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德懷 口述
◎葉小果 整理

2019年4月25日,我從賓夕法尼亞一位私人收藏家手里買下了4張舊照片,照片上是同一個中國女人。隨照片附送的卡片上,有一行短短的英文介紹:Nadine Hwang,Chinese Joan of Arc(黃訥亭,中國的圣女貞德)。
我通過網絡以及海外大學的圖書館一遍遍檢索,從各種舊報刊、舊書、老照片中,終于慢慢還原了黃訥亭,一個幾乎被遺忘的人,一個不平凡的女性。
一
1902年3月2日,黃訥亭出生在西班牙馬德里,母親是比利時貴族勃羅特小姐,父親是清政府駐西班牙的外交官,名叫黃履和。
黃履和是浙江余杭人,22歲進京師同文館英文館學習,4年后被派往西班牙馬德里任公使。
1912年,宣統帝溥儀退位。黃履和帶全家登上回國的郵輪。很快,他被中華民國任命為外交部禮賓司司長。黃訥亭和妹妹黃瑪賽在北京的一所天主教學校讀書。
1980年第5期的《讀書》雜志刊登了著名翻譯家王央樂的文章《舊的回憶和新的印象——黃瑪賽和她的自傳》,其中有一段黃瑪賽13歲時的回憶,摘自1972年她出版的西班牙語自傳:“(1916年)有一天一個青年學生到我家來訪問……這個學生是來指責我父親錯誤的……他很快就明白我父親不僅不是他要加以責問的官員,而且我父親根本不贊成這樣的措施,于是他們的談話就更加活躍起來。這個青年在談話中還想讓我父親承認,目前還沒有辦法在各省實現一項重大的改革,他說,他的許多同伴,周恩來……陳毅……已經去了法國,但是他自己在國內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p>
“‘好好注意這個年輕人,’他走之后,父親對我說,‘要記著他,他將來也許前程遠大?!?/p>
“在告辭的時候,我知道,他的名字叫毛澤東。那時他23歲……”
黃瑪賽結婚后便定居馬德里,長期從事翻譯工作,向西班牙以及歐洲人民介紹中國文化?,F在西班牙還有一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獎項“黃瑪賽中國文學翻譯獎”。
二
和妹妹黃瑪賽不同,黃訥亭的性格更加活躍。
1929年《Estampa》雜志的封面照正是黃訥亭,她身著男裝,標題上寫著“中國的圣女貞德”。
在北京讀書時,她就已經是一位思想進步的革命青年,教窮苦小孩識字,在集會上發表演講,拉著朋友們跳西班牙舞蹈。她佇立在人群中,雙眼飽含熾熱的感情,高舉著拳頭大聲演說的樣子,深深地印在一位美國記者心中。這個記者將她稱為“中國的圣女貞德”。
1921年,黃訥亭剛滿19歲。在一場舞會上,她認識了一位名叫Ting的中國將軍,后者正在組建一支中國空軍。
舞會結束時,Ting將軍上前攀談:“這支舞蹈非常優美,你的服裝也很美?!?/p>
黃訥亭回答:“是的,我經常穿男裝……尤其是運動的時候,比如騎馬、擊劍、打網球。”
“這些運動你都會嗎?”
“還有更多,游泳、賽艇、拳擊……”
將軍道:“你愿意穿上空軍上校的制服嗎?”
黃訥亭興奮地回答:“當然愿意?!?/p>
“那你現在有一套空軍制服了。”
第二天,黃訥亭就成了那支新軍的上校。

身穿軍裝的黃訥亭
堂堂上校軍銜居然隨便送給一個在舞會上認識的姑娘?這種過于夸張的劇情讓我非常好奇,Ting將軍究竟是誰?
我查了很多資料,在1933年的《殖民地先驅報》上,黃訥亭曾對記者提起上司的名字叫Chang Tsong Chang。1928年的《每日新聞》也提到,她來自山東軍。
兩條線索疊加,指向一個名字——山東軍閥張宗昌。不過,也有人認為,Ting將軍指的是張學良。因為張學良字漢卿,“卿”在英語里的音譯是tsing,也有被叫作Ting將軍的可能。
無論張宗昌還是張學良,他們都來自同一個陣營??梢钥隙?,黃訥亭加入的是已經步入末路的北洋軍閥。
穿上軍裝后,她失望地發現,自己不過是軍隊里的“吉祥物”。她去見了Ting將軍,要求學習軍事技能。最終,她如愿進了軍校,并以頑強的意志完成所有課程,拿到了軍官資格證明。
1925年,北洋政府派遣金融使團前往歐洲。通曉多國語言,并受過律師培訓的黃訥亭上校擔任秘書。一到巴黎,她就告訴隨行同事,她要在布爾歇機場受訓,成為一名飛行員。
回國后,黃訥亭已經能熟練地駕駛飛機。隨即,她加入了當時還十分弱小的中國空軍。
三
1926年秋天,黃訥亭的父親患病身亡。第二年,她被當時的北洋政府總理潘復派遣到美國的俄勒岡州,從事外交工作。
緊接著,東北易幟,北洋政府倒臺。她像一只飛上天的風箏,突然斷了線。
1933年1月7日,在法國的普羅旺斯,一艘名為阿拉密斯號的郵輪結束其第一次遠東之旅,順利抵港。黃訥亭就是船上105位乘客之一。剛到巴黎時,她就加入了名噪一時的女作家娜塔莉·巴尼的沙龍。1月12日,從未做過演員的她在香榭麗舍大街登臺演出,戲的名字叫《妃嬪》,她飾演其中一名妃子。
她為巴尼小姐工作,擔任司機、秘書,偶爾做一回廚師。在當時的法國媒體上,她的曝光率很高。
1936年,黃訥亭準備去英國。自那以后,她的名字就從報紙上消失了。
一位華人學者說,他在耶路撒冷的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看到過黃訥亭被關進集中營的直接證據。那是一塊繡滿了字的紅布,她的名字就在正下方,“黃China(中國)”。
1944年,黃訥亭在法國因參加抵抗納粹運動被捕,被送往柏林北部的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拉文斯布呂克是臭名昭著的“女性地獄”,“二戰”期間共關押過13.3萬名婦女和兒童。她們被強迫從事修路等繁重的體力勞動,還有部分婦女被用來進行醫學試驗,有近5萬人被迫害致死。
他們等待的那場營救行動叫“白色巴士行動”。1945年2月,瑞典政府派遣了一支身披紅十字標識的遠征軍前往德國救援猶太人。為了避免沿途的誤判,所有轉移“囚犯”的巴士都涂上了醒目的白色油漆。
在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他們救出了7000名婦女,其中一半是猶太人。

出現在紀錄片中的黃訥亭的影像
1945年的4月28日,攝像機拍攝到逃離集中營的她們到達瑞典馬爾默港。在黃訥亭身旁,一個小女孩的臉上浮現著天真的笑容。那個小女孩名叫艾琳·克勞茲·費恩曼。
半個多世紀后,瑞典導演馬格努斯·格滕在南非找到了年逾古稀的艾琳,聽她講述了從母親那里聽來的故事?!包S訥亭是從奧斯威辛集中營轉移過來的。我媽媽非常喜歡她,她們經常在一起聊天。戰爭快結束時,集中營里的狀況變得非常糟。那些人不斷用喇叭催促我們轉移到另一個叫作貝爾根·貝爾森的集中營。很多人都去了。但是黃訥亭對我媽媽說,別去。
“她從德國人那里聽說,有一些涂滿了白色油漆的巴士就快來了(白色巴士行動)。這些車會把名單里的人帶出集中營,送到瑞典,然后就自由了。她設法把我們母女倆的名字加進了那份名單。
“當時,黃訥亭對我媽媽說,如果你的女兒今后結婚生子,并且生了一個小女孩,請用我的名字給她命名吧?!?/p>
艾琳欣慰地說:“我做到了?!彼攀亓水斈甑闹Z言,給女兒取名為“Nadine”。
四
戰后,黃訥亭在南美洲的委內瑞拉開始了新生活,陪伴她的是比利時人奈莉,后者也是集中營的幸存者。1972年,黃訥亭去世。
在那個渴望傳奇的年代,人們從黃訥亭身上看到的是上流社會長大的混血名媛、中國的圣女貞德、極富冒險精神的飛行員和空軍上校、北洋政府女外交官等等。有人說,黃訥亭的故事像一個有太多傳奇經歷的悲劇。而我覺得黃訥亭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身上最大的光環就是冒險精神和開拓精神,包括她能從納粹集中營死里逃生。
我希望,未來有更多人記住這位不平凡的女性,記住她的面孔、名字和傳奇而不屈的一生。
(大浪淘沙摘自《杭州日報》2022年3月7日,本刊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