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華
摘要: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同有關專家、學者和文化單位代表座談時強調,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要給予支持和扶持,保護好我們的國粹。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作為世界非遺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文化壁壘,近幾年,敦煌文化的發展更加需要與國家文化創新相接軌,因此“一帶一路”建設正好是一個創新傳承與文化傳播的契機。本文通過對莫高窟壁畫《鹿王本生圖》中色彩的氧化過程及現狀進行研究,利用色彩學的基本原理對其進行整理規劃,通過分析提取莫高窟壁畫《鹿王本生圖》中的色彩元素,應用于《鹿王本生圖》系列插畫的重組創作中,在詮釋原壁畫故事的同時普及敦煌文化的色彩構成,以此來傳承敦煌莫高窟的藝術文化。
關鍵詞:色彩? 構成? 插畫創作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5-0036-03
一、《鹿王本生圖》壁畫藝術中色彩研究的意義
莫高窟壁畫的藝術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其色彩和表現力的變化,可以反映出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風格及中西藝術交流融匯的特色,一些有故事情節的壁畫內容,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其中《鹿王本生圖》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幅壁畫,距今已有1600多年,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洞窟內干燥高溫沒有濕氣,加上當時繪畫使用的純礦物質顏料,《鹿王本生圖》得以保存較好,沒用被明顯的氧化。走近《鹿王本生圖》,結合其他北魏時期的洞窟,通過研究洞窟內壁畫的色彩構成,對其色彩的分析研究,提取壁畫的色彩元素運用在現代插畫上,以傳承敦煌文化。
人們對歷史悠久的敦煌莫高窟關注重點往往集中于洞窟中塑像和壁畫的美學及其歷史價值的研究。而隨著互聯網與生活聯系的日益緊密,許多年輕人被新生藝術形式所吸引,對傳統藝術的了解甚微,這時便需要將新的藝術形式當作載體去提煉傳統藝術中的精髓。本文將對莫高窟壁畫的造型風格及色彩特征進行拆分重組,融入現代設計語言,為創作出不失莫高窟壁畫傳統審美又能貼合時代潮流的插畫作品做好理論基礎,使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呈現多元化發展,豐富現代插畫藝術的表現空間。緊密切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主旨,切實感受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的藝術魅力,增強其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鹿王本生圖》的色彩分析
中國傳統繪畫中重筆墨而輕色彩,色彩被看作是西方繪畫所特有的,但看過敦煌莫高窟壁畫的人,無不為其富麗堂皇的色彩感到驚訝。因為敦煌石窟位于古代中國通往西域的要道,莫高窟壁畫正是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好體現。中國古時將繪畫稱之為丹青,據《周禮·冬官考工記》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采備謂之繡。土以黃,其象方,天時變,火以圜,山以章,水似龍,鳥獸蛇,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凡畫繢之事,后素功。這是中國古代自“五行說”衍生出的“五色說”,即青、紅、白、黑、黃五色。馬玉華《北魏時期敦煌壁畫的技法及色彩構成》中描述北魏時期壁畫所用顏色主要以白、紅、黑、藍、黃為主。
《鹿王本生圖》中,主要以土紅、石青、松綠、白色為主,畫面對比強烈。其中土紅色作為底色,據專家分析,“這一時期所采用的顏料多以土紅以及少量朱砂、含氧化鐵碎屑為主,呈紅色。”
壁畫中九色鹿的色彩形象大部分使用白色繪制,白色顏料早期主要采用高嶺土,有時也會在白色顏料中混合鉛丹或雄黃,所以會呈現輕微的肉色。
綠色多用于山的繪制,畫山時先降低底色土紅的純度,再以綠色覆蓋上去就可保持色調的統一。綠色多用銅綠,銅綠的粒度比較細密,因此綠色可以比其他顏色保持得更好。
畫面中部分人物及馬匹繪制多用以黑色,少部分的九色鹿也運用了黑色,這樣能夠增加畫面的層次感,整個色彩的表達更富有律動性。黑色主要以墨,也有一些顏料經過千年歷史,加上敦煌的土質經海水浸泡含有的堿性作為催化劑而變為棕黑。
總體來說,《鹿王本生圖》采用了無線平涂法,色塊之間的處理和諧有序,對比強烈,完整突出動物、人物形象,使畫面飽滿,增強故事情感。
三、《鹿王本生圖》色彩在插畫上的應用
(一)《鹿王本生圖》色彩在四副主題插畫上的應用
《鹿王本生圖》系列插畫是以莫高窟《鹿王本生圖》為基礎,結合現代藝術手法和筆者本身對原壁畫的理解所創作。守護萬物生靈的九色鹿王在河畔救起溺水將死的調達,調達跪地感謝情愿做鹿王之奴,鹿王拒絕,并告訴他不要將它的行蹤告知別人。不久之后此城的王后夢到九色鹿王,皮毛光潔多彩, 鹿角晶瑩透亮。王后醒后告訴國王想要以九色鹿王皮為衫,角為簪。國王寵愛王后,便滿城張貼尋找鹿王蹤跡的懸賞布告。調達看到懸賞心生歹念,在利益驅使下前往王宮告密,國王在調達的帶領之下率大批兵馬前往捉捕鹿王。鹿王見狀便將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訴了國王,國王與士兵深深感動,斥責調達的背信棄義,霎時間,調達軀體生瘡,頭腳潰爛,得到應有的報應。王后貪婪落空,心碎而死。國王慚愧,下令滿城任何人不得傷害九色鹿王。在原壁畫中,采用長卷式構圖進行繪畫敘事,長卷式構圖的魅力在于長與寬的大比例及水平展開的趨勢,并極大地壓縮了繪畫在空間深度上展開的可能性,而呈現出水平流動的強大動力。筆者對此次創作進行設計時考慮到現代裝飾畫的展示效果以及故事不同情感的表達,考慮將長卷式構圖進行分段切割為四個部分,創作單幅插畫。在插畫創作上,筆者認為系列作品之間要存在風格串聯的和諧,然而在串聯之間單幅作品的審美又要存在多重變化的可能性。
1.《鹿王本生圖》系列插畫設計第一部分中色彩的應用
插畫內容描繪鹿王在林間河畔的場景。因鹿王守護著一方生靈,所以整個畫面呈現一片祥和之勢。畫面多用曲線,極具自然美和輕柔細膩的動態美。插畫色彩應用上以紅色為主,松綠為輔,部分紫色和藍色作為裝飾和點綴。
原壁畫《鹿王本生圖》中以赭紅色作為底色,插畫中的紅色以適當降低這種赭紅色明度及飽和度所得到,近似桃紅,給人以溫暖和諧之感。鹿王周邊灌木叢林用稍重一點的暗紅色處理,一明一暗對比之間增強畫面的層次感。
山與水為保持色調統一,均采用松綠色進行繪制,這也與原壁畫山的銅綠色色相上稍許不同。
紫色與淺藍色對飛鳥和花草進行渲染,為畫面增加色彩的豐富度及趣味性。
色彩能夠決定畫面的情感,此部分插畫色調和諧統一,色彩對比并無原壁畫鮮明厚重,但能使故事場景生動活潑,和諧有趣。保留了原壁畫經典配色方式,適應當代大眾審美觀念,并且讓大眾對鹿王記憶深刻,對后續插畫創作做鋪墊。
2.《鹿王本生圖》系列插畫設計第二部分中色彩的應用
插畫內容描繪調達落水被鹿王所救的場景。為聯系第一部分插畫以紅色為輔,整體呈暖色。草叢及鹿王的圓光用赭紅色,部分紫色和藍色在插畫中作為點綴和裝飾呼應背景色。
第二部分插畫整體色彩效果表達的是莊嚴肅穆,光明神圣之意,體現鹿王慈悲度人,光明偉岸的藝術形象。跳出原壁畫經典配色來渲染故事本身所具的色彩,增強故事情感。
3.插畫設計第三部分中色彩的應用
該部分描繪調達被鹿王所救之后向國王告發鹿王蹤跡的場景。結合故事情節在插畫色彩中試圖營造詭異的深淵風格,以藍色、紫色、青色為主色,霓虹燈光感效果為輔,整體呈冷色調。約翰內斯·伊頓在《色彩藝術》中描述:“紫色是非知覺的色,神秘,給人印象深刻,有時給人以壓迫感,并且因對比的不同,時而富有威脅性,時而又富有鼓舞性。當紫色以色域出現時,便可能明顯產生恐怖感,在傾向于紫紅色時更是如此”。插畫中大量使用紫色來描述調達的忘恩負義、邪惡狡詐,國王的貪婪愚昧、自私自利。
路易斯·溫伯格在《日常生活中的顏色》中說道:“最漫不經心的想法也會告訴我們,顏色是我們某些最敏銳感覺的中介,它與我們的各種情緒有著密切的關系”。插畫中青色與藍色與紫色交相呼應,處處可見調達和國王之間陰謀的氣息。
畫面中鹿王在河邊休息,河水冰冷的紫色與灼燒調達貪婪之心的火焰形成鮮明的對比,這與文森特·梵高《麥田上的烏鴉》中充滿的“壓迫感、反抗感、不安感”不謀而合,強烈的色彩對比下預示著鹿王岌岌可危的處境和充滿無奈和悲憤的心情,同時對鹿王身邊環境做美化處理,強烈的對比色突出善惡,增強觀者的感受。
4.插畫設計第四部分中色彩的應用
第四部分插畫描繪調達因告密所受業火焚身的場景。原故事最后調達頭頂生瘡、腳底流膿的形象在該部分插畫中的描繪較為簡潔,整個頭部和露出的上半身全部用黑色描繪,火焰的整體色調對比強烈,借此表現調達痛苦不堪的身體和悔恨無比的內心。黑色的使用較多,以此表現罪惡之人內心的黑暗,黑色同時也寓意著深淵。紫紅色的火焰不僅吞噬著調達的身體,更侵入他的內心。
(二)《鹿王本生圖》插畫中動物、人物形象的色彩應用
1.色彩在動物形象上的應用
鹿王作為莫高窟壁畫《鹿王本生圖》中的主角,無疑被畫家描繪得美到極致,原壁畫中畫家以點彩的方式表現鹿王身上的九種顏色。《鹿王本生圖》系列插畫的創作中,結合色彩給人的情感表現,將鹿王的設為米黃色,給人以溫暖高雅之感。鹿身以桃紅色的山峰圖樣進行點綴,以暖綠色絲帶圍繞鹿王身邊作為裝飾,使鹿王色彩形象飽滿。鹿角與第一部分插畫中山的設色一致,皆為松綠,與鹿王整體設色既統一又不失豐富度。
插畫中的馬在原壁畫《鹿王本生圖》故事中的作用是為國王拉馬車,重要性不強,故在《鹿王本生圖》系列插畫中是根據插畫整體色彩搭配所需而設色,多為松綠色。
鳥和蝴蝶是以烘托氣氛的動物形象出現在插畫中,設色也根據畫面所需進行必要調整。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鳥和蝴蝶都為烘托溫暖和諧或高潔神圣這種良好的氣氛,故都為暖色。
2.色彩在人物形象上的應用
調達同樣是原壁畫《鹿王本生圖》故事中的主角,與鹿王的恩怨情仇是有據可查的,《佛說九色鹿經》最后說到:是時夫人者孫陀利是也,是時烏者阿難是也,時溺水者調達是也,時鹿者我身是也。調達與我世世有怨,阿難有至意得到”。由此可見調達與鹿王積怨已深,所以調達出賣鹿王得到報應前后是不同的狀態。插畫第二部分中調達跪地拜謝鹿王救命之恩的整體形象賦以藍紫色,表示此時調達獲救身上還帶有河水,也為插畫第三部分調達的陰謀做下鋪墊。
第三部分插畫直接用紫色描繪調達形象,一雙眼睛用紅色,以此表示調達邪惡的內心。
第四部分插畫中調達周身用黑色進行平涂,其五官皆用黑色覆蓋,表達他出賣鹿王受到報應的慘狀。
國王和王后在故事中貪婪愚昧,絲毫不被鹿王救人舉動感化,反而想用鹿王的皮做衣服。對于國王和王后的設色表現在其衣服和頭飾上,用綠色、紅色和藍色進行色彩搭配,盡顯國王和王后冰冷的內心。
四、結語
色彩本是自然的饋贈,豐富著人類的視覺感受,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其本身并無實際意義,但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色彩成為人類感知自然的重要元素,是獲取自然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色彩以穩定的信息存在,融入人類的自然探索和社會生活中,豐富著人類的生存經驗,從而促成和豐富人類的色彩觀念,并生成一個民族所特有的色彩文化。本文對莫高窟壁畫色彩的特征進行拆分重組,融入現代設計語言,創作出不失莫高窟壁畫傳統審美又能貼合時代潮流的插畫設計,使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呈多元化的發展,也豐富了現代插畫藝術的表現空間。反思歷史的發展和過往,采用科學的態度和民族文化傳承的態度堅持對敦煌壁畫藝術進行創新傳承與傳播是一個歷史客觀的責任,也是中國人將敦煌文化帶向世界的必經之路,藝術的傳承不僅僅需要繼承,更加需要的是創新與理性的傳播,這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
參考文獻:
[1]易存國.敦煌藝術美學以壁畫藝術為中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馬玉華.北魏時期敦煌壁畫的技法及色彩構成[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2931.
[3]邵媛.走進敦煌重塑丹青礦物色的發展脈絡及現代拓展[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06年.
[4]王逢鑫.論色彩詞[J].北京大學學報·英語語言文學專刊,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