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筱 譚紫丹
摘要:回溯過去,水墨動畫經歷60余年的發展,或輝煌,或沉寂。動畫藝術家們一直不斷尋求水墨動畫與時代的互動,試圖讓傳統歷史在當下煥發新的生機。從最初滿足民族心理表征下“讓水墨畫動起來”的二維動畫,再到數字技術下重生的三維水墨動畫,如今水墨動畫借助VR技術以更加自由的藝術姿態進行表達。水墨動畫的發展似乎已經不能完全符合動畫這一狹義概念,水墨韻味和特征的表達、捕捉似乎沒有跟上媒介變革發展的速度。
關鍵詞:動畫? 水墨? 東方美學? 當代藝術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4-0165-03
在中國動畫的百年發展史中,水墨動畫是我國藝術先驅們借鑒國畫藝術所獨創的動畫風格,水墨所獨有的韻味意境和古典哲思使動畫藝術的美學追求有了新的突破,在世界動畫史上也是一大創舉。水墨,即指“水墨畫”,是由墨色的焦、濃、重、淡、清產生無窮變化,表現世間物象的藝術形式。水墨動畫則是將傳統水墨畫與動畫技術相結合,以水墨畫所特有的筆墨情趣將影片故事向觀眾娓娓道來,影片畫面所追求的意境氣韻似一幅幅展開的畫卷。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數字技術下所創作的水墨動畫面臨諸多困境與質疑,亟需解決。因此,本文以水墨畫的美學基礎為研究視角,從水墨動畫的開創背景入手,梳理了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水墨動畫的美學特征,運用當代藝術理論分析水墨動畫的創新與發展,在全球化進程下,思考如何以新的思維和觀念述說中國式水墨動畫。
一、民族藝術:水墨動畫的開創背景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動畫創作深受蘇聯“黃金時期”的影響,中、蘇兩國同屬社會主義陣營,所以蘇聯的現實主義創作觀念得到了我國動畫藝術家的認同,我國動畫創作由表及里的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進行學習、探索和引入,并且以特偉為首的“東影”美術片組遷往了更適合動畫發展的土壤——上海,成為了上海電影制片廠美術組。在此期間創作了一系列優秀的動畫影片,如《小貓釣魚》(方明 1952年)、《采蘑菇》(特偉 1953年)和《好朋友》(特偉 1954年)等動畫作品,這些影片中皆可尋得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影子。1955年,《烏鴉為什么是黑的》獲第七屆法國威尼斯亞洲國際少年兒童動畫電影節的多項大獎,但卻被很多人誤認為是蘇聯的作品。經此一事,反映出藝術作品具有文化表征的特征,若想在創作者和觀眾之間建立溝通交流的橋梁,需要在創作中與民族文化、民族特質沆瀣融合。因此,1956年導演特偉提出“敲喜劇風格之門,探民族形式之路”的動畫藝術創作理念和指導方針,這個方針強調“第一不模仿別人,第二不重復自己”,希翼我國的動畫創作能夠將傳統文化當作土壤,培植屬于本民族特色的動畫影片。1957年4月1日,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成立,這是催生中國動畫學派發展的關鍵拐點,開啟了中國動畫學派的探索、成長之路,也因此迎來了中國動畫學派的第一次輝煌。在這一思想方針的正確引領下,從1956年到60年代中期,動畫藝術家們創作了一系列具有獨特鮮明民族性的動漫作品,如《驕傲的將軍》《大鬧天宮》《金色的海螺》等。1960年,陳毅副總理在中國美術電影展覽會上提出,希望能把齊白石先生的畫“動”起來的想法。隨后,上海美影廠的藝術家們開始潛心研究水墨動畫的創作。歷經數月,研發團隊將“一只青蛙從荷葉上跳下來”的水墨動畫片段活靈活現的呈現在大家面前,這不僅標志著我國解決了墨韻技巧如何在動畫中表現的技術難點,也標志著我國開創出了動畫片歷史上一個新片種——水墨動畫。
二、傳統美學:水墨動畫的發展歷程
(一)自然萬物之趣——《小蝌蚪找媽媽》
1960年,《小蝌蚪找媽媽》成為我國首部水墨動畫,也向世界宣告了一個全新的動畫片種“水墨動畫”在中國誕生了。齊白石老先生的代表作《蛙聲十里出山泉》《小雞》《墨蝦》成為影片中角色創造的靈感來源,如青蛙、蝌蚪、蝦、螃蟹、雞雛等小動物,這些形象借助水墨畫的魅力,在銀幕上呈現出美妙絕倫的效果,實現了“靜”的水墨畫“動起來”的預期效果:一是保留了齊白石“似與不似”的繪畫風格與藝術格調;二是通過動畫制作方法讓水墨畫動了起來?!皻忭?,生動是也”,這是我國古代藝術繪畫創作過程中的最高追求,強調了藝術作品應當體現出人與自然的氣質及韻度,充分展現其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的最高美學境界。該片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生動自然,留白處理,意境悠遠,中國傳統國畫藝術獨有的意境美給予觀眾無限想象的空間。
(二)人與動物之情——《牧笛》《鹿鈴》
1963年,中國第一部彩色水墨動畫片《牧笛》借鑒了山水大師李可染先生的名畫《牧童與?!?,其格調高雅、意境優美,在繪畫上突出水墨風景畫“樸茂深沉”和“空蒙靈透”的特點,將老牛、牧童等人物形象融入到自然景觀中。全片都是牧童和牛,詳盡細致的鏡頭,卻又無一句臺詞,借助傳統音樂作為推動故事發展和場景轉換的紐帶,以心理活動和角色動畫表演作為人物關系的基礎,使得影片成為一種跨語言的美學表達,完美詮釋了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思想。
1982年,水墨電影動畫《鹿鈴》誕生,這是一部根據山西白鹿洞書院流傳的一個民間傳說和故事改編的水墨動畫短片,該部電影在其色彩上更加豐富,對于人物的描繪也更加生動,現代主義氣息更濃厚,講述了女孩同自己從鷹爪中救下的小鹿朝夕相處,最終將其放生,讓它回歸自然的故事。在《鹿鈴》水與墨的交融中,潑墨寫山,濃墨皴樹,墨暈染樹,鋪彩成鳥,留白成溪,繪制出一幅春意盎然、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畫卷,把墨韻在山水動畫之“境界”:物境、情境、意境刻畫得入木三分,給觀眾無限的想象空間,回味無窮。
(三)師徒離別之恩——《山水情》
1988年,我國傳統水墨畫的巔峰之作——《山水情》,講述了老琴師趕路途中突然病倒,幸而得到一位少年的悉心照顧,養病期間琴師教授少年琴技,病愈后琴師將琴贈予少年,他們在山水間依依惜別。不同于之前的水墨動畫作品,《山水情》的制作過程中邀請了水墨畫家在現場進行作畫,大量自由揮灑、拂掃潑墨而成的山石,它們或濃或淡隱其形狀,或潑灑成水澗瀑布,墨色層次變幻豐富,使得畫面一派“驚濤拍岸,亂石穿空”的激昂景致,將實物繪畫之下筆墨的趣味性和偶然性淋漓盡致的展示出來。這在畫面表現上突破了宋元以來重山水而輕人物、寄情山水的傳統,通過鏡頭運動和人物表演消解人物在環境中的過于突出,破壞與山水自然關系的靜態弊端。影片結尾處,老琴師將古琴贈予少年,身影漸行漸遠,最終消失在茫茫山野之中,少年撫琴彈奏,將對老琴師的敬仰與思念之情寄情于山水之中,綿亙的畫面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美學的“山”“水”“情”。
三、當代表達:水墨動畫的創新發展
(一)數字技術之下的水墨重生
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水墨動畫也重新走入了人們的視野。2003年的《夏》利用3D數字技術,將荷花、荷葉、魚蝦以及仕女進行建模,將模型設置水墨材質、燈光分布,最后渲染形成水墨效果,推拉、旋轉鏡頭的運用使得影片更具立體感。2009年央視打造的水墨動畫《相信品牌的力量》,其首次運用了3D技術中的粒子系統模擬水墨效果,粒子態的水墨在運動中“形散而神不散”,鏡頭之間的銜接突破了時空限制,完美呈現出水墨的飄逸感和統一感,堪稱真正的“無縫銜接”。上海美術電影廠也在技術革新下,籌備了90分鐘的長篇水墨動畫《斑羚飛渡》,整部影片的美術風格、視聽語言和空間營造在傳統水墨動畫的基礎上均有所突破,體現了“物種大愛”的影片主旨。除此之外,還零星出現了《桃花源記》《貴妃醉酒》《滿江紅》《三岔口》等作品。縱觀這些3D水墨動畫短片,大都利用計算機技術模擬出水墨效果,解決了傳統水墨動畫制作工藝復雜的問題;選材上依托詩書、古文、戲曲經典作品,追求或含蓄或奔放的藝術表達,從審美探索方面分析,延續了早期水墨動畫的追求。
(二)水墨動畫審美的本質思索
三維技術下重生的水墨動畫更加完善、豐富和多彩,創作者也受到時代觀念和科技革新的雙重影響,在創作理念和思路方面也越來越貼近時代要求,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1.形式風格方面,當代水墨動畫不再執著于追求傳統水墨畫的藝術意境,更加兼顧作品視角、畫面、造型、節奏的整體性,以此創作出更能符合時代變化的作品;2.觀念思路方面,創作者更加注重如何讓主題得到進一步豐富,與時代的互動更加緊密,主體順應時代變化的同時,在心中內化為創作的新思維、新觀念、新思路;3.技術手段方面,從賽璐璐片到二維再到三維,直到如今VR技術的出現,每一種新技術的出現都伴隨著不同表現形式的水墨動畫出現。然而,數字化技術下呈現的水墨動畫,對于審美本質的反思和質疑一直存在,主要體現為:其一,通過電腦進行程序化操作所創作的水墨動畫,失去了中國畫水墨暈染的偶然性和隨機性,這種情況下在銀幕上所呈現的中國水墨畫還存在墨韻和筆趣嗎?其二,對于中國繪畫中“六法”的最高要求——“氣韻生動”,能否在電腦技術之下呈現實物筆墨所表現的趣味性和生動感?其三,水墨動畫與影視的視聽表現界限越來越模糊,創作者更加注重在鏡頭的切換中使故事沖突更加強烈,那么這是否符合中國繪畫注重意境的審美理想,是否影響畫面中對時間和空間的遐想?
(三)當代藝術維度下的再思考
水墨動畫在與時代的互動中不斷發展,同時也面臨著諸多質疑與困難,但也成為水墨動畫創新和突破的一個重要起點。首先,水墨動畫作為“中國學派”中的頂梁柱,需要在發展的意義上,打破固守傳統美學的枷鎖,認識和把握傳統文化的核心,在不脫離實際的基礎上將傳統水墨畫和現代有機結合;其次,水墨動畫的創作主體也更應該具有世界性的眼光,把水墨動畫當作世界動畫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行觀察和探討,在民族文化與動畫的發展維度之間尋找一種超越;最后,水墨與當代藝術的結合也是水墨動畫多維發展的趨勢之一,當代藝術代表了多元、跨界和融合的實驗屬性,水墨動畫在材料、風格、敘事、觀念等方面的表現都得到極大的拓展,這不僅僅是對水墨畫自身的探索,對水墨動畫跳出傳統創作思維模式也是一種突破。
2018年世界首部8K3D水墨動畫短片《秋實》制作完成,影片沒有依托已有的經典文藝作品,而是通過動畫主角講述自己的故事,工寫兼顧的技法結合8K技術呈現出極具現代感的表達,在縱深鏡頭中更好地表現了角色的靈動韻味。2019年動畫電影《白蛇·緣起》,水墨不再是整部影片的美術基調,而是成為一種能更好表達意境的元素。影片主角在遭遇走火入魔時,便是配合符咒衍生的無數只虛幻的手來表現“三華全亂、周天動搖”的不穩定狀態。這本來是一種不可視的、虛無縹緲的抽象狀態,很難用具體的畫面來表現,此時,一點水墨勝過萬千建模。2021年水墨動畫音樂短片《NEVER GIVE UP》,通過將具有現代感的水墨畫面與流行音樂融為一體,在鏡頭的景別中突出角色情緒、動作設計和節奏把控,帶給觀眾不同的思考與視覺體驗。除此以外,大量的水墨藝術展和實驗水墨動畫更是不斷涌現,如短片《飛蛾》是將飛蛾短暫的一生通過水墨畫的形式進行展現,以此表達作者對生死哲學的思考。無論透過新媒體重塑古意,還是模擬傳統式樣展現當代觀念,都是對于水墨自身特質的再探索,是一種屬于水墨藝術自身的終極追求,也是對于水墨動畫是否消解了傳統水墨畫的美學境界和哲學追求這一質疑的回答。
四、結語
回顧傳統水墨動畫的開創背景、發展歷程以及數字技術下三維水墨動畫的重生,動畫創作者不斷在繪制技法、視聽語言、美術風格、影片色彩、敘事結構等方面進行突破。隨著數字技術的更迭,水墨動畫跳出了原有的藩籬,開始以更加自由的藝術主體姿態躍動于各類媒介和終端之上。在水墨動畫未來的發展中,對水墨動畫變化的思考不能止步于影視或繪畫維度,應該既保留我國傳統藝術所具備的美學特征、文化底蘊與哲學思辨,又順應鏡頭影像、技術革新、受眾審美的變化,以實現符合時代演變與全球化進程下的中國式述說。
參考文獻:
[1]孫韻嵐.傳統水墨動畫的審美意蘊及其當代演繹[J].電影文學,2021(02).
[2]孫平,孫立軍.多維視野下嬗變的中國水墨動畫[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9(09).
[3]王慧如.現代水墨動畫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