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喆飛
(中鐵上海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070)
地鐵是現代化城市交通發展的衍生品,也是人們日常生活與出行的主要市內交通工具,優化地鐵建筑外形,不僅可以展現城市文化,同時也可以在側面體現出城市的藝術性與價值性[1]。在深入對地鐵建筑設計的研究中發現,對其設計造成最直接影響的要素為地域文化,無論是地域人文因素,或是地區自然環境,都直接決定著地鐵建筑的設計風格,因此,可以認為地鐵建筑是城市文化統一與人文融合的載體[2]。為了實現對城市文化的弘揚,應將地域文化作為導向,采用將地域文化與地鐵建筑設計融合的方式,進行文化的多渠道輸出。
為了實現對城市發展與建設的推進,提高城市地下交通水平,應在開展地鐵建筑融合設計前,對地鐵建筑設計原則進行闡述,相關內容見表1。

表1 地鐵建筑設計原則
嚴格遵循表格中內容,進行地鐵建筑的設計,確保設計或開發的地鐵建筑可以滿足城市交通運營需求。
地鐵建筑不僅是城市交通發展情況的直接體現,還是城市基本面貌與文化精神的展示方式,在設計地鐵建筑時,將地域文化與其進行融合,不僅可以提供建筑外觀的美觀性,也可以體現此種靜態建筑的動態化特點,下述將從三個方面,對地鐵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之間關系進行描述,具體內容見表2。

表2 地鐵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之間關系
從表2可以看出,地鐵建筑設計中不同元素與地域文化之間是存在直接聯系的,如果將城市作為一個整體,那么地鐵便是遍布在城市中的重要器官,通過對地鐵造型的優化與藝術性設計,并將設計后的成果以一種較為直觀的方式呈現給社會群體,那么人們在乘坐地鐵時,便可以將其自身設身處地地代入某種文化場景中[3]。因此,也可以認為地鐵建筑造型是人類文化與社會文明傳承的紐帶,將城市文化精神的塑造過程與地鐵建筑之間直接地聯系,可以實現對城市文化品位、文化價值、人文素養的提升,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地鐵建筑可以作為城市對外宣傳與對外發展的載體,也可以將其作為城市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從而起到助力城市發展、推動城市交通運輸行業建設等作用。
因此,在進行地鐵建筑設計時,應將凸顯地域文化作為建筑外觀美化的依據[4]。目前,已有較多的城市與國家認識到此項工作的重要作用與現實意義,他們除了考慮了地鐵建筑在投入使用后的功能,還在美化設計后將地鐵作為城市的一處景觀。例如,莫斯科的地鐵建筑,被國內人美譽為“地下城堡”;以浪漫聞名的巴黎地鐵建筑充滿了貴族氣息等。除此之外,國內北京地區的地鐵建筑在設計時,進行了對文化與地鐵建筑設計的全面融合,以此種方式實現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展示[5]。現如今,將地域文化滲透并融入地鐵建筑設計過程中,已經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國內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鐵建筑已成了當地著名的旅游景點,因此,有關此方面工作內容的設計與實施,應當引起有關人員的重點關注,并加大對地域文化中原創設計的體現,將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貫通在一起,推動我國地鐵建筑行業的創新性發展[6]。
將城市的地域文化作為出發點,針對其與地鐵建筑之間的造型結構進行融合,并將地域文化轉譯到地鐵建筑的結構和外觀當中,如圖1所示。

圖1 地域文化與地鐵建筑的造型融合
根據本文上述論述,在明確地鐵建筑與地域文化之間的關聯性基礎上,實現地域文化與地鐵建筑的造型的轉換與體現。當建筑設計者對某一城市的地域文化存在片面解讀或選取了不具備代表性的文化元素進行對地鐵建筑造型的轉譯,則建筑整體所呈現的文化意境將無法得到大部分群眾的認可,并且在解讀上也容易出現偏差。因此,為了實現二者更加合理地融合,在設計時需要通過更加廣泛了解地域文化的方式獲取到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元素,并將其運用到地鐵建筑的造型設計當中。同時,在進行造型設計時,還需要結合地鐵建筑本身具備的造型語言,確保其能夠得到更加合理和巧妙的表達。
完成對地鐵建筑造型的設計,具體而言,在實現二者融合前,首先需要對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發展情況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結合未來城市發展的實際需要,對地鐵建筑整體造型進行規劃;其次,采用廣泛調研的方式選擇出受到市民認可的,具有典型特點的地域文化元素,通過對元素的拆分,選擇出能夠代表城市地域特色的線條結構,并將其融入地鐵建筑造型當中;最后,通過提取、抽象、轉化和融合的方式將各類造型元素融入地鐵建筑造型當中。
相比建筑市場中的其他類型建筑,地鐵建筑與其的差異性較為顯著,無論是基于建筑整體風格層面分析,還是基于建筑功能性分析,地鐵建筑都呈現出了典型的系統性、同質性特點。因此,在進行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融合時,需要著重對文化的展示,在此過程中,色彩屬于文化的一種特殊表現方式,通過色彩的展示能夠更進一步實現對地域文化的直觀體現,如圖2所示。

圖2 地域文化與地鐵建筑的色彩融合
基于此,下述將從色彩融合角度,對地鐵建筑的文化融合設計展開研究。通常情況下,在對地鐵建筑進行設計時,為了提高建筑色彩的辨識度,使乘客以一種客觀與直接的方式感受到色彩對其視覺的沖擊,可采用設置多色彩地鐵建筑指示標識的方式,實現對乘客快速乘車的正確引導,進一步增強地鐵建筑的特色。除此之外,應當充分了解地鐵建筑所在城市當地的文化和歷史[8]。不同民族和地區對于色彩的搭配和使用習慣均不相同,這主要是由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因素所決定的。因此,為了從色彩上體現城市地域文化的特色,應當將風俗習慣與風格特點進行結合,并通過利用建筑設計中的色彩理論,實現對地鐵建筑色彩上的選擇與搭配。通過這樣的設計方式設計出的地鐵建筑不僅能夠滿足乘客的審美需要,同時還能夠體現更強的識別能力,將地鐵建筑的標注性發揮到最大。對于地鐵建筑的內部空間設計而言,由于其包含了眾多具有導向性和公共藝術的配套設施,因此在對其建筑色彩進行設計時,還應當充分考慮到這一部分設施的色彩,確保其色彩能夠形成相互協調統一,為乘客提供更好的視覺感受和方向感。
在完成對地鐵建筑造型和色彩上的設計后,針對其結構內部和外部的裝飾細節進行設計,為實現對地域文化的融合,可通過增加帶有城市地域文化的符號體現。針對裝飾部分的細節,例如針對地鐵建筑當中的文化背景墻設置引入帶有地域文化的特征符號;利用綠植作為建筑內部裝飾物等,如圖3所示。

圖3 地域文化與地鐵建筑的文化符號融合
通過上述細節部分的裝飾,不僅能夠增強地鐵內部活力,同時還能夠發揮出綠色植物的凈化優勢,保持地鐵建筑具有良好的室內環境,且遵循了地鐵建筑設計的持續性原則。例如,在奧運專線地鐵建筑當中,增加了獨具中國地域文化特色的青花瓷元素、風箏元素等,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的歷史文化韻味,同時也進一步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因此,在設計時,應當結合城市本身具備的形象加以更加深層次化的考量。
通過對不同文化符號的運用,能夠充分體現不同城市所具備的不同地域文化。除此之外,城市的環境對于人類的生理和心理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基于這一特點,在對地鐵建筑進行設計時,應當將城市的特色進行更加充分地展現。同時,在對地鐵建筑與地域文化的符號進行融合時,應當做到對城市文脈的延續。地鐵建筑作為城市建筑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時應當與所建設區域內的肌理環境更好地融合。除此之外,通過文化符號的設計,能夠實現對地鐵建筑所在區域范圍內文化環境的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能夠實現對人才的培養,進而造就人才。文化環境在地鐵建筑設計當中,所需設計的內容包括文化建設、文化設施等,通過增加具有地域文化的符號能夠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精神文明。
地鐵建筑是城市中的標志性建筑物之一,為了發揮代表地鐵建筑地域文化的代表性優勢,本文從地鐵建筑造型、地鐵建筑色彩、地鐵建筑文化符號三個方面,進行了地鐵建筑設計與地域文化融合的研究。完成本次課題的研究后發現,現代化地鐵建筑工程的優化,不僅實現了對城市現有人文景觀的優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下交通建設綜合水平。因此,可以認為開展此次課題的研究,對于推動城市發展、提高城市現代化建設水平而言,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在后續對地鐵建筑深化設計時應明確,融合地域文化的建筑設計是一個長期性工作,需要多方積極主動參與、市民的支持與政府的支撐。除此之外,還應當在建設地鐵建筑時,全面考慮人性化理念在其中的融合,通過多元化設計理念的引導,實現對城市中地標性建筑物的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