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婷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古琴和漆藝這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論述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行創新性繼承與發展的重要意義,進而論述筆者工作單位廣東文藝職業學院近幾年在嶺南古琴演藝傳習創新與漆藝古琴制作人才培養方面取得的顯著進展和優異成果。通過闡述重要舉措和特色做法,分析效果,闡明本校與古琴大師工作室、漆藝大師工作室開展深度合作,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充分發揮了校行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育人、合作發展的優勢。
關鍵詞:嶺南古琴文化? 漆藝古琴? 漆藝古琴制作人才? 古琴演奏人才? 技能大師工作室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5-0020-04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O——2020)》,將高技能人才列為國家六大人才隊伍、十二大人才工程之一,明確提出到2020年底國家重點支持1000個左右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基本形成覆蓋重點行業、特色行業的技能傳承與推廣網絡。201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聯合下發《國家高技能人培養計劃》,鼓勵各級政府、行業、企業,選拔生產、服務一線的優秀高技能人才,依托其所在單位建設一批技能大師工作室。按照《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的要求,到“十三五”末期,基本形成辦學規模適合市場需求,專業結構適應產業發展,校企融合貫穿辦學過程,教學改革實現工學結合,實習實訓與工作崗位緊密銜接,技能人才培養層次規模與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匹配,社會服務功能更加健全的現代技工教育體系;提出把培育工匠精神作為高職院校重點教育教學方向,貫穿技工教育全過程。依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印發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國將重點實施技師培訓、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鼓勵和扶持高技能人才發展。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是落實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的重要舉措,是國家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也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等文件明確要求落實的重要事項。
古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位居“琴棋書畫”四大藝術之首;漆藝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古琴和漆藝這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將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行創新性繼承與發展,既可以賦予它們新的活力,又可以增強文化自信,進一步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要保護,是因為其中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蘊藏著傳統文化最深的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本文依托的研究項目立足于嶺南古琴音樂文化和傳統漆藝技術的傳承與發展,以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古琴大師技能工作室、漆藝大師工作室為依托,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嶺南派)廣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及國家級漆藝工藝美術大師為帶頭人,從文化推廣、技藝傳承、教材建設、演奏展演、古琴制作、校行企合作、師資建設、講座交流、完善教學環境設備等各個方面推動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落到實處,逐步實現建成“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總體目標,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的嶺南古琴演奏傳承人和漆藝古琴制作傳承人。
本項目將這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地整合起來,借助廣東省文聯、藝術類高職院校、廣東古琴研究會以及廣東省嶺南民間工藝研究院平臺,借助大師級的工匠專家和省級非遺傳承人的力量,運用現代學徒制下“師傅帶徒弟”的工作室制聯合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創新設計制作,扎實培養傳習,達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嶺南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校與古琴大師、漆藝大師開展深度合作,搭建資源共享平臺,提高行業教育參與度,發揮好校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育人、合作發展的優勢,促進了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
2016年起,經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多方調研考察,對行業企業的訪問發現,古琴作為獨具一格的高雅藝術,正進入社會各個階層的文化生活當中。社會藝術培訓中心不乏開設古琴課程的,亦有不少專門授課、研習的古琴社,更有多種高端的藝術場合需要典雅的古琴表演。古琴演奏與教學以及衍生的文化產品正在滲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但具有一定的市場和受眾面,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更有走高端消費的趨勢。而對于嶺南漆藝的發展,政府保護漆藝文化資源的意識逐步增加,投入也逐漸增大,專業教育發展的速度加快,漆藝創作的隊伍在擴大,漆藝需求市場日漸繁榮,從未來的發展來看,嶺南漆藝文化必將走出輝煌的道路,嶺南漆藝文化發展的前景值得期待。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的二級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以原有校內工作室為基礎,提出與行業古琴大師、本校設計與美術學院的漆藝大師進行育人及工藝制作合作構想,由音舞學院、設美學院聯合技能大師共同設計出品漆藝工藝裝飾古琴,培養漆藝古琴制作人才、古琴演奏人才,弘揚嶺南古琴和傳統漆藝文化,拓展廣闊的藝術市場。同時推動校企合作,進一步滿足教學科研成果轉化及推廣的需要,校企合作使高職院校和企業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礎上得到共同發展。廣東文藝職業學院是一所藝術類高職院校,將學校所具有的專業優勢和企業所具有的生產優勢結合起來,把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直接獲取實踐經驗為主的生產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可以為行業和企業培養具有競爭能力、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此外,將漆藝古琴展覽、漆藝古琴演奏等活動與社會服務結合在一起,有利于推進和諧社區的建設,擴大了人才培養基地的影響,對漆藝和古琴這兩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項目研究過程和方法方式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選拔學員、考察學習
1.從全院學生中選拔人材,分為漆藝古琴制作與漆藝古琴演藝兩個選修課,培養學生對古琴演奏和漆藝古琴制作的濃厚興趣;進行理論學習和技能傳授。2.課題組2018年赴被國家文化部列入中國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的福建龍人古琴文化村進行考察學習,學習了古琴文化課程,觀摩了古琴斫琴過程。
第二階段中期培訓:技能學習和提升
1.古琴演藝方面:通過豐富而精細的傳習課程,拓展學員的古琴文化視野;能夠較好地演繹一定數量的初級琴曲,如《仙翁操》《秋風詞》《雙鶴聽泉》《良宵引》《酒狂》等,古琴弦歌如《南風歌》《桃夭》《游子吟》《春曉》等。
2.漆藝古琴制作方面:能熟練掌握合琴、修面板弧度、裱布、粗灰、中灰、刮面板漆、刮底板漆、打磨、細灰 、補平、上配件、上岳山、上冠角、刷面漆、推光、上雁足、上弦等工序,生產出一定的成品。
第三階段成果展示:古琴演奏展示音樂會、漆藝古琴成品展示。
幾年來,項目培養了30多名古琴學員、12名漆藝古琴制作人才,開設了主修課(核心課程)《古琴》及全校公選課《古琴藝術鑒賞》,將古琴文化推廣到學生群體及周邊社區,為行業培養了優秀的文化傳承人才。
二、建設專兼職古琴教學創新師資團隊
嶺南古琴的傳承和發展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而嶺南古琴的專業教育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高技能人才缺少,人才培養滯后,師資隊伍不足,因此,建設一支優質教師隊伍迫在眉睫。本項目合作的技能大師與企業有多種合作,在推廣嶺南古琴方面有卓著的成績;在教學和培育人才方面,亦深受人們的歡迎和肯定,培養眾多優秀的古琴演奏人才,研究碩果累累,為學校技能大師工作室師資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技術保證和行業企業信息。建設過程中,依托古琴大師技能工作室,加強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專兼職古琴師資隊伍的建設,制定了本校古琴教師和校外行業導師培養計劃,采用“傳、幫、帶”模式開展師資培訓。通過開展古琴演奏與教學技術培訓,提高專兼職教師自身的理論知識水平;通過參加省內外古琴學術研討會、技術研究會,全面提升團隊的綜合教學水平;通過“修竹琴社”頂崗,讓教師在企業鍛煉中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打造了一支具備較強專業能力、實踐教學能力的專兼職古琴教學創新師資團隊。
三、聯合行業企業開展古琴和漆藝課程體系教學建設
廣州嶺南古琴的傳承和發展,除了上述所說的師資力量不足之外,還面臨課程體系建設的問題。由于嶺南古琴屬于新專業,少資源、缺素材,因此項目聯合行業企業共同開展課程建設。同時本校亦聯合行業共同開展漆藝制作人才課程體系建設,完成了古琴和漆藝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如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建設和完善了古琴課程體系,制定了《古琴藝術鑒賞》《古琴》課程標準及評價體系。將教學內容分為四大板塊:漆藝板塊、漆藝古琴制作板塊、古琴演奏板塊、公共課程板塊。為體現“高素質”人才,公共課程是不可或缺的,以《中國古代經典作品賞析》為核心,開設包括思政、心理、體育、英語、計算機在內的公共課程。在漆藝、漆藝古琴制作、古琴演奏等各個板塊安排實踐項目,以期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鑒于拓展學生視野、強化專業知識與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的需要,邀請國內著名的專家定期來校講座,充分利用省文聯的平臺優勢,聯系全國各地的古琴演奏大師、漆藝專家、漆藝古琴制作專家以及其他門類的國樂大師來校,從不同層面開展豐富多彩的講座,以達到觸類旁通、深化升華的作用。通過企業走訪,掌握行業最新信息,了解企業需求,收集第一手資料,并將收集到的行業信息、企業需求等進行整合,融入到實際課程中,研發的系列課程可以使學校的人才培養體系與行業、企業無縫對接。
四、校行企聯合共同開發教材
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是實現知識和技能傳遞、實施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研究組融入漆藝制作和嶺南古琴的演奏技術技能知識點,運用行業知識和行業觀點,撰寫并出版了著作《廣東髹漆簡史》、撰寫了古琴入門教材講義《嶺南古琴入門教程》,供廣大學習漆藝、古琴演奏的社會人士、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的老師和學生使用。
五、向國內、國際舞臺展示和推廣嶺南傳統民族音樂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的“課內、課外、社會”——三舞臺課程體系,以“校政”“校行”“校企”“校校”合作演出項目、職業技能大賽為引領,大量參加校外比賽、校外演出、錄制演奏視頻,深化嶺南古琴課程教學,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高,推動以國內外音樂交流為基礎的應用型古琴演奏人才培養再上一個新臺階。
六、教學環境建設
近年學校為古琴大師工作室、漆藝大師工作室投入了大量環境建設、教學設備建設資金,建成一個中國風濃郁、擁有小型舞臺,面積為60平方以上的古琴演奏室以及一間古琴展覽室,提供了訂制古琴、古琴專用琴桌椅、相關教材、音響資料等教學設備。漆藝工作室也建成了兩間擁有成熟技術設備的工作室供大師及學生教學使用,逐步提升和改善實訓實習的條件。同時形成了一系列實訓實習設備、器材及耗材管理制度和保養設施,為建成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提供物質和制度保障,也為老師學生提供質量優越的實訓實習場所,使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
七、精準對接進行行業企業考察學習
近年項目組成員先后赴福建省龍人書院考察學習,龍人古琴文化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馬洋溪國家級森林公園。內設學堂、講堂、樂堂、藏書閣、百琴堂、多功能教室,開展以古琴文化為核心的人才培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播與研究活動,是國家級古琴專業研究機構,匯集了當代優秀的琴家、學者,集眾家之所長,開展打譜創作、古琴制作、琴弦研制、琴學琴史研究、課程開發、古籍整理、編撰出版等工作。龍人古琴研究院編撰出版有《鷺門古琴》《中學生古琴文化教程》,建設有福建龍人古樂團。通過考察,項目組了解到近年來許多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紛紛組團來到文化村,開展黨建、團建和文化之旅等以傳統文化教育傳播為主題的各項活動,除自備課程外,還融入古琴文化體驗課,通過了解古琴,從而喜歡古琴,堅定文化自信。而龍人古琴文化村的龍琴坊設有古琴材料研究室、冰弦實驗室、木工坊、漆藝坊、名家工作室等,是國內最專業的古琴制作工坊。每床龍琴均歷時七年,手工斫制完成。項目組成員亦參加了古琴課程學習,以古琴音樂欣賞、琴與詩歌、琴與書畫等多種主題形式,讓廣大群眾認識古琴、喜歡傳統藝術,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八、突出特色做法
第一,研發特色課程“嶺南古琴研習課”,系統地傳承嶺南古琴藝術;研發古琴公益課程“大學生青竹班古琴課”,讓廣大學子體驗“琴以修身”。古琴大師引領提升團隊教學水平效果顯著,提高嶺南古琴教學水平,為企業和社會培養高技能人才,年均為企業或社會培養8個以上古琴青年技術技能骨干。
第二,漆藝大師通過校內漆藝工作室,帶領學生共同制作了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專屬定制“校訓”練習級古琴,以及“春夏秋冬”演奏級古琴。古琴漆工藝幾乎包含了整個傳統漆器基礎制作工藝最完整的部分精華,不論對材料的選擇,還是制作工藝的嚴謹性,均是漆器工藝中最系統、最嚴格也最難學的。通過項目訓練,學生能熟練掌握:合琴、上配件、上岳山、上冠角、刷面漆、推光、上雁足、上弦等各道工序。同時,在傳統古琴型制和琴體表面處理工藝的基礎上,導入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季節文化”內涵,創新創意設計制作漆藝古琴,將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氣候觀念、物候觀念,用名人書法、字畫、篆刻等形式通過天然大漆材料和多類漆藝技法制作工藝,在古琴上繪制。這批古琴作為本校的漆藝人才培養教學成果,既可以作為師生練習演奏表演之用,又可作為附加值高的增值藝術品,且永久珍藏。
第三,參加廣東省財政廳和教育廳共同舉辦的“高雅藝術進校園”展演活動,指導學生參與國家或省級職業技能競賽,提升古琴演奏教學品牌影響力,常年指導學生團隊排演嶺南古琴經典作品,舉辦多場次講座以及演奏技術交流,舉辦古琴音樂分享會、古琴雅集、古琴彈奏體驗課等。
九、項目社會影響和效益
(一)文化惠民演出的社會影響
作為藝術類高職院校,在社區開展文化藝術共建工作有著天然的優勢。將漆藝古琴展覽、古琴演奏等活動與社會服務結合在一起,既可以推進和諧社區的建設,又可以擴大文化影響,增強文化自信,還可以對漆藝和古琴這兩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揮巨大作用。如配合廣州市文化惠民工程,培育積極健康、多姿多彩的社會文化形態,提高廣大市民的綜合文化修養,古琴演出是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參與該惠民活動的重要項目之一。
(二)出版教材的社會影響
嶺南古琴歷史上有不少著名的琴譜與琴學論著,發展至今,亟需根據當代教育現狀和社會需求編制新的古琴專業教材,以便系統性、專業性傳承古琴技藝。項目組古琴技能大師在編創新曲、打譜古曲等方面屢有建樹,現有多首創作曲目及打譜曲,都將陸續編輯并出版成譜集,計劃出版書籍包括:嶺南古琴傳曲譜集、技能大師創作譜集、弦歌譜集、打譜集、嶺南琴史等相關書籍,助推嶺南古琴教育教學、人才培養長足發展。
(三)行業跨界合作的社會影響
古琴通常以獨奏演繹形式居多,課題組已多次嘗試將古琴與其他藝術門類相融合,在演出活動中,與其他民樂或西方樂器、聲樂、粵劇、舞蹈、服裝等,在演繹形式上力求突破點與出圈點。堅守嶺南古琴的深度與高度,同時依托學校現有專業,如舞臺設計、動畫、影視劇制作、戲劇、新媒體傳播等專業,借用當代科技實現舞臺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煥發嶺南古琴新活力。
(四)琴學研討、古琴打譜交流會的社會影響
因為琴曲傳承斷代,如今已不能直接彈奏,亟需當代琴人進行深入的琴學研究,并結合自身的音樂專業素養進行二度創作——打譜,讓經典琴曲再現。課題組技能大師在打譜方面有不少代表作,經驗豐富,見解獨到,可以以此為依托,舉辦琴學研討會和打譜交流會,邀請各地優秀琴人專家學者深入研討交流,將成果推向社會廣受好評。
十、學校高度重視支持科研項目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與管理
近年來,學校印發了《廣東文藝職業學院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管理辦法》。本辦法為貫徹落實《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 年)》和《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強對學校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項目的規范管理,推動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確保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項目順利實施,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推動高技能人才師資隊伍建設。音樂與舞蹈學院一貫重視工作室建設,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關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工作條例和規章制度,為工作室的教學質量提高提供了制度保證。同時加大資金投入,修建古琴演奏教學工作室、古琴教學設備以及古琴制作展館、漆藝大師工作室等,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嶺南文化傳承人才提供物質和制度保障。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國家致力于嶺南傳統古琴演藝項目、漆藝工藝品展覽傳承、創新與推廣,結合當代人群的審美、現代流行元素、大灣區旅游文化,聯合景區制作、演出古琴節目產品,通過線上互聯網平臺和線下演出展覽,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凸顯粵港澳大灣區地方文化,培養文化自信,這是本項目未來研究和推進的重點方向。綜上所述,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地處嶺南,對于傳承嶺南文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立足廣東,堅持“面向文旅產業、服務文旅產業”的辦學指導思想,面向粵港澳大灣區,輻射“一帶一路”,著力建設嶺南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借助廣東省教育廳、省文聯的平臺優勢,整合各藝術領域優質資源,吸引、聯合社會各界文化藝術名家名師共同推動該項目的開展,對漆藝古琴制作、古琴演藝傳承有著重大的意義,借助大師級的專家和傳承人的力量,創新設計制作,扎實培養傳習,達到傳承嶺南文化、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優秀技能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郭平.古琴叢談[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2]程智,梁志欽.廣東髹漆簡史[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