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雄
(甘肅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可以將位于公路上的標志牌與標識符號作為車輛在道路上行駛的“說明書”,不同形狀的交通標志、不同顏色的標識,傳遞給駕駛員的信息是不同的,但其根本目的都是給駕駛人員與行進車輛提供一個安全且暢通的駕駛環境[1]。因此,可以認為優化道路上的交通標志與標識,對于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與規范性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顯著的[2]。但綜合目前道路標志設置現狀可知,部分路段尤其是等級道路是存在標志標識缺失、模糊等問題的,因此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為了解決此種問題,本文將從多個方面,對標志標識的優化設計展開研究。
進行公路交通標志標識的信息設置時,必須保證所設置的標志標識能對駕駛人員產生吸引,并且其內容能夠被駕駛人員清晰地理解。同時,針對不同性質的交通信息,在標志顯示框當中需要單獨設置[3]。圖1為幾種常見的公路交通標識示意圖。

圖1 常見公路交通標識示意圖
圖1中,a表示十字交叉路口;b表示環形交叉路口;c表示注意行人;d表示注意危險;e表示禁止駛入;f表示禁止向左轉往;g表示禁止掉頭;h表示禁止車輛臨時或長時停車;i表示停車讓行。在對上述交通標志及相關信息進行設置時,需要將信息放置在不同的展示框當中[4]。為了進一步實現對交通標志標識信息內容上的優化設置,還需要從信息傳遞的角度出發,結合公路交通系統的自然屬性構成信息源,即信息的起點。圖2為公路交通信息一般觀念模型。

圖2 公路交通信息一般觀念模型
從圖2可以看出,在公路交通系統當中,交通標志標識的信息主要來源于信息源。但在實際應用中,信息能夠通過信息發布員的能動輸出功能,途經一定信道,借助物質或能源擴散到信息接收系統,即駕駛人員[5]。因此,在明確上述信息的傳播實質路徑后,在對公路交通標志信息進行優化設置時,從系統化的層面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以靜態或動態的方式將表達公路交通系統狀態和行為的信息作為主要展示內容,而不向駕駛人員傳遞作為交通信息發布源本身的自然屬性和行為狀態,以此通過對公路交通標志信息的設置,反應公路交通系統行為和狀態,并減少行為主體對公路交通造成的不確定性,從而為駕駛人員的決策和交通行為提供更有利的參考和指導意見。
在完成對公路交通標志中信息內容的優化設置后,為了讓駕駛人員能夠更加快速地適應周圍環境,并對標志當中展示的內容進行快速辨認,還需要從提高辨識度的角度對標識圖案文字與符號進行優化設計[6]。
首先,針對標牌的圖案進行優化設計,在設計時應將實踐作為重要來源,并從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對公路路段所處的區域位置周圍環境特點進行分析,確保駕駛人員在經過這一路段時能夠對這一路段中設置的各個公路交通標志標識及相關內容更加及時地掌握。當標牌中存在兩種文字時,應按照國際通用的規則進行設定。針對漢字對應的英文翻譯,應當采取首字母大寫、其余字母小寫的方式在標識圖案當中展現[7]。同時,針對地名的英文翻譯,不得在其中設置空格。在對公路最高限速進行設置時,應當按照公路在設計階段的車速結合安全性評價速度論證進行設置。針對路線技術指標偏低及橋隧比較高路況復雜的公路路段,應當將警告標志以組合形式排布,同時不宜設置較高的限速數值,并結合多用“減速”代替,以此確保駕駛人員能夠根據駕駛的不同車型,以及不同的路面狀況行駛,從而為駕駛人員提供更大的可操作空間。針對指路標志當中的圖案文字和符號進行設置時,需要增加該道路的相應編號,并規定高速以綠底白字的形式書寫,國道以紅底白字的形式書寫,省道以黃底黑字的形式書寫[8]。除此之外,由于圖案、符號信息相比較文字信息,無論是在駕駛人員辨認速度還是在辨認距離上均更優,并且利用圖案、符號表征的信息內容不會受到語種和文字的限制,因此在對公路交通標志內容進行選擇時,盡可能選擇利用圖案和符號代替文字的設計方案。只要公路交通標志圖案和符號設置得形象且直觀,駕駛人員均能夠很好地理解。
為了實現對道路標志標識的全面優化,可在完成上述研究后,基于色彩搭配理念,進行標識顏色的優化調整,提高標識在道路上的辨識度,以更好地發揮標識圖案在道路上起到的警示與提醒作用。在進行此方面的優化設置時,應明確標識圖案板面的顏色要具有鮮明度較高的特征,通過對顏色的調試讓主體意圖得以更為強烈地表達。尤其是在光線較為昏暗的地段行車時,標識板面應具有顯著地辨識特點。為了滿足此方面的設計需求,采用檢索文獻與整理相關工作經驗的方式,對相同距離條件下不同顏色的辨識度與清晰度進行分析,具體內容見下表1。
表1中,P為辨識度參數,P的取值在[0~1.0]。其中,辨識度極高是指駕駛人員可清晰看見標識圖案文字與符號;辨識度較高是指駕駛人員可以正常認知與識別標識圖案文字;辨識度一般是指駕駛人員可以識別到標識,但卻無法進行板面上文字的識別;辨識度較差是指駕駛人員對標識的識別程度較低;辨識度極差是指路面上的標志與標識無法起到提醒作用。根據表1中內容,可優選熒光黃綠色作為辨識度更高的標識圖案文字與符號的底色,在設置時,注意對板面上色彩與亮暗的搭配。以此種方式,實現在公路交通道路上設置辨識度較高的標識圖案文字與符號,提升標識色彩的鮮明度與對比度。

表1 相同距離條件下不同顏色的辨識度
在完成對上述相關內容的研究后,再從道路標識中的反光膜基本設置入手,通過優選標識反光膜基本材料,提高道路中反光標識的綜合性能。在此過程中應明確,相比道路上其他標志性提醒參照物,反光膜是最為醒目的材料,尤其在夜間行車或駕駛員在道路環境較為昏暗的地段行車時,反光膜可直接起到提醒、警示等方面的作用,合理地選擇道路反光膜材料,可以提高道路中駕駛員行駛的安全性與舒適性。為了滿足此方面的優化設計需求,下面將根據不同路段對反光膜材料的需求,進行反光膜基本材料結構的選擇,見表2。

表2 基于路段需求的反光膜材料選擇
根據表2內容進行反光膜材料與結構的優化選擇,在此過程中,結合不同道路的交通流量特點,可選擇不同等級特點的材料作為道路反光膜的主要構成。在此過程中,應確保道路粘貼反光膜時膜外層平滑、光整,張貼時應注意外層不可出現劃痕、破損、條紋、氣泡或顏色不均以及拼接方式等方面的問題,當外表面由于缺陷或損傷造成的逆反射性能不完全時,應當直接淘汰并更換。
綜合上述分析,應從下述四個方面,進行反光膜材料在使用中的優化。
(1)在道路上張貼反光膜時,應注意其色調性能與逆反射性能,只有此方面性能得到了保障,才能確保材料在道路中使用時可提供給駕駛人員較高的視覺辨識度。
(2)考慮到公路上的反光膜大多為長期暴露在室外環境中,而無論何種材質的反光膜,在經過外界環境的長期腐蝕后均會出現破損,因此在選擇反光膜材料時,應做好對材料自身耐腐蝕性能的測試,確保應用在道路中的反光膜材料具有一定的耐腐蝕、耐鹽霧性能。
(3)道路上的反光膜還會受到外界其他因素的影響,包括沖擊、荷載、溫度與光照變化等,因此選擇材料時應優選具有耐彎曲性能、耐熱性能、耐收縮性能的材料,以降低外界因素對反光膜使用時間的負面影響。
(4)為了確保反光膜在道路上具有較長的使用時間,應當考慮使用過程中反光膜材料的粘貼的牢固性與耐候性,因此可根據張貼面的附著性能進行不同類型材料的選擇使用。
總之,在開展此方面工作時,應從多個方面考慮反光膜材料的綜合性能,并根據道路建設的實際需求,進行材料的比選。比選時,應設定不同性能參數指標的權重,選擇性價比最高、性能最優的材料作為反光膜材料。
在完成上述優化內容后,在具體制作公路交通標志標識時,還需要對其制作工藝和安裝過程進行優化設計。在制作過程中,采用質量達標廠家生產的產品,同時制作出的交通標志標識形狀、圖案和顏色上都需要在符合公路交通標志標準規定的基礎上,按照本文上述優化內容進行設置。在對交通標志標識進行安裝時,其位置、結構、版面等都需要與設計圖紙中的內容一致。圖3為公路交通標志標識安裝流程示意圖。

圖3 公路交通標志標識安裝流程示意圖
按照圖3中流程完成對公路交通標志標識的安裝,同時只有在保證基礎混凝土材料的強度達到設計階段給出的要求標準時,才能夠允許承受全部計算荷載。為了避免安裝的交通標志標識對駕駛人員造成眩光,在安裝交通標志標識的同時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分別以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為軸將其旋轉5°~8°。針對交通標志標識板內緣距離的安裝設置,在懸臂結構或門架結構上設置的交通標志標識,其下緣與路面之間的凈空高度應當不小于4.5 m。在安裝前,交通標志標識板在運輸和吊裝的過程中,應當盡可能避免發生損傷,并確保其平面翹曲的誤差在±1.5 mm/m范圍內。針對立柱安裝形式的交通標志標識,應當保證完成安裝后,其與地面保持垂直,并保證其彎曲度不超過±1.2 mm/m。
本文從五個方面對道路交通標志標識展開優化設計研究。為了證明優化后的道路標識在實際應用中可以達到提升道路安全、優化公路標志結構等目的,將優化后的標志牌設置在試點路段,嘗試對其投入使用,綜合社會反饋結構與優化后的路況可知,在此路段中交通事故的發生概率顯著降低,證明此次設計方案在投入使用后可以達到既定的效果。
但在未來要正式將設置的道路標志標識在市內車流量較大的路段進行推廣使用時,還需要繼續深化設計此方面內容。例如,可設置具有個性化、人性化特點的路面標志,重要信息的標志采用主動發光標志、可變標志等,在易發生事故等特殊路段的大型標志采用易消能解體結構以降低標志被撞擊損毀后對人和車的可能傷害。并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可在限高、限速等標志上設置一個駕駛員行進過程的測量標度,通過此種較為理性的設置方式,實現將道路標志、標識與路面、車輛行駛環境、駕駛人員融為一體,以提高道路中車輛行駛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針對此方面的優化設計研究及應用,截至目前仍處于探索研究階段,在后續的研究中還將深入到此方面的具體實踐中,由技術人員輔助路政工作人員進行此方面工作的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