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琴
(惠安縣掌中木偶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
木偶藝術又被稱作傀儡戲,其獨特的表演形式使之成為中華民族藝術之林中的一株奇葩。中國木偶藝術歷史悠久,也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精進技藝,其種類繁多。但當前時代由于外來文化的輸出力度加大與互聯網的普及,導致木偶戲這種古老的藝術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出現技藝失傳、人才流失等問題。那么如何才能夠將木偶藝術更好的傳承下去,不但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也是在全球經濟時代下提高中華民族軟實力的主要途徑。
木偶戲的誕生可追溯到商朝,當時只是作為陶器上的藝術呈現,直至戰國時期,發展為供人娛樂的樂俑,那時的形式還較為單一。到了西漢時期,樂俑的表演已經趨于成熟,三國時期,木偶表演就成為了重要的藝術戲曲表演形式。唐朝是藝術的空前大發展黃金期,木偶戲也就得以飛速發展。在經由專業演員的表演呈現之下,從原本毫無生氣的木質玩偶轉變為具有勃勃生機的藝術表演,使觀看者能夠獲得身心的愉悅,產生想要深入了解木偶戲的想法。那么木偶戲具有怎樣的藝術特點呢?
首先,木偶戲的專業演員有雙重身份,既是當著觀眾表演的“木偶”,又是為人所操控的戲具。自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市進入鄉村,形成多種風格與多種流派。由于地域的差異性所創造出來的造型多種多樣,像是福州的串頭戲,廣東的杖頭,合陽線戲,四川大木偶,漳州布袋戲等,以布袋木偶戲為例,作為漳州木偶戲當中最具代表特色的木偶戲表演形式,又被稱作手操傀儡戲、掌中戲等[1]。相傳這個命名是因為戲偶的形體部分和布袋子十分相近,也有人說是因為布袋戲的全部家當僅用一個布袋就可以裝下。在創始之初,其唱腔和表演的風格上都受到北方漢劇的影響,所以又被稱作北派布袋戲。戲劇藝人通過將手套在木偶服裝當中,僅用五個手指來操作木偶的頭部和肢體完成表演,有時兩只手同時操作兩個完全不同的木偶。所以藝人不僅僅要擁有精湛的表演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也要擁有較強的唱功,賦予手中木偶生命力。各種戲劇或精雕細琢,或生動寫意,有著屬于自己的特色,同時也在木偶戲的發展下,出現了徐子清與江加走這樣的著名雕刻大師。在民國之后近幾十年之內,木偶戲從民間走向專業化的舞臺,演出也從原本的露天走入到劇場,而木偶的造型也逐漸趨于現代化。與此同時,對于木偶的雕繪工藝也就達到了更高的高度,可以說,當前的中國木偶造型是與時俱進的。
中國對木偶造型藝術發展軌跡主要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首先是三雕七畫的階段,由手工藝人從頭型的雕刻開始,再到完成臉譜的繪制,以此來區別各個人物,而造型主要通過畫臉來區分;其次是雕繪結合的階段,將造型、雕刻和繪畫三者結合,注重創造性和技法性,同時也出現了專業的偶頭藝人與專業作坊,在明清之前都屬于這兩種階段;最后是可塑性與隨意性的階段,當代的木偶造型藝術家會巧妙利用現代的科技技術來根據戲劇內容的不同與時代發展的審美趨向來設計和制作木偶,使木偶更具夸張性,不僅僅擺脫單純戲曲化的傳統,還通過不同的藝術追求來構建更加絢麗多彩的木偶造型世界,這也是中國木偶的造型藝術發展的繁榮時期,在現代的影視作品中也能夠經常見到木偶戲的影子。
木偶藝術在近現代幾乎都發展于民間,并沒有集中統一的發起組織或是專業單位,遍布在全國內大大小小的城市村落,但卻依然沿襲著封建時期的藝術表現形式。伴隨著一次次的戰爭,木偶戲在那個時代一度衰落,只有少部分地區仍有木偶戲的影子,而那個時期的木偶戲更多表現戰爭時代背景下的悲愴心境與人民對于和平的渴望,所以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木偶戲是精神寄托。伴隨著抗戰的勝利,木偶戲又重新燃起了往日的火焰,很快便得到發展,雖然受到戰后經濟蕭條等因素的限制,但木偶戲由于設備簡單,且受到地域特色的影響,演出種類繁多,藝人們精湛的表演與專業的唱功使觀看者著迷,所以欣賞木偶戲則成為了當時人民群眾最喜愛的娛樂活動之一,也成為了戰后環境下普通百姓們的一種謀生手段[2]。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各地區政府為木偶戲團給予出資贊助,并成立了木偶劇團,也制定了更加嚴密的木偶藝術團管理體制,相關文藝工作人員參與到管理、編劇、導演、制作和表演等環節。在嚴密的體系輔助下,木偶戲的綜合水準都有了明顯提升,也有效解決了木偶藝人的經濟收入問題。除去對傳統劇目的創新改變之外,隨著木偶戲的飛速發展,還創作了很多趣味性強的民間故事劇,充分反映了當時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境。除此之外,也誕生了許多新品種的木偶藝術——木偶電影(如圖1),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大鬧天宮》《神筆馬良》等。木偶電影大大優化了傳統木偶表演的觀賞效果,也增強了木偶藝術的表現力。改革開放之后,國家也增強了對木偶戲的重視程度,成立相關木偶皮影藝術學會,這次木偶的藝術發展迎來了又一個黃金時期,許多人都自發加入木偶戲科研活動與表演當中,無論是輔助的音響設備,還是更大的舞臺都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突破。隨著木偶藝術綜合水準的提高,電影的發展事業也來到了全盛時期,《瓷娃娃》《曹沖稱象》等優秀作品充分體現出木偶電影的魅力所在。到這里可以看木偶藝術的發展與演化情況跌宕波瀾。在十幾年后,也就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又遭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剛剛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文化遭到極大打擊,比如香港電影,日本動漫等,這些外來文化的技術與藝術表現上更滿足觀眾們的喜好,可以吸引觀眾眼球[3]。伴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木偶文化失去了年輕一代的觀眾群體。與此同時,木偶藝術人才就出現了斷代的情況,發展和傳承都成為了較大的問題。

圖1 木偶戲《大鬧天宮》
隨著當前時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與藝術欣賞角度的轉變,很多人藝術目光都轉向更大眾化、具有娛樂氣息的藝術表演上。木偶藝術的市場則仍舊處于停滯甚至萎縮的階段,木偶班成為了較為松散的業余藝術群體。木偶藝術則面臨著衰敗的境況。但值得欣慰的是,早在2003年,國家就已經啟動了對中國民間藝術文化的保護工程,這無疑是能夠最大程度保障我國文化遺產不會失落的措施。與此同時,加大對于木偶藝術的宣傳,以及對各類民間傳統藝術的資金投入,建立起健全的文化遺產保護機制、重建相關機構,能夠充分體現出國家對于正逐漸衰敗的文化遺產重視程度。
伴隨著當前時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欣賞水平的轉變,新時代的年輕人對于娛樂的取向也有著極大的改變,所以這就導致年輕人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熱衷程度有所消減。而作為傳統文化當中的一項組成部分,木偶劇的市場遭到打擊,日漸萎靡。這一傳統文化的危難處境,加上許許多多木偶行業非專業的表演人才,都使得中華傳統的木偶藝術無法得到有效傳承與更好發展。針對這一問題,我國各級政府的文化部門都提高了重視程度,并采取更多有效的措施,籌備一系列的優秀木偶劇作品,使當前藝術的發展重燃希望。就當前木偶藝術的發展情況來看,雖然木偶戲已經取得一定意義上的成就,但仍舊存在著一些待改善的地方,這也為今后的改進提供充足的提高空間。對于今后我國木偶藝術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采取措施。
單就中國的木偶藝術來看,木偶藝術的本身具有多元化發展的優勢,加之在傳承的過程當中與各地區的風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不同的表演形式與格局,大大提高了藝術表現力,呈現了藝術多樣化的特點。伴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木偶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都掛上了個性標簽,所以在未來木偶藝術的發展道路當中,也要懂得融合各地區鮮明的特色,這樣就可以為木偶藝術發展提供充足的助力。比如,成都木偶戲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當中,不僅僅結合了現代科技的手段,也巧妙融入濃郁地方特色,通過精致的造型、情感細膩的表演和相呼應的音樂來提高藝術表演質量。同時,在經由長期的演變后,成都木偶戲從地方戲曲和歌舞藝術當中都借鑒了一些優質表現手法,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木偶藝術表演形式。同時,成都木偶戲也結合了傳統的川劇文化,創新了吐火、變臉等表演技術,吸引了更多觀看者的目光,許多觀眾甚至國際友人不遠千里來到四川觀賞成都木偶,這就是融合了地方特色之后,木偶藝術表演的魅力所在[4]。
木偶戲是一項對專業能力和技術操作要求比較高的藝術表演形式,過去傳統的木偶戲技藝傳授通常是通過拜師學藝完成,但由于這種方式覆蓋的面積較小,而且每個人的個體差異使得對于藝術的造詣存在一定差距,致使木偶藝術對人才的培養遠遠不能夠滿足木偶戲技術發展需求,所以想要推動木偶藝術的可持續性發展,就應當成立起專業人員的培訓機構。可以參考成都木偶皮影劇團,在建國以來,成都的主要表演單位就是來自于成都木偶皮影劇團,這個劇團可以取得良好的發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集合了較多技藝精湛的表演藝術家,且實現對表演專業人員大規模專業培訓的目標。由此可以見得,高質量人才的數量不僅能夠很好地滿足木偶表演質量的提升,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看者對于木偶戲的觀看標準,是木偶藝術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所在。
伴隨當前時代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想要實現對中華民族木偶藝術的可持續性發展與有效傳承,就必須要對經營的模式進行轉變。首先可以推動各地區的木偶劇院發展,增強對藝術中心建設的力度,定期向觀眾呈現一些精彩演出,逐漸增大觀眾群體,使更多的觀眾喜歡并樂意接受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其次,也可以將木偶藝術和當地的旅游產業融合在一起,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發展,經由旅游產業的推廣優勢,為木偶藝術的發展創造更優良的環境,加大對木偶藝術的宣傳力度。在旅游的過程當中向游客們介紹帶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木偶藝術,以此來吸引游客的目光,在增加效益的同時,也讓更多游客了解木偶藝術,以便進行招商引資。
當前這個時代,中國的木偶藝術正處于前往復興和創新發展的道路之上,就當前的木偶表演形式而言,主要以木偶劇的形式為主,而受眾群體則以兒童為主,其題材上的創新以及富有感染力藝術表演形式,則使木偶劇備受人們期待與歡迎。當前的木偶劇雖然結合了許許多多的現代元素,比如劇目題材與表演中的科技手段等,但卻還是和現代的主流文化存在著較大的不同,也仍舊有著不足之處。面對現有的這些問題,就需要提高體制改革力度,并積極向國家爭取對某藝術的扶持政策,引進民間資源,這個是一個企業得以發展的基礎所在,只有這樣做,木偶劇才可以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除此之外,也要大力培養藝術的專業人才,人才是可以保障木偶藝術傳承與長久發展的關鍵所在,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轉變“人走藝丟”的問題[5]。對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也要進行科學客觀的分類,所謂術業有專攻,只有這樣才可以為國家培養出更優秀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最后也要懂得創新,大膽發揮想象,結合更加多樣化的藝術表現方式和手法,巧妙利用現代科技的力量,形成更多元且特色的木偶文化。
綜上所述,文化遺產象征著一個民族的靈魂,我國是擁有著多種文化遺產的國家。木偶藝術經由時代的變遷已經不單單是一種巧妙的技藝,更是中國的精神文明財富,代表著中華千年的歷史積淀。想要將木偶藝術進行有效的傳承和發展,就應當注重多樣化的經營形式轉變,在眾多木偶藝術家的努力下,尋求更好的發展路徑。與此同時注重個性化的發掘,創新演繹,這樣才是最為長久的藝術發展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