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峰
(江蘇新景源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蘇 鹽城 224005)
以瀝青材料為支撐的市政道路具有后續養護便利、施工技術成熟、行車舒適等顯著優勢,因此,我國市政道路中的大部分道路均為瀝青路面,使用瀝青材料作為路面鋪設施工的主要材料。在路面混凝土制作過程中,在常規的混凝土材料中摻入一定量的礦物質,以優化混凝土材料的性能,提高路面的穩定性。但相比常規的混凝土工程而言,瀝青路面工程的竣工驗收標準較高,而一旦在施工中出現某一環節的失誤或操作違規,便極有可能造成路面整體質量不達標,也會影響路面表面的平整度,從而影響駕駛員的駕駛體驗感[1]。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對此類工程在施工中進行質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相比常規的市政道路工程,瀝青施工的過程較為煩瑣,需要施工方與現場技術指導人員在施工時做好技術交接工作,保障施工現場所有施工工序與施工行為緊密有序地實施,一旦在施工中其中一個環節出現質量方面問題,便會對鋪設路面造成質量干預。而要滿足或提高市政道路工程中瀝青路面的質量,應在開展相關設計研究前,做好對路面常見問題的描述[2]。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市政道路中瀝青路面常見問題的描述
綜上所述,市政道路工程在實施中,會受到外界多種因素的干預與影響,而對應的干預因素也是造成瀝青路面不規則沉降、地質裂紋的主要原因,要實現對此種問題的有效解決與處理,應當做好對常見問題的有效規避,并采取對應的措施進行施工規范化處理。
針對瀝青路面工程,本文將從6個方面提出工程的質量控制要點,具體內容如圖1所示。

圖1 施工質量控制要點
其一,提高路面工程施工材料質量。本文研究的市政工程在實施中的主要施工材料為瀝青,因此,瀝青材料的質量可以直接決定竣工后路面的質量。在施工前,應先由技術人員在市場內進行原材料的選購,選購時需要根據路面施工標準與工程基本要求,選擇性價比較高的材料作為主要材料。例如,在進行次干道類道路工程施工時,可優選B等級的瀝青材料,在進行主干道類道路工程施工時,可優選A等級瀝青材料[3]。根據周邊車輛與道路的具體情況,計算施工道路需求承載力,在確保選擇材料滿足標準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降低購買材料的支出。
其二,優化瀝青路面攪拌控制流程。通常情況下,拌制可以被分為熱拌制與冷拌制兩種情況,基于施工工序層面分析,使用熱拌制方法需要在施工中輔助檢測實驗室的參與,并需要在拌制中,做好對溫度的控制(一般條件下,控制溫度為70.0 ℃)。完成對材料的拌制后,需要借助馬歇爾試驗確定瀝青的添加量是否標準。此外,可以在完成制作后,對材料進行試使用,先使用此材料鋪設一小段道路,確保材料在使用后符合標準,再對其進行大量制備與生產。
其三,完善材料運輸控制過程。在進行瀝青材料在汽車內裝載運輸時,可先用植物油在車廂內部進行覆蓋,確保裝載空間內無雜質后,再進行瀝青材料的灌裝,以此種方式,降低材料與車廂內部的粘連,避免出現材料在使用中的浪費。
其四,做好瀝青材料在路面上的攤鋪處理。當瀝青材料被送達到施工現場后,現場工作人員需要做好對現場的清理,并在待施工路面上噴灑適量的透層油,確保在攤鋪材料時,瀝青與路面具有較高的黏結性[4]。根據現場攤鋪的進度,選擇不同類型的機械設備輔助此步驟的施工。
其五,保證瀝青路面碾壓過程的規范性。碾壓施工需要輔助大型壓力機設備,在完成對路面溫度的測試后,控制壓路機前進速度具有均勻性,并保持碾壓行為的連續性。
其六,控制瀝青路面裂縫損傷問題。在對瀝青路面進行改造施工時,輔助使用機械設備會在路面上留下車轍,為了避免路面在完成施工后由于施工行為不規范導致的細微裂縫,需要在完成上述工程施工后,再次使用壓路機進行裂縫的碾壓,在此過程中應控制路面的壓實寬度<20.0 cm。
在明確市政道路改造工程瀝青路面施工過程中的控制要點后,在此基礎上對路面厚度的質量進行控制。根據瀝青道路路面的彎沉設計標準,只需要確保半剛性基層的厚度符合施工標準即可[5]。因此,瀝青面的厚度較薄,在受到壓力的情況下,層底的拉應力驗收結果才能夠滿足施工質量要求。因此,根據上述論述,在對其厚度進行控制時,按照表2中的標準執行,檢測時以雙向車道每150 m為一個檢測單位。
在進行瀝青路面施工的過程中,路面厚度的變化十分常見,同時這一問題存在也是影響施工整體質量的關鍵因素,市政道路的等級越低,則瀝青路面的厚度變異水平越高[6]。為了進一步提高路面厚度質量,針對市政道路的上面層采用改性瀝青混合材料鋪設,并確保鋪設的整體厚度符合表2中相關要求,在鋪設過程中也需要對其厚度進行實時測量。在對其厚度進行控制時,也可利用平衡梁法對厚度進行控制。若在鋪設的過程中出現設備停止運行或停止加料的問題產生,則材料阻力會快速增加,并且逐步超出正常范圍[7]。針對這一問題,需要對平板的高度進行調整,提高平板高度,直到受力達到平衡時為止。由于本文工程項目為市政道路的改造項目,因此針對道路下層厚度是否分布均勻無法進行判斷,同時也無法得出具體數值,因此需要根據上面層厚度的分布特點,對下面層厚度進行預測分析。圖2為某市政道路改造工程當中,上面層厚度測點分布示意圖。

表2 市政道路瀝青路面厚度標準要求

圖2 上面層厚度測點分布示意圖
根據圖2中所示的分布情況,對下面層進行預測。通過圖2中的相關信息可知,該道路上面層最大厚度為50 mm,最小厚度為35 mm,進一步推算得出其厚度的變異系數為0.086。根據上述分析數據得出,上面層厚度的變異系數較小,屬于低范疇。參考圖2中的厚度分布情況,在對下面層進行攤鋪時,可預測得出其分布較為均勻,并且厚度基本控制在40 mm上下。由此為下面層厚度的控制提供數據參考,實現對下面層厚度的進一步控制,從而確保整個市政道路瀝青路面的厚度具備更高均勻性。
為了實現對市政道路工程瀝青路面施工過程中溫度的控制,需要在施工過程中對其溫度進行實時測量。在測量前,首先需要明確所選擇的瀝青材料應該達到的溫度標準。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比分析不同擊實溫度條件下瀝青路面施工材料各項性能的差異,實現對擊實溫度對路面質量影響的探究[8]。以SBS改性瀝青SUP-12混合料為例,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材料的擊實溫度與壓實度之間存在如圖3所示的關系。

圖3 施工材料擊實溫度與路面壓實度關系圖
從圖3得到的施工材料擊實溫度與路面壓實度關系可以看出,隨著擊實溫度的不斷增加,路面壓實度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變化趨勢。瀝青路面施工材料的壓實度要求使其作為路面材料承受市政道路交通荷載需要滿足的首要條件,因此通過馬歇爾穩定度評價可以實現對施工材料壓實度的精準描述,從而根據該指標實現對瀝青路面溫度的檢測。在具體施工過程中,若溫度不符合規定標準,則可通過以下幾種方法對溫度進行控制。首先,在對施工材料進行運輸時,盡可能選用噸位更大的運料車,并且對運輸的距離和運輸時間進行合理控制,在運輸時還需要結合適當的覆蓋保溫措施。其次,在對施工材料進行配合比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到瀝青混合后期溫度的離析狀況,確定骨料的級別以及最佳的瀝青材料使用量。通過相關公路路面施工的經驗可知,施工材料的溫度離析與材料的含水量以及骨料的顆粒組成成分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骨料的粒徑越大,越容易出現離析現象,溫度越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在對施工材料進行配比時,應當選擇骨料粒徑盡可能小的材料完成配比。綜合上述論述,實現對路面施工中溫度的控制,從而確保其整體施工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從化學角度分析,市政道路改造工程瀝青路面施工過程中使用的材料為復合型材料,在沒有經過壓實處理前,其質地相對松散,但經過壓實處理后,其強度能夠得到極大提升,并且成為抗拉性能更好的黏聚物。在壓實處理的過程中,顆粒在瀝青結合料當中會完成重新排序,顆粒之間的距離被縮短,而摩擦力會進一步增加。在這種相互作用下,施工材料當中的骨料顆粒能夠均勻分布在瀝青材料當中,并且逐步達到最佳的密實程度,確保每一個顆粒各個接觸點上的內外應力達到平衡。同時,在實際施工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提升施工的整體質量,還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實現對路面壓實度的控制:
(1)在確定施工材料前,應當充分了解材料加工廠的環境背景,并判斷其是否符合加工條件。針對施工材料的拌和樓和堆料場都需要進行防污染和防雨保護措施。
(2)在裝料的過程中,需要配合裝載設備,實現對施工材料的分層推平,確保各層厚度均勻。
(3)在碾壓過程中,碾壓步驟必須按照試鋪階段執行,不得出現漏壓或少壓的問題,并且確保碾壓的重疊度能夠始終滿足規定要求。通過上述控制措施,實現對路面壓實度的控制,提高路面施工質量。
為了提高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質量,本文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質量控制措施。總之,要想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對此方面問題的解決或對瀝青施工過程的優化,應當確保施工中每個步驟、每個環節、每個行為都具有連續性。此外,在本文中尚未提及,應當重視起瀝青路面施工中的竣工驗收環節,及時發現可能對工程質量造成負面影響的原因,并盡快采取措施進行問題的處理與補救,通過此種方式,保證竣工投入使用后的路面具有可靠性、安全性與耐用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