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態農業通過農業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的聯系,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針對生態農業發展途徑展開了深入研究,概述了生態農業的特點、意義及現狀,闡述了我國生態農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旨在為今后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生態農業;發展途徑;途徑
中圖分類號:X17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2)01–0191–03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原則下,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構建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以進一步促進農業的長效發展,構建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以取得農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確保農產品生產與生態服務兩者的功能可以實現高度統一,最大程度地緩解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之間存在的主要矛盾。生態農業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指明了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現階段,雖然我國在生態農業的理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1 生態農業發展的特點
1.1 綜合性
生態農業主要強調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根據基本的規則,全方位地進行規劃,以此調整農業結構,將農業與農村產業相結合,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
1.2 多樣化
生態農業在自然條件和社會發展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性,不僅可以吸收我國農業發展的精髓,還能融合現代科學技術,使各個區域都能夠揚長避短,發揮出巨大的優勢,保證產業發展符合社會發展需求[1]。
1.3 持續性
科學有效地發展生態農業,不僅可以維護生態平衡,還能保證農產品安全,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4 穩定性
生態農業系統作為一項循環系統,即使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也具有超強的適應性。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下,仍能穩定、持續地發展。
1.5 高效性
農業生態系統可以有效地應用農業相關資源,改善與優化相應的組織結構,在不追加資金投入的情況下,還能保證農業綜合效益。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農業技術也在飛速發展,進而提升了生態系統的生產效率。
2 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
農業的本質在于將自然界中存在的生態資源和環境作為實現發展的物質基礎,以社會經濟和技術手段作為支撐,借助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過程,根據社會群眾的需求生產出滿足人們生存所需的多樣化農產品。但是,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人口數量逐漸增長,工業廢氣、廢水、廢渣與城市污水以及廢棄物的排放量迅速增長,農田逐漸成為污染物收納場所,致使農村環境遭受污染。目前,我國農業自然資源處于高負荷的狀態,不單單自然資源無法獲得恢復,化學農藥與化肥的添加也為農田生態帶來了巨大的污染[2]。不同污染的現象共同存在,讓環境污染逐漸從小污染轉變為大污染,即使是小污染,也已經為農業生態發展帶來了較為嚴重的危害。因此,在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同時,要全方位地促進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
2.1 有利于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不合理地使用化肥與農藥不僅會對土壤環境、水環境造成污染,還關系危害整個生態系統,而且容易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加上食品提供鏈條越長,加工過程愈加繁瑣,進而增加了食品被污染的概率。尤其隨著轉基因食品的出現,人們對食品安全愈加重視。通過上述現象,人們更加關注生態與環保食品,進而促進了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
2.2 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現階段,許多國家的農產品存在供大于求的現象,國家市場已高度關注農產品生產環境、種植方式以及質量等問題,對食品衛生質量與監控,尤其是對農產品與衛生安全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個國家在降低關稅的過程中,與環境、技術相關的要求非常嚴格。由于農業生態環境快速惡化,導致了農產品污染程度加劇[3]。而生態農業可以控制并提高農產品品質,成為了應對綠色壁壘的最有效途徑。
3 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
當前,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無法符合生態農業發展規模。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后,個體農戶擁有土地經營權。近幾年,我國農村勞動力逐漸向發達城市轉移,在外打工人員的土地由家中老人進行管理,可土地流轉集中到足夠規模的農戶普遍偏少,承包1.3 hm2地以上就屬于土地經營大戶。而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標準就是規模,否則,農產品品質與統一條件就不具備。由此可見,土地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逐漸成為影響生態農業發展的阻礙因素。
3.1 生態農業發展缺乏骨干力量的參與
由于農村收入偏低、條件相對較差,與城市有一些差距,大部分年輕人基本上都在城市發展。在此背景下,鄉村已經出現非常嚴重的年齡結構的失衡,進而缺少最有活力、最為重要的群體,導致鄉村不能擁有大量的農民精英作為支撐,村莊逐漸失去建設價值[4]。因此,要想確保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大量骨干力量參與其中。
3.2 生態農業發展職責的分配不夠科學
在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應全方面地考慮一些不穩定因素。例如,土地經營轉型期收入保證、生態農業發展的前景、產品的銷路以及生產中的管理工作等。現階段,中國農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集體經濟收入水平普遍不高,當鄉村制度發生改革后,村委會可能沒有全方位地在農業發展中體現自身的價值,對此,需要相應地提高組織生態農業發展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3.3 生態農業發展缺乏足夠的認識論基礎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生態農業發展,從戰略決策來看,生態農業發展轉型已成為必然趨勢。但少部分人仍沒有意識到農業經營發展轉型的必然性。從生產者的角度來看,農業發展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固化了農民的農業生產思維,也不能及時地明晰生態農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因此,自身依然維持這種高投資、高消耗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部分城市居民已充分意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但對食品關注較少[5]。151AE7C7-2ED6-4C17-AB25-5B2D4CD0268C
3.4 生態農業發展環境有待完善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在發展至上的改革環境中,越來越多的人以“錢”為目標,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誠信連接體系缺失。部分城市居民不相信農民生產出來的產品與生態農業有關系,可能不會購買太多生態農產品。這種不良的農業發展環境不利于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5 重視糧食產量而淡化糧食質量
受到“以糧為綱”指導方針的影響,重視糧食生產思想已深深烙印在人們心中。市場的信息與調節方面較為薄弱,主要表現在生態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低、對生態環境不夠重視。而且隨著人口數量的快速增加,單一地注重糧食的產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質量問題。
3.6 重視行政管理
要想實現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進而促進生態農業的穩定發展。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實政府相關措施,還有待深度研究與實踐。為滿足不同地區的實際要求,需要開發許多特色生態農業模式,但是,實際上,并沒有完全體現出推廣的價值,更沒有實現生態農業配套技術。
4 發展生態農業的基本途徑
4.1 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
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可以讓生產服務更為社會化,做好信息服務、生產資料提供、相應技術指導、農產品有效收購以及加工等經營服務,盡最大可能地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打響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統一進行管理與經營。
4.2 為留守青年農民提供合理的經濟報酬
當前,許多很多農民都去往城市打工,以獲取更高的收入,留在農村的農民仍然利用承包農田的方式維持自身生計[7]。當在農村從事農業經營活動的收入與外出打工有一定差距時,年輕人就會選擇離開農村。但是,要想讓生態農業進行可持續發展,從事農業規模化的經營,需要這部分最重要的群體參與其中。因此,相關部門應積極出臺一系列極具吸引力的政策,讓年輕人愿意留在農村,參與生態農業的建設。
4.3 建立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人際關系
建立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人際關系,就需要以誠實守信、合作互助為基礎,形成完善的城鄉居民誠實守信制度體系。通過城鄉居民誠實守信制度體系建設,并以城鄉經濟、文化社會和諧方面的探索性來緩解生態農業遇到的困難,進而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環境。
4.4 加強宣傳,營造良好的生態農業發展氛圍
加大宣傳力度,全方面地宣傳保護生態環境和建設生態農業的重要性,進而加深人們對生態農業的了解與認識,讓人們充分認清環境污染、自然災害問題給農業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增強干部人員發展生態農業的危機感與責任感,積極主動地參與保護生態環境的工作,進而營造良好的生態農業發展氛圍。
4.5 加強政策引導,建立生態農業發展市場體系
建立并完善一系列激勵制度與扶持制度,例如,生態環境建設補償、農業生態投資補償以及農產品優惠等,讓企業與社會各方力量紛紛投資生態農業。發展符合生態農業發展標準的物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出多元化的市場流通主體,進而打破個體化生產經營模式,逐漸實施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不斷完善農業模式,促進中國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
4.6 全方面監控,規范生態農業的發展
生態農業的基本標準要求全過程實行清潔生產。重點強調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監控,保證各個環節的規范性。通過對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農產品環境安全質量檢測,并在生產前期、生產中期、生產后期對農產品進行全方面質量控制,進而生產出符合標準的農產品,以此提高農產品質量[8]。
4.7 加大農民培訓工作力度,推廣生態農業技術
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人員是農民。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有利于生態農業建設的順利實施,進而取得良好成效。有關部門要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工作,引導農民相信科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進而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提升自身可持續發展意識,保證生態農業建設的順利展開。
4.8 加強研究開發,建立完善的生態農業發展標準
研究開發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作為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科學技術,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還能保證農業科技成果的產生效率,以科技化為中心,更好地改變農業發展方式,完善生產技術標準體系,為生態農業建設與科學管理提供足夠的支持。
4.9 加強社會服務,提升生態農業生產效益
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服務質量普遍不高,成為了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應鼓勵農業部門的工作人員、技術人員以及高校優秀人才,以公司協會方式開展高效率與高質量的農業服務,以此提升服務職能,保證農業標準化發展,進而從根本上提升農產品質量[9]。
5 結束語
生態農業作為我國農業發展重要組成部分,重點突出了現代農業發展方向。通過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為留守青年農民提供合理經濟報酬、積極推進國際合作、建立相應的生態農業發展人際關系、加強宣傳力度形成良好生態農業發展氛圍、加強政策引導,建立生態農業發展市場體系、全方面監控,規范操作生態農業發展、加大農民培訓工作力度,推廣生態農業發展技術、加強研究開發,建立完善生態農業發展標準、加強社會服務,提升生態農業發展生產效益,進而促進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衛欣.科技助力我國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路徑研究[J].南方農機,2020,51 (16):7-8.
[2] 馮振龍.可持續發展視角下我國生態農業與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途徑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0(32):25-26.
[3] 王敏,郭志敏,胡小玲.新農村建設視角下的生態農業發展問題研究: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2):113-114.151AE7C7-2ED6-4C17-AB25-5B2D4CD0268C
[4] 張軒暢.旅游景區的發展困境及解決途徑:以湖北省柃蜜生態農業旅游區為例[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19(11):34-35,47.
[5] 張樹俊.發展特色農業經濟的戰略思考與實現途徑:江蘇省姜堰市河橫村發展特色農業經濟的研究報告[J].管理學刊,2011,24(5):51-57.
[6] 王佰茹,田家齊,王墨,等.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以綏化市綠菜源農民合作社為例[J].北方經貿,2016(8): 31-33.
[7] 陳祥碧,劉曉鷹.長江上游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研究:以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生態畜牧業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5,36(10):168-172.
[8] 馮曉龍,劉明月,張崇尚,等.深度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治理如何協調:來自社區生態服務型經濟的實踐證據[J].農業經濟問題,2019(12):4-14.
[9] 胡翠華.生態農業旅游SWOT分析:以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木老鄉為例[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30(8):90-92,103.
責任編輯:黃艷飛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Wa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HU Zhenghua (Shuangqiao District Finance Bureau of Chengde City, Chengde, Hebei 067000)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rough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 and then form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This paper mainly aimed at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 carry out in-depth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China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gnificance, status quo,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then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pproach; Way
作者簡介 楚崢華(1982—),女,河北承德人,中級農業經濟師,主要從事經濟類工作。
收稿日期 2021-11-03151AE7C7-2ED6-4C17-AB25-5B2D4CD026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