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茹 陳仿珍 劉貴清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補給關系;課堂教學設計;“雙減”
一、引言
“雙減”是在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過重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減負”政策,其目的是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的精力負擔。“雙減”的目的是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真正實現“減負增效”。從某種層面上講,就是減少甚至杜絕學生在校外培訓機構花費過多時間和金錢,這對學校的教學質量、教學效率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中學一線教師如何在“雙減”背景下做到“減負增效”,筆者認為應務必抓住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課堂。四十分鐘的課堂上,教師以何種方式、方法、手段、策略開展教學活動,決定了教學目標能否高效實現、教學質量能否顯著提高、學科核心素養能否真實落地。高效課堂的實現要建立在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基礎上,因此,在“雙減”和“雙新”(新課程、新教材)背景下,采用怎樣的教學方式,設計怎樣的教學方案,實現學習效率的提升,促進學生終身發展,成為一線教師必須重新審視的問題。
“問題式教學”是在符合一般問題式教學的基本程序基礎上強調地理學思維,以“問題”整合相關學習內容的教學。它將教學方法和課程內容相結合,既是教學手段,也是課程本身。[1]問題式教學實施的前提是教師要根據所需的真實、復雜情境,設計出具有思考價值以及與實現教學目標匹配的問題或問題鏈。問題鏈的設計要具有梯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課堂中學生圍繞預設的問題(鏈)或針對學生在課堂中生成的問題展開思考、討論、探究,通過生生合作、師生互動、交流表達等方式,最終實現問題的解決和素養的提升。[2]基于“問題式教學”的課堂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積極思考,在交流與探討中不斷促進思維的綜合發展,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與教學任務中,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核心素養最大限度地在課堂中落地。本文選取湘教版選擇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一節“陸地水體間的相互關系”為教學內容,以“探尋長江的補給水源”為教學情境進行教學設計,探討“雙減”背景下,問題式教學對核心素養落實與“減負增效”的意義。
二、教學設計與實施
1.課標解讀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對本節的要求是:“繪制示意圖,解釋陸地各類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課標中“陸地各類水體”,主要指有明顯補給關系的河流水、湖泊水、冰川融水、季節性積雪融水、地下水等陸地水體類型;“相互關系”主要是指各類陸地水體之間的相互補給關系,而河流的補給充分體現了陸地水體間的相互關系;“繪制示意圖”意在讓學生通過文—圖、圖—文轉化以及借圖說理的學習方式,明晰各類陸地水體間存在的相互補給與轉化的關系。
2.教材分析
“陸地水體間的相互關系”一課是“雙新”(新課程、新教材)背景下的教學內容之一,本節為湘教版(2019年版)地理選擇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礎》第四章“陸地水與洋流”第一節的內容,該內容既是對必修一第四章“地球上的水”內容的銜接,也是學生今后學習河流水文特征等自然地理知識的基礎。更重要的是,“陸地水”是孕育生命的重要物質之一,同時也是人類開發利用水體的重要載體,只有正確認識各類陸地水體間的相互關系,才能在開發利用水體時做出正確的決策,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生命之源”,才能正確理解人類活動與自然的關系。因此,本節內容的學習具有現實意義。
3.學情分析
學生在必修一第四章中已經對地球水體的概念、分類有所了解,這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對陸地水體間的相互關系,尤其是從“河流補給”的視角去思考,學生仍處于初學狀態。因此,需要教師通過真實情境問題的創設實現學生高效且深度的學習。
4.設計思路
本節課根據課標要求,選取我國第一大河——長江為探究主體,以“探尋長江的補給水源”為探究主題,并以空間為維度,從長江上游到下游,選取四個地區即“長江之源”→“山水之都”→“荊江之上”→“鄱陽之畔”,根據不同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特征,探究各類陸地水體與長江河水的補給關系。每個地區設計兩個探究性問題(共8個問題),并針對探究性問題的難易程度,再設計不同的“思考類”問題及問題鏈,為學生進行探究搭建“腳手架”,以實現學生對探尋項目的深度學習。
5.教學目標
①以長江流域為例,探尋不同地區典型補給方式的特點、影響因素(教學難點)及其不同水體間的相互關系(教學重點)。在探尋過程中,既能實現學生對該河流流域某些要素的區域認知,也可以在情境教學中間接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各類陸地水體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不斷運動、轉化與補給的,希望學生能以綜合的、整體的思維去開發、利用水資源,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樹立人地協調觀。
6.教學方法
教法:問題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學案導學。
學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分析歸納、相互評價。
7.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如表1 所示。
三、結語
地理學科的“減負”要從向課堂要效率開始。抓住地理課堂教學的主陣地,才能讓學生學得輕松、考得優異。對于一線地理教師來說,必須要運用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與手段,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高效學習方案,使學生在解決真實情境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在課堂中使學生的學科能力得到發展,學生才能輕松應對作業與考試,真正實現“減負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