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潤欣



摘 要:蘋果苗木是蘋果產業發展的基礎,培育適應當地生態條件和產業發展布局與規劃、品種純正、砧木適宜、砧木品種雙脫毒的優質苗木,對建園栽植成活率、園貌整齊度、樹體抗逆性、采后商品果率等都有重要影響,直接關系到果園的經濟壽命和產業效益,是果樹早果豐產、優質高效益栽培和產業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為深入推進果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優果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打下基礎。
關鍵詞:蘋果;苗木繁育;供給側結構改革
臨猗縣蘋果大面積栽植始于20世紀90年代,大多數果園已有30年左右樹齡,栽植模式以喬化為主,出現了果園密閉嚴重、品種落后等一系列問題。為促進臨猗果業提檔升級,不斷推進果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臨猗縣大力發展矮化寬行密植栽植模式,該模式對苗木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苗木需求量不斷增加,培育省力、省工、宜機化的優良苗木刻不容緩。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臨猗縣全力打造國家區域性良種苗木繁育基地,提高苗木繁育能力,提升全縣果品質量。
1 臨猗縣苗木產業發展現狀
1.1 苗木繁育條件
臨猗縣地處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北沿,位居黃河中游秦晉豫金三角地帶核心區,光照充足,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3.5 ℃,7—10月晝夜溫差12 ℃,平均海拔高度500~800 米,年降雨量512 毫米,無霜期 217天,光照2353小時,縣內土壤肥沃,水利設施完善,適宜繁育蘋果苗木。
1.2 苗木繁育情況
臨猗縣苗木基地多以家庭農戶為主,合作社和公司苗木繁育基地較少,對三家有較大規模的育苗企業進行統計:臨猗縣科晟鑫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育苗規模860畝,年產量370萬株;臨猗縣神矮果樹研發有限公司育苗規模930畝,年產量400萬株,臨猗縣雙贏果業科技有限公司育苗規模1540畝,年產量670萬株。綜合其他合作社和育苗農戶統計,全縣果品苗木年生產面積6330畝,年出圃苗木總量2780余萬株。
1.3 苗木繁育方式
經調查,我縣苗木繁育主要有四種方式,一是采用實生果種子繁育喬化和矮化中間砧苗木模式,二是采用壓條繁殖砧木方式,三是采用組培方式繁育矮化自根砧(圖1),四是采用扦插方式繁育矮化自根砧(圖2)。
1.4 苗木繁育品種
繁育品種有:嘎拉、秦陽、華碩、中秋王、紅星、煙富8號、煙富10號。
2 臨猗縣苗木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育苗企業規模化程度不高
臨猗的苗木生產經營主體以家庭自主繁育居多,基地種植規模小,生產方式單一,企業與農戶尚未建立起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利于先進技術的應用以及機械化的推廣;全縣苗木基地分散,不能形成集聚效應。
2.2 苗木繁育缺少行業標準
苗木繁育技術推廣率較低,缺乏統一的苗木繁育標準,育苗接穗大多源于成齡果樹,品種未經認定,純度低,病蟲害嚴重,育苗過程中苗木生長調節劑等藥品使用不規范,苗木質量得不到保證。
2.3 苗木產業科技研發與生產脫節
苗木生產企業資金不足,研發投入較少;技術水平落后,研發能力薄弱,仍停留在繁育3~5年掛果的傳統苗木上,缺少砧木和接穗之間親和性、抗逆性、適應性的試驗,苗木質量不高。科研院所與企業生產銜接不足,研發成果轉化率低,種苗企業失去技術保障,種苗產業發展緩慢。
2.4 苗木企業抗風險能力差
龍頭企業少,帶動輻射作用不強,無法有力推動臨猗苗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現有的苗木生產主體與市場的鏈接程度不高,信息滯后,受市場經濟波動影響較大,時常出現苗木滯銷的情況;現有苗木繁育缺少有效的準入機制,大量沒有苗木繁育資格的企業從事苗木繁育和銷售工作,加劇了市場的無序競爭。
3 臨猗縣在蘋果苗木繁育上采取的措施
3.1 提高科技含量,達到“雙脫一抗”
建立蘋果病毒病的微量、快速、可靠的分子檢測技術;應用植物離體微莖尖組織培養和高溫處理相結合的脫毒方法,培育砧木、品種雙脫毒苗木,6種主要蘋果病毒(花葉病毒、銹果病毒、綠皺果病毒、褪綠葉斑病毒、莖痘病毒和莖溝病毒)脫除效率達100%;大面積繁育抗重茬砧木,并建立了蘋果優新品種和矮化砧木脫毒原種保存實驗室。
3.2 縮短育苗時間
建立了蘋果矮化砧木和優新品種組織培養設備系統,針對不同材料,通過培養基類型優化,分別形成了每周期(30~35天)繼代繁殖系數達5以上的培養基配方和擴繁方法;研究瓶外扦插生根率95%的激素配方和環境條件參數;矮化自根苗移栽成活率達95%以上,建立了工廠化快速繁育技術體系,在短時間內為基地提供充足的分枝大苗。
3.3 拓寬市場前景
引進國內外蘋果矮化砧木,經過抗逆性(抗寒、抗旱、耐鹽堿和抗重茬)篩選和砧穗組合評價,確定了適合當前大多數老舊果園的蘋果矮化砧木和砧穗組合,早豐產能高產,提高市場競爭力(圖3)。
3.4 找準品種定位
先后從國內外引進蘋果優良新品種40余個,篩選出生態適應性強、風味濃、口感好的品種在我縣栽種。早熟品種有優系嘎拉、秦陽等;中晚熟品種以免套袋、綠色、黃色品種為主,例如維納斯黃金、信濃金等,紅色品種以優系富士為主,為蘋果品種更新換代奠定了堅實基礎。
3.5 配套優良技術
國家現代蘋果產業示范基地(圖4),從栽植到結果系列技術獨有,可以不套袋、不拉枝,利于機械化操作,達到省力省工集約化高效栽培,為改造老果園、老樹齡、老品種“三老”果園,發展現代果業走出一條新路。
4 下一步工作方向
4.1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
發揮政府在政策引導、監管保護、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作用,構建以政府引導、企業和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現代化苗木繁育投入新機制。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堅持企業主體,充分發揮苗木企業在成果轉化與應用等方面的主導作用,推進產學研融合發展,加大科技創新平臺、種苗繁育基地、市場監管體系建設投入,對繁育能力較強、市場占有率高、經營規模較大的“育繁推一體化”苗木企業予以重點支持,增強其自主創新能力和引領帶動能力。
4.2 堅持整體開發、提質增效
堅持整體開發原則,重點加大優良蘋果種苗繁育和推廣。加強種苗生產基地建設,建立公益性研究單位與企業相結合的果樹品種引進、試驗、繁育示范體系。提高繁育競爭力,做到統一標準化生產、統一檢測標準、統一品牌、統一包裝,完善可追溯體系。從產業鏈延伸上要效益,強化優質綠色高效苗木繁育、生產、物流、品牌營銷各環節,形成穩定的苗木繁育及推廣模式,提高種苗生產效益和流通效率,促進農民增收,促進苗木企業增效。
4.3 堅持引育結合、產學研結合
堅持引進并篩選優良品種,按照先試驗后推廣的原則,遵循引進種苗—初選試驗—區域試驗—推廣程序進行,充分利用引進的種苗在種內、產地間與個體間的遺傳差異,選擇優良種源和個體。與育種科研院所、企業建立良好、穩定的發展合作關系,促進優質種苗有效引進。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品種。健全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種質資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良種繁育基地流動的機制,配備種苗研發、繁育物質裝備,提高基地育種競爭力。
4.4 堅持合理布局、統一規劃
立足農業生產區域特點,發揮苗木種業比較優勢,合理規劃產業布局。企業布局以點帶面,覆蓋全縣農業生產,種苗生產基地布局與優勢果品區域布局統籌結合。充分考慮苗木良種繁育工作的基礎性、長期性,以及全縣苗木良種繁育發展規劃及區域布局,對苗木良種基地建設統一規劃,按區域合理布局,分階段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