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剛 王云華 吳志雄

【摘要】目的 對比內固定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 按手術方式不同將2020年1月-2021年6月就診于我院骨科的86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分為兩組,各43例。A組行內固定術治療,B組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比較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及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結果 術后7d時,B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和內固定術相比,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可更有效地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促進其髖關節功能恢復。
【關鍵詞】老年髖部骨折;內固定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髖部骨折屬于骨科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在老年人群中發病率較高,近年來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的趨勢下,髖部骨折發生率不斷升高,大大降低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現階段,臨床治療髖部骨折的方法有手術與非手術兩類,其中非手術方式雖可避免對患者機體造成的二次創傷,但要長期臥床休養,不僅可能造成骨折愈合效果不佳,且還會增加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而手術方法包括內固定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等,對髖部骨折患者均有顯著療效。為了對比上述術式治療髖部骨折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本研究選取了86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展開對照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抽簽法將2020年1月-2021年6月就診于我院骨科的86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隨機分兩組,各43例。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且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前提下自愿參與本研究。A組中男27例,女16例;年齡63-80歲,平均年齡(68.94±4.55)歲;骨折類型:股骨頸骨折23例,股骨粗隆間骨折20例。B組中男28例,女15例;年齡61-81歲,平均年齡(68.83±4.79)歲;骨折類型:股骨頸骨折22例,股骨粗隆間骨折21例。兩組性別、年齡及骨折類型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經CT、X線等檢查確診為髖部骨折;②年齡≥60歲;③有相關手術適應證。(2)排除標準:①有精神或意識障礙者;②有凝血功能障礙者;③有語言溝通障礙者。
1.3 方法
A組行內固定術治療:首先幫助患者保持仰臥位,全身麻醉后,將髖關節外展牽引并內收內旋10°-15°進行閉合復位處理,在C臂機透視下檢查復位效果,確保復位滿意后保持牽引復位狀態,在大轉子上方進行縱行切口(長度保持在5cm左右),再于大轉子正中開口部位置入導絲到達髓腔內,然后把主釘置入其中直至股骨頸中下方大約1/3位置,接著在導向器的引導下把螺旋刀片置入股骨頭內,并于C臂機透視下確認置入位置滿意后再給予鎖定處理,用瞄準器將遠端導針打入,確認未出現活動性出血后對切口進行反復沖洗,最后進行常規引流,并對切口進行逐層縫合處理。B組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首先幫助患者保持健側臥位,并在其髖部下方鋪一個軟墊,全身麻醉后,在髖關節后外側進行縱行切口(長度保持在15cm),對肌群進行分離并將髖關節囊切開,盡可能將連接骨折塊的筋膜保留下來,對大小轉子進行復位后使用鋼絲進行固定處理,然后在小轉子上方1cm左右位置截骨獲取股骨頭,并對髖臼做好處理,放置好臼杯后做好擴髓工作,接著放入股骨柄和股骨頭假體,安裝結束后復位好髖關節并測試髖關節松緊度、檢查活動性出血情況,在確保滿意后對切口進行反復沖洗,最后進行常規引流,并對切口進行逐層縫合處理。
1.4觀察指標
(1)術后疼痛程度:術后1d、7d時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評分范圍0-10分,評分高代表疼痛嚴重。(2)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術后6個月時視兩組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進行評估,評分不低于90分評優,評分80-89分評良,評分70-79分評中,70分以下評差,對比兩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
1.5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VAS評分以 ±s表示,采用t檢驗;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后疼痛程度 術后1d時,兩組VA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d時,B組VAS評分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 B組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由于老年人身體機能有所衰退,同時多伴骨質疏松、髖關節周邊肌群退行性改變等癥狀,發生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等骨折的風險較高。而股骨頸骨折會致使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造成患者發生血運障礙,如果不及時給予有效治療,將會增加骨折愈合難度,誘發股骨頭壞死等諸多嚴重并發癥。
目前,保守治療是臨床治療髖部骨折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患者臥床時間較長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盡早行手術治療,從而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內固定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臨床治療髖部骨折的常用術式,均有著一定療效。內固定術有微創、操作便捷等特點,主要采用股骨近端髓內釘進行治療,治療過程中通過旋轉法置入螺釘,從而有助于提升螺釘與股骨頭的契合度,增強其抗旋轉作用。另外,內固定術可讓患者的股骨頭于垂直剪力及軸向壓力的作用下進行良好的固定,對患者骨折愈合有積極作用。但其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老年患者的股骨頸血管解剖結構相對特殊,通過內固定術治療可能會出現內固定松動、斷端不穩等情況,導致患者術后可能會出現骨折延遲愈合、愈合畸形等不良現象。而采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更為合適,主要是由于其術中無需切斷髓關節肌肉,可盡可能地避免對骨骼肌、韌帶等造成損傷,不但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還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骨折延遲愈合、愈合畸形等,有助于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7d時,B組VAS評分低于A組;B組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A組,提示和內固定術相比,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可更有效地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促進其髖關節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王長青.內固定術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J].醫療裝備,2018,31(14):87-88.
[2]鄭佐慧,譚志偉,馮經旺,等.內固定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的療效及經濟性比較[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15):1841-1843.
[3]李向春,周宜文.內固定手術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的臨床對比[J].飲食保健,2018,5(39):43-44.
[4]孫玉波,楊津先.內固定手術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的療效對比[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2):99-100.
作者簡介:王云華,男,出生于1969年2月,漢族,大學本科,籍貫:云南 昆明,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臨床骨科工作25多年,擅長骨關節疾病,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外科治療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