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鱖(Siniperca chuatsi)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名貴經濟魚類,養殖前景看好。黑龍江省擁有豐富的水面資源,發展鱖魚產業的資源潛力巨大。文章介紹了黑龍江省鱖魚產業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重視土著鱖魚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快鱖魚產業技術研發及推廣、積極推動鱖魚產業三產融合發展等對策。
關鍵詞:黑龍江省;鱖魚(Siniperca chuatsi);產業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9-9文獻標志碼:A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這是唐朝著名詩人張志和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也足見鱖自古以來就是深受消費者歡迎的名貴魚類[1]。產于黑龍江省的松花江鱖(Siniperca chuatsi,又稱黑龍江鱖)更是名揚四海,被譽為中國四大淡水名魚之一,同時鱖也被稱為鰲花,位居東北地區名優魚類“三花五羅”、“三花一島”之首。鱖作為高檔淡水水產食材烹飪的松鼠鱖魚、糖醋鱖魚、清蒸鱖魚、八寶鱖魚和臭鱖魚等菜品皆為名肴佳饌,臭鱖魚被譽為安徽省三張名片之一。2017年4月20日,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連環湖鱖魚”被農業部正式批準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并實行登記保護。2019年,松花江鰲花(鱖)入選黑龍江省十大地產特色名魚[2]。鱖作為黑龍江省重要的水產養殖品種,近十年被遴選為全省水產主導品種在全省推廣。黑龍江省擁有豐富的水面資源,水域面積位居“三北”地區第一位,水質優良,加之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鱖產業發展前景看好。
1 黑龍江省鱖魚產業現狀
1.1 養殖
1.1.1 苗種
目前,黑龍江省鱖苗種(按夏花魚種計算)年需求量200萬尾~300萬尾,主要來源于兩個途徑:一是外購苗種,主要來自廣東、江蘇、四川、湖北和湖南等南方省份。外購的鱖苗種大多標粗后再放養,少部分直接放養。二是本地繁育苗種,黑龍江省水產引育種中心、北魚漁業集團丁香島苗種場、黑龍江省農墾震達興凱湖大白魚研究所、肇東市那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水產苗種繁育場、黑龍江省肇源縣茂興湖水產養殖場、肇東市東發漁業有限公司水產苗種繁育場等苗種場開展鱖的苗種繁育。
1.1.2 飼養
2016年~2021年,黑龍江省鱖養殖產量554t~1660t,產值0.5~1.5億元。目前,鱖在黑龍江省的養殖模式主要有三種:(1)池塘養殖:分為池塘主養、池塘套養殖兩種方式。鱖池塘主養的企業和養殖戶較少,主要集中在肇東、肇源、林甸、建三江等地,產量最高的縣(市)為肇源縣[3],如位于肇源縣大興鄉的北魚漁業集團青花湖養殖基地,池塘主養鱖面積1000余畝,與光伏發電相結合,實施的水上發電、水下養鱖相結合的“漁光一體”池塘養殖松花江鱖項目,取得了較好的效果[4]。池塘主養期間主要投喂適口的活餌料魚。池塘套養鱖為全省各地所采用,易推廣,養殖面積較大,飼養期間鱖主要以池塘內的野雜魚為食。(2)湖泊(水庫)增殖模式:水域中有大量活餌料魚可供鱖攝食,適量放養鱖苗種,可將水域中低值魚類轉化高價值的鱖,顯著增加養殖效益。泰來、肇東、肇源、虎林等縣(市)鱖湖泊(水庫)增殖面積較大,其中2020年泰來縣16萬畝、肇源縣15萬畝[5]。(3)網箱養殖模式。目前應用場(戶)較少。2012年,海林市蓮花湖北寧灣曾有養殖戶曾開展過網箱養殖鱖,從湖中撈取野雜魚投喂,鱖單產4.7kg/m2。
1.2 加工及銷售
黑龍江省本地生產的鱖較少進行加工,多以活魚的形式銷售,規格0.75kg/尾以上,近五年地產鱖銷售價格60元/kg~140元/kg,平均90元/kg,高于南方省份生產的鱖。地產鱖以本地銷售為主,少量銷售到吉林、北京等地。地產鱖銷售時間主要集中在秋季9~10月份,其他季節銷售量少,特別是冬季基本沒有地產鱖魚上市。
1.3 技術進展
2016年在黑龍江省實施的的“寒地松花江鱖生態增養殖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項目推動鱖養殖技術進步。創建了寒地松花江鱖魚種培育技術、松花江鱖池塘越冬技術,創新寒地松花江鱖成魚生態養殖技術,建立了寒地“漁光一體”松花江鱖池塘養殖技術模式,改良項目研發過程中的傳統“浮筏”,設計、制做出替代“漁光一體”太陽能采光板的蜂巢“浮筏”,為大面積推廣應用創造了有力條件。制定了一項黑龍江省地方標準《綠色食品 鱖(Siniperca chuatsi)池塘養殖技術規程》(DB23/T 2390—2019)。在鱖產品加工上,已經具備了臭鱖低溫發酵技術集成等方面的研發條件與經驗。
1.4 綜合效益
1.4.1 經濟效益
目前,黑龍江省鱖養殖效益較高,池塘主養的生產成本為50元/kg,平均銷售價格90元/kg左右,即養殖1kg鱖可獲利40元,其效益遠高于鯉、鯽、草魚等大宗淡水魚。 2019年~2021年,黑龍江省實施的“寒地松花江鱖生態增養殖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項目,池塘培育松花江鱖魚種技術,單產207.5 kg/畝~242kg/畝,平均單產214.7kg/畝;平均新增銷售額3016元/畝,新增利潤2080元/畝。池塘主養松花江鱖成魚單產308.5 kg/畝~330.8kg/畝,平均單產318.2kg/畝;平均新增銷售額3990.97元/畝,新增利潤3090.45元/畝。池塘套養松花江鱖成魚單產4.1 kg/畝~7.9kg/畝,平均單產5.9kg/畝;平均新增銷售額159.67元/畝、新增利潤117.40元/畝。湖泊(水庫)養殖松花江鱖成魚單產1.1 kg/畝~2.4kg/畝,平均單產1.6kg/畝;平均新增銷售額64.75元/畝,新增利潤47.82元/畝。
1.4.2 生態效益
目前,黑龍江省鱖養殖多采取的是生態養殖,特別是湖泊(庫)增殖和池塘套養,鱖的合理放養有助于優化魚類種群結構和生態系統平衡,避免低值野雜魚類過度繁殖。在池塘主養鱖上應用漁光一體技術生態效益顯著,符合中國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要求。經測算,在肇源縣大興鄉實施“漁光一體”池塘養殖松花江鱖項目,松花江鱖魚種、成魚生長速度比普通傳統池塘快近一倍;每畝池塘的利潤可比單純水產養殖提高1倍~2倍。30畝池塘水面裝機規模可達0.75MW,每年由此可節約標準煤336.6t,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達978.18t[6]。
1.4.3 社會效益
黑龍江省鱖產業的發展社會效益顯著,一是促進了漁民增產增收,提高了漁民養殖的積極性,特別是鱖生態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2019年~2021年三年累計為漁民新增純收益4000多萬元。二是促進了綠色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開展“漁光一體”池塘立體養殖鱖和其它生態養殖模式,提高了水域資源利用率,確保了水產品質量安全。三是加快推進了漁業“轉方式、調結構”, 優化了水產養殖品種結構,促進了黑龍江省高質量漁業發展。
2? 黑龍江省鱖魚產業存在的問題
2.1 配套活餌料魚供給不足
鱖終身以活餌料魚為食,配套活餌料魚供給不足是制約黑龍江省鱖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別是池塘主養鱖需要大量適口活餌料魚供應。餌料魚生產供應短缺也制約了鱖集約化養殖技術在黑龍江省推廣。目前,池塘主養鱖所需活餌料魚來源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來源于湖泊、水庫等自然水域捕撈,但其供應的活餌料魚的資源量是有限的,且存在部分餌料魚不適口的問題,同時也做不到養殖期間穩定持續供應,供應的時間多集中在春季或秋季,秋季收獲的餌料魚還需專池越冬。二是自已培育活餌料魚,部分餌料魚培育所需苗種嚴重依賴外省,導致生產成本較高;配套餌料魚培育池塘不足也是導致配套活餌料魚供給不足的重要原因。
2.2 鱖良種繁育體系薄弱
目前,黑龍江省從事鱖繁育的苗種場,親本主要采自江河,以黑龍江撫遠江段居多,但部分苗種場親本儲備不足,親本更新少。多數苗種場繁育規模較小,沒有規模化的鱖繁育場。另外,黑龍江省鱖苗種場市場競爭力弱,苗種生產時間晚(每年6月生產),易受到廣東、湖南、湖北、江蘇等地區低價早苗沖擊。黑龍江省水產良種體系存在部分水產苗種場設備陳舊、親魚池及苗種池塘老化、專業技術員缺乏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鱖保種、良種選育、繁殖、苗種銷售等。產于黑龍江水系的鱖的種群與南方鱖的種群存在一定的性狀差異,但其性狀研究和新品種選育工作尚未開始,良種選育和規模化生產未形成體系,嚴重制約了黑龍江省鱖產業的發展。
2.3 鱖產業化水平低
黑龍江省鱖養殖場戶眾多,但規模化生產企業少,目前全省最大鱖規模化生產企業為黑龍江北魚集團有限公司青花湖基地,該企業注冊了“珍鱖”品牌,并進行了宣傳和推廣[7]。與該企業合作的泰吉生態淡水魚養殖專業合作社對養殖戶實行“五統一”管理,即統一養殖標準、統一檢測監測、統一苗種供應、統一品牌商標、統一市場銷售,將質量納入可追溯源頭管理[3]。但多數養殖者沒有品牌意識,品牌建設及運營能力較差,一些公司、合作社的品牌僅僅是注冊了商標,然而并未賦予品牌實質性內涵,品牌的知名度、誠信度、美譽度較為有限,需要政府和企業加大品牌的培植力度[8]。鱖的加工尚處于探索階段,未實現規模化生產。
3 黑龍江省鱖魚產業發展對策
3.1 重視土著鱖魚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
黑龍江省各水系鱖具有抗寒、生長快等特點,應重視其資源的保護和,并進行合理利用。一是開展土著鱖種質資源保護,2022年利用省水產良種工程項目支持,采集野生鱖親魚及后備親魚,在黑龍江省水產引育種中心、肇東市那水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水產苗種繁育場、北魚集團青花湖苗種繁育基地、撫遠市水產良種場四家水產原良種場進行保種和繁育。二是建立土著鱖種質資源評價體系,以黑龍江省內各流域土著鱖為研究對象,進行黑龍江、嫩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牡丹江上下游的野生黑龍江鱖遺傳多樣性、遺傳背景和遺傳結構分析,建立鱖野生資源和養殖群體的種質資源數據庫。三是建立黑龍江鱖良種選育體系,收集野生大規格鱖,結合種群遺傳多樣分析手段,以肌肉品質和生長性狀篩選出的分子標記為主要的篩選指標,輔以外觀形態指標,對黑龍江鱖不同地理群體進行遺傳和育種價值評價,以具有較高種質開發利用價值的地理種群為主,建立黑龍江鱖野生優良種群的育種基礎群體,為良種選育奠定基礎。四是積極探索北魚南繁,與南方水產原良種場合作,實現黑龍江省土著鱖提早繁殖,并實現苗種提早供應,有助于延長生長期,提高養殖規格和產量。
3.2 加快鱖產業技術研發及推廣
黑龍江省的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應加快有關產業技術的研發及推廣。一是圍繞鱖的商品特性開展綠色養殖技術研發,積極開展科研合作與協作,主要開展以下研究:(1)進一步研究“漁光一體”池塘立體養殖鱖技術:研究“漁光一體”條件下光伏設備設置、鱖種放養、配套餌料魚培育及投喂、水質調控、病害防治、捕撈等。(2)河蟹與鱖池塘混養技術研究:借鑒南方省份成功的經驗,研究苗種放養、飼料投喂、水質調控、病害防控等措施,形成可行技術規范。(3)餌料魚繁育及養殖技術研究:研發適合黑龍江省鱖養殖的餌料魚種類及配套繁育技術,提高餌料魚適口性及產量,解決鱖養殖配套活餌料魚供給不足的問題。二是建立鱖產業技術標準體系,組織專家制定覆蓋種質、繁育、養殖、加工、流通等全過程的企業標準、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促進鱖產業標準化發展[9]。三是組成“產、學、研、管”聯合體,建立鱖人工繁殖、苗種培育、成魚養殖、推廣、營銷、服務等“繁育推”一體化技術體系[1],加快成果轉化,促進有關技術推廣應用。
3.3 積極推動鱖產業三產融合發展
在黑龍江省鱖產業發展上,要把鱖苗種繁育、餌料魚配套、商品魚養殖、初深加工、冷鏈物流、市場銷售等產業鏈串聯起來,實現產加銷一體化融合發展。在養殖上,要以生產優質商品鱖為目標,鼓勵企業、合作社開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支持各地申請農產品地理標志。在鱖加工業方面,探索多樣化鱖的加工產品。在中國鱖的主要加工方式為冰鮮鱖低溫發酵,以安徽省黃山市加工的“臭鱖魚”最為著名,年加工產值約30億元,成為鱖養殖產業鏈延伸和增加附加值的重要途徑[1]。黑龍江省具有發展“臭鱖”加工優勢。一是原材料鱖為綠色食品。黑龍江省水質優良,采取生態養殖模式生產的鱖品質優良,無藥殘留,可從原料上保證食品安全。二是氣候和環境更適宜,黑龍江省屬于寒溫帶與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省從南向北,分別處于中溫帶和寒溫帶,全年氣溫超過30℃時間短,年平均氣溫低(-4℃~5℃),適合開展低溫發酵。建議政府有關部門積極扶持,龍頭企業牽頭,聯合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開展高寒地區臭鱖低溫發酵產品研發及工廠化規模生產[10]。在產品銷售上,實施品牌戰略,加強品牌策劃和宣傳,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度,并注意拓展產品銷售渠道,搶占高端市場。
參考文獻:
[1]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中國鱖魚產業發展報告[J].中國水產,2021,(4):23-32.
[2]馬春瑜,劉長軍,何登偉.北方地區鱖魚養殖增效關鍵技術措施[J].黑龍江水產,2021,40(6):39-41.
[3]牛貴武,康萌.黑龍江省鱖魚增養殖現狀及發展對策[J].黑龍江水產,2020,(3):1-3.
[4]高天宇.以漁光一體為引領? 促進松花江鱖產業發展[J].黑龍江水產,2020,(5):6.
[5]高天宇.肇源縣漁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黑龍江水產,2021,(2):26-28.
[6]董杰武,康萌,王進.寒地“漁光一體”池塘養殖松花江鱖商品魚技術[J].黑龍江水產,2020,(3):1-3.
[7]聚焦“珍鱖” 共享漁業工業化[J].黑龍江水產,2018,(5):38-39.
[8]王超.清遠市鱖魚產業發展現狀與展望[J].科學養魚,2019,(6):3-4.
[9]江孝八,包華駒.貴池鱖魚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21,(14):216-217.
[10]陳凱新,王立群,陳偉興.高寒地區臭鱖低溫發酵技術現狀及發展前景[J].黑龍江水產,2021,(6):24-26.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Siniperca chuatsi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KONG Lingjie
(Heilongjiang Fisheries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Harbin 150018,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Siniperca chuatsi is a rare and valuable economic fish with high economic value.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and it has great resource potential to develop the Mandarin fish industr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siniperca chuatsi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digenous siniperca chuatsi germplasm resources, accelerat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siniperca chuatsi industry, and actively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of the siniperca chuatsi industry.
Keywords:Heilongjiang Province; Siniperca chuatsi; Industry statu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作者簡介:孔令杰(1968.12-),男,黑龍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主要從事名特優水產品繁育及養殖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