親為掌舵下的國美零售有所起色不假,但并未真正擺脫困境,距離全面崛起更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我看來,關心“國美18個月恢復市場地位”能否實現意義不大,或許到時候黃光裕會重新定義,給自己找臺階下,而應關注國美零售的長期發展,長遠來看能否成功破局,讓子彈先飛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