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雙減”政策落地之后,在時間壓縮、課程內容不變的前提下,課堂效率的提高迫在眉睫。語文課堂承載著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運用能力的任務。筆者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實施精準化語文教學,對課堂效率低下的原因進行了思考,并由此開展了“四度”教學法課型探究。
1.教師表現欲太強。
教師對課堂發言權表現出極強的占有欲,洋洋灑灑,長篇大論,用自己所謂的教學藝術擠兌學生的學習空間,用自己的備課思考替代學生的腦力活動,以課堂的圓滿呈現作為有效課堂的評價標準。這種在灌輸中展示教師自我風采,忽略學生主觀感受的教學行為,大大削弱了課堂效率。
2.教師的課堂主導職能缺失。
還有一種課堂,完全由學生掌控,缺乏教師的引導、分析和評價。這種課堂表面上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際上空有熱鬧的外殼,讓學生養成了夸夸其談、抓不住重點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主導職能缺失的課堂,同樣是低效甚至無效的。
3.教學形式單一。
受課程形式多樣化意識不足、文本關聯意識不足、備課時間不足,以及硬件設施和操作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響,許多教師仍舊在教和學、講和聽的單一模式中開展課堂教學。他們把語文學科獨立于其他學科之外,把所授文本獨立于其他文本之外,就知識講知識,這樣單一的教學模式極大地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4.教師對學情了解不足。
教師要量體裁衣,不能低估或高估學情;要設置合適的教學目標和恰當的教學環節,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潛力。但是,有些教師無視學情或者對學情了解不足,制訂的教學內容違背了新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定教”的理念,問題設置難易不分,教學環節一盤散沙。
分析問題,是為了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根據上述幾點造成課堂低效的原因,筆者采用“四度”教學法,對如何提高課堂效率進行了一些思考和嘗試。
1.明確教師職能,保證課堂學習的溫度。
首先,教師要信任學生,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自主化教學正是教師在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實施的。它是以提高獨立學習能力、挖掘學習潛能、提高學習信心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模式。在自主化教學中,教師像導演一樣退居幕后,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舞臺”上展演。這樣的教師是樸實而具有教育情懷和育人素養的教師,這樣的課堂迸發著學生獨立思考的火花,是有“溫度”的課堂。
其次,教師信任學生,但并不等于放任學生。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上,教師要適時地介入,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評價,做到“敢放能收”。例如,在教學《湖心亭看雪》時,筆者讓學生思考:“聽了舟子的喃喃語,張岱會說什么?”學生A回答:“張岱不會說什么。”聽到這個答案,筆者補充展示了張岱的背景材料,再讓大家從文本寫景處找依據,肯定了學生A的回答。在課堂上,教師適度參與,提出問題,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有理有據的點評,學生就會感覺到被尊重,感受到教師的溫暖和知識的溫度。
2.培養語文思維,挖掘文本的思想深度。
在語文教學中,審美情趣的培養和語文思維的建構,離不開對文本思想性的深度挖掘。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深入研讀文本。教師自己先要層層深入地研讀文本,去偽存真,然后才能帶領學生領略文本所傳遞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看到文字背后的信息,這是語文思維形成的關鍵。其次,要善于遷移文本。教師既要有宏觀的閱讀視野,通過群文閱讀,對關聯文本進行求同存異的探索,也要有微觀的閱讀思考,對語言的動態變化、文本組織形式的異同、語段的詳略差異等進行考察。再次,要探尋文本的現實意義。教師要注意帶領學生挖掘文本的現實意義,發揮其對生活的指導性作用。例如,在講授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3.豐富教學模式,拓寬教學樣態的廣度。
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來拓展教學模式,豐富課堂內容:從課程組織形式出發,可以將讀、練、展、評、改等環節有機組合;從課程開設范疇出發,可以開拓單篇閱讀、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比較閱讀等多種課程;從課程演繹方式出發,可以采取朗誦、演講、表演、歌唱、繪畫、書法等多種方式。例如,在講授《核舟記》一文時,筆者讓學生表演蘇軾、黃庭堅、佛印三人在船上的姿勢,并且讓學生自主點評,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加準確地理解文章內容。又如,筆者帶領學生將《秋天的懷念》《散步》《背影》三篇文章放在一起,進行群文閱讀。這些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4.了解學情特征,提高情境創設的精度。
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前,必須要了解學生的總體情況,這樣才能為講解、練習、合作、討論、展評等所有教學環節提供依據,進而為課堂情境創設的精準性提供保障。在情境創設中,教師要遵循以下原則:
(1)真實性原則。
情境的創設要以生活為藍本。教師在真實的基礎上創設情境,才能令學生更好地融入其中。例如,在《狼》一文的教學中,筆者設置了“插圖糾錯”情境。在分析“目似瞑,意暇甚”一句時,筆者讓學生畫出狼的樣子。學生的畫作都能突出狼的眼睛是閉上的這一細節,但有的學生畫出的狼尾巴是垂地的,有的學生畫出的狼尾巴是向上擺動的。于是,筆者讓學生一起思考:“哪種是蒲松齡心中狼的樣子呢?”學生情緒高漲,在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后,得出的結論是:雖然現實中狼的尾巴是下垂的,但是文中的狼偽裝成馴良的家狗模樣時,尾巴應該是向上翹起的,這樣才符合“其一犬坐于前”的描述。這樣的“插圖糾錯”情境,符合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2)啟發性原則。
教師創設的情境也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能夠令學生在矛盾沖突中獲得思維訓練。例如,在學習《紀念白求恩》一文時,學生們高度贊美了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筆者讓學生思考:“白求恩也曾抱怨過環境的艱苦,也曾有過過激的言論,這樣的白求恩,你還覺得偉大嗎?”這樣的問題可以啟發學生更加具體、飽滿地分析白求恩的人物形象,令他們懂得“人無完人”和“不責人以細過”的道理。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實施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是廣大語文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筆者運用“四度”教學法,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收獲了一些成效。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將進一步探索有效途徑,力求使
課堂更加具有溫度、深度、廣度和精度。
推薦書目
書名:語文課堂教學觀察與診斷
作者:張孔義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本書立足語文課堂教學實際,介紹了適合一線教師學習、運用的觀察、診斷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系列方法,內容包括:語文教學目標的觀察和診斷、語文教學內容的觀察和診斷、語文教學方法的觀察和診斷、語文教師反饋與引導的觀察和診斷、學生學習語文的觀察和診斷等。教師可以運用這些方法去觀察、診斷、研究自己以及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藝術,促進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