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 探索
【摘 要】漢字是世界上最早產生并延續至今仍充滿生命力的唯一的表意文字,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審美特質。魯迅在他的早期學術著作《漢文學史綱要》中第一次提出了“漢字三美”的觀點——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魯迅的“漢字三美”說對于我們在語文美育中深入發掘祖國語言文字的審美特質和文化價值,增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魯迅,漢字三美,語文美育
在談到漢語的審美特征和文化價值時,有一位繞不開的人物是魯迅。這位新文化運動的旗手,當年也和同時代的一批激進的新文化運動斗士一樣,曾經猛烈地抨擊過作為漢語組成部分的漢字。但是,正是這位舊文化的批判者,將祖國的語言文字運用得爐火純青,他的作品被公認為中國語言文字應用的經典。還是這位文學大師,在他早期的學術著作《漢文學史綱要》中第一次提出了“漢字三美”的觀點。
《漢文學史綱要》是魯迅1926年在廈門大學擔任中國文學史課程講師時編寫的講義。全書共十篇,從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始,到第十篇“司馬相如與司馬遷”終,只寫到了西漢中期。故后世學者認為,這是魯迅未完成的《中國文學史》初稿。
在這部文學史著作中,為什么魯迅談文學要從文字談起?因為在魯迅看來,語言雖早于文字,但文章源于文字,有文字才有文章,所以考察文學須從文字開始。那么文字是如何產生的呢?魯迅指出:“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蓋惟以姿態聲音,自達其情意而已……然而言者,猶風波也,激蕩既已,余蹤杳然,獨恃口耳之傳,殊不足以行遠或垂后。詩人感物,發為歌吟,吟已感漓,其事隨訖。倘將記言行,存事功,則專憑言語,大懼遺忘,故古者嘗結繩而治,而后之圣人易之以書契?!盵1]
至于許慎所稱“倉頡造字說”,魯迅認為不足信:“要之文字成就,所當綿歷歲時,且由眾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圣,亦憑臆之說也。”[2]
在梳理傳統的文字起源觀點基礎上,魯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誦習一字,當識形音義三: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三識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則寫山曰崚嶒嵯峨,狀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蔥蘢,恍逢豐木,鱒魴鰻鯉,如見多魚。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盵3]
這就是魯迅“漢字三美”觀點的由來。須要指出的是,魯迅早年師從章太炎先生,打下了堅實的“小學”功底,特別是對金石文字的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深厚的造詣,但由于《漢文學史綱要》是一部文學史著作,所以魯迅并沒有對漢字進行充分闡述,只是從文學與文字的關系探討漢字起源以及漢字的審美特征,追根溯源,顯示出作為學者的魯迅治學思路的獨特和學術研究的嚴謹。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這部著作中提出的“漢字三美”觀點,對于我們認識并發掘漢字的審美特質,進而探討語文美育的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形美以感目:識字教學中的審美感知
在“自文字至文章”篇中,魯迅首先引用許慎《說文解字序》關于“六書”之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魯迅把“六書”分為三類:“指事象形會意為形體之事,形聲假借為聲音之事,轉注者,訓詁之事也。”[4]“六書”中,又以“象形”在先:“意者文字初作,首必象形,觸目會心,不待授受,漸而演進,則會意指事之類興焉?!盵5]從漢字起源來看,古代先民最早是根據身邊事物所描摹的圖畫來創造文字的,所謂“畫成其形,隨體詰屈”,每一個文字就是一幅“簡筆畫”,或取全貌,例如日、月、水、火,或取局部特征,例如牛、羊(取其頭部)。無論動物、植物、山水,還是身體、建筑、用具,凡是可以“畫”出來的事物,都以最簡潔的線條刻畫之。雖歷經幾千年演變,但構成漢字基礎的許多“象形”字,至今仍保留著描摹對象的基本形狀,例如象、魚、燕、馬、車等。即使被稱為“指事”“會意”“形聲”等方法所孳乳的大量文字,也莫不以“象形”為基礎。
以“雨”字為例,英文寫作“rain”?!墩f文》稱“水從云下也”。從甲骨、小篆直至今天的楷書,始終保持其基本形狀。我們只要看到這個字,眼前似乎落下淅淅瀝瀝的雨點,聽到滴滴答答的雨聲,甚至喚起“窗外雨潺潺”的聯想。這種聯想在“rain”等拼音文字中是難以獲得的。以“雨”字為“部首”所造出的雪、霜、露、 霧、霖、雷、雹、霏、霽等文字,莫不以“雨”為基礎。
漢字起源與繪畫相通的這種造型能力決定了漢字與生俱來的藝術性?!啊笮巫鳛椤牡谋疽猓菨h字的始源。后世‘文的概念便擴而充之相當于‘美。漢字書法的美也確乎建立在從象形基礎上演化出來的線條章法和形體結構之上,即它們的曲直適宜,縱橫合度,結體自如,布局完滿?!盵6]因此,作為造型藝術的書法,只能產生于漢字,為漢民族藝術所特有。
基于漢字“形美”的特質,啟蒙階段的識字與寫字教學應根據兒童的認知特點,著眼于一個“趣” 字。這一階段應充分利用漢字形象性的特點來教學生認字,把認字與圖畫、與生活中具體的事物和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在認字基礎上的寫字,應著眼于規范、端正和整潔,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學生喜歡識字,喜歡寫字,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積累了豐富而行之有效的識字教學經驗,例如兒歌識字、猜謎識字、游戲識字等。但要注意的是,識字教學既要遵循“學理”(認知、記憶規律),也要符合“字理” (漢字的構字規律),不可隨意拆解、牽強釋義,例如說“富”就是“一人一口田”,解“旗”字為“旗幟是方的”。教學中一定要避免此類現象,否則會對學生造成誤導,甚至影響他們一生。隨著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生活經驗的豐富,在識字教學中應該循序漸進地增加文字知識和文化知識。試舉兩例:
《曹劌論戰》中“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 句,有的教師告訴學生“鼓”表示“擊鼓”,這種語法現象叫作“名詞動用”。其實,這個“鼓”字左邊描摹的是一個立地的架子鼓,鼓的上方加以裝飾,右邊是手持鼓枹以擊鼓的動作,這是一幅形象的圖畫。在不同的語境中,“鼓”字既可以作名詞表示“鼓”,也可以作動詞表示“擊鼓”,還可以引申為彈奏各種樂器的動作,例如鼓琴、鼓瑟。一個字既作名詞,也作動詞、形容詞,這種現象在古代漢語中十分常見,這也充分顯示了漢語用詞靈活的特點。5831760F-8CE3-4ADD-9B8A-586364E6592E
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中有“東西異爨”一句,講的是兄弟分家,分灶做飯,其中的“爨”字筆畫竟有三十畫,要認讀、識記比較困難。雖然這個字今天已經基本不用,但是在傳統名篇學習中卻無法回避。“爨”字就是燒火做飯的動作:上面表示雙手端著蒸籠屜放在灶臺上,中間是燃燒著的灶膛,下面是雙手往灶膛送柴火的動作,這樣的動作往往需要兩個人配合。這種生動的生活場景,凡是有農村生活經驗的人一定不陌生。一個“爨”字,充滿了人間煙火氣。
進入義務教育中高學段的寫字教學,開始要求學生臨帖并用毛筆書寫,語文美育的任務除規范、端正、美觀等要求外,還要引導學生在書寫中體會漢字和書法的審美價值,在臨摹時學會欣賞古代名家名帖,了解正草隸篆、顏柳歐趙,感受各種字體的不同風格,發展學生對中國書法的興趣和特長。
二、音美以感耳:作品誦讀中的審美體驗
“音美以感耳”這個觀點雖由魯迅提出,但魯迅在文中并沒有就此展開。“漢字三美”中的這“一 美”,則是魯迅給我們留下的一個可開發的命題。
漢字的音節由聲、韻、調構成。與英語相比,漢語的韻母多為元音,發音響亮而悠長,音質飽滿,立體感強,這使漢語更具濃厚的“樂音”藝術特征,因此標準的漢語發音被稱為“字正腔圓”。此外是聲調的抑揚頓挫。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作為通用語的普通話形成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格局,分別對應“高平調、中升調、降升調、全降調”四種調型,不同調值、調型的交融,使語流中的字音呈現出高低有致、抑揚頓挫的風貌:或升或降,有起有落,或洪亮或柔和,或短捷或悠長,形成了特有的旋律變化。
歷代文學家、藝術家,嫻熟地運用漢語語音的審美特質,創造出了詩、詞、曲、賦等光彩華麗、無與倫比的藝術杰作,成為世界文壇獨樹一幟的藝術瑰寶。在長期文學創作中所形成的詩詞格律,是廣大文學家、藝術家運用漢語語音的押韻、平仄、抑揚、整齊、錯落、長短等變化,以及詞語中的雙聲、疊韻、連綿、擬聲等,在藝術實踐中按照“美的規律”創制的規則和范式。它有很強的約束性,但這種約束不僅沒有束縛文學家、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反而極大地提高了中國詩詞的藝術品質,這是一種“合規律的自由”。
基于漢字語音之美的特質,無論是理解語言文字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還是體驗作品的語言之美,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誦讀,這是一種“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它將訴諸視覺的無聲言語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言語,“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語),有助于學生從作品的聲調、節奏、氣韻等方面體味作品豐富的內涵和情感,增強體驗、感受和理解。
《九歌·國殤》是詩人屈原獻給為國捐軀的將士的祭歌,全詩感情基調悲壯激昂,氣貫長虹。在形式上,詩句整飭,字數均等,每句又以“兮”字嵌入其中,形成頓挫,整齊中有變化,變化中呈規律,讓人感到鼓點聲聲的節奏,壯歌陣陣的旋律,字里行間充溢著敬意和深情,凝聚著強烈的愛國之情。通過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誦讀,才能深切地感受到詩中所體現的悲壯美和崇高美,同時體會到兩千多年前的楚辭的語言美和音樂美。
葉圣陶先生說過,最具音樂美的中國古詩詞,只有通過“美讀”,才能獲得充分的美感體驗。葉圣陶先生所說的“美讀”,就是在誦讀時把作者情感傳達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這種“美讀”就是“讀進去,讀出來”——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讀進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來,這是一種美的有聲語言的再創造。
被后人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詩人在經歷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的生活后,得知戰亂平息而欣喜若狂心情的宣泄。這種“快”意首先體現在詩的節奏上,從首句“劍外忽傳收薊北”開始,便一瀉而下,句句緊接,詩句流暢,一氣呵成,這種行文上的“快”與詩人感情上的“快”相得益彰。通過誦讀,才能感受并傳達出這首詩的輕快節奏和詩人的欣喜之情。
葉圣陶先生認為:“美讀”的方法,主要是把握好語調的高低、強弱、緩急,合著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與情感,要使學生把誦讀“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7]這種境界,就是一種身心愉悅的審美境界。
誦讀和“美讀”,都是以聲顯情,要學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體味語言特有的美感,使靜止的語言文字活動起來,進而達到“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間,卷舒風云之色”的出神入化境界。學生在朗讀或誦讀中接受感染熏陶,獲得審美享受,汲取語言滋養,逐步提高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意美以感心:閱讀鑒賞中的語言品味
魯迅所說的“意美”,是指漢字進入文章后所產生的美感。它以“字義”(字典義)為基礎,又融入了人們的主觀直覺,包括與字義相關的情緒、意味、深層的文化信息等。他以“崚嶒嵯峨、汪洋澎湃、蔽芾蔥蘢、鱒魴鰻鯉”為例,說明這些文字“寫進文章”后產生的直覺和喚起的美感。所謂見其字如見其物,即由文字表意信息激活了人們頭腦中儲存的表象和聯想,使人“望文”生“意”。見到“裊裊”二字,使人眼前如見飄逸的衣帶、輕盈的炊煙;見到“依依”二字,又讓人想到隨風搖曳的楊柳、如絲如縷的情思……
由于主體的主觀差異,同樣的文字在不同人心中所喚起的表象和聯想也有差異。夏丏尊在談“語 感”時說:“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紅色,‘夜不但只解作晝的反對吧。‘田園不但只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見到‘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煥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情趣。見到‘落葉二 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詩味吧?!盵8]
換個角度,從漢字具有的審美功能來說,漢字的表意功能及其蘊含的審美特質是產生上述“語 感”的外部條件。夏丏尊的這段話也可看作是對漢字“意美”的生動而具體的注腳。雖然拼音文字也能喚起人們頭腦中的表象和聯想,但其與表意文字的根本區別在于,拼音文字只是用來記錄語音,而表意文字不僅具有記錄語音的功能,更蘊含著情緒、意味和文化信息,也許只有漢字才能喚起人們如此豐富且意味無窮的“語感”?;跐h字“意美”的特質,在語文閱讀鑒賞中,對語言的品味是獲得美感體驗的重要途徑之一。5831760F-8CE3-4ADD-9B8A-586364E6592E
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這樣寫秋:“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痹~人選擇群山、湘江、天空、水底幾個典型意象,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生機勃勃的秋景圖,一掃悲秋之作中的蕭索、寂寥與落寞。畫面遠近相間,動靜相對,色彩對比極其鮮明。一個“染”字把滿山遍野的紅色寫到極致,一個“翔”字(而不用“游”字)盡傳魚在水中暢游無礙之歡快,喚起人們多少美的想象,可見詞人用字何其生動傳神。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漢語詩歌的語言更富有形象性、色彩性和音樂性。詩人為了把詩歌語言煉得更傳神、更動人,不惜嘔心瀝血,“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在語詞的選擇運用上追求“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讓詩歌語言釋放出最大的審美情感,喚起讀者無限的想象。在煉字、煉意、雕琢語句上,足以顯示詩人的匠心和高超的語言造詣。
“因文解道,因道悟文”[9],這是前人對語文教學過程兩個階段的經驗概括。所謂“解道”,是通過語言文字正確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所謂“悟 文”,是在理解作品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對語言文字的運用進行揣摩、體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獲得審美經驗。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始終是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進行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是一個“文—道—文”的閉環,即始于“文”而歸于“文”,這是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以及其他閱讀活動的重要區別。
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問世已近百年,他所提出的“漢字三美”觀點帶給我們諸多啟示,為我們深入探究祖國語言文字的審美特質、發掘語文美育資源提供了研究的路徑和系統的方法。
參考文獻
[1][2][3][4][5]魯迅. 魯迅全集·第九卷[M]. 北 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53~355.
[6]李澤厚. 美學三書[M]. 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38.
[7][8]葉圣陶.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5,267.
[9]課程教材研究所. 20 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 學 大 綱 匯 編·語 文 卷[M]. 北 京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2001:528.5831760F-8CE3-4ADD-9B8A-586364E659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