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17世紀關帝圖像東傳日本研究

2022-05-09 11:18:54
藝術探索 2022年2期

施 錡

(復旦大學 文史研究院,上海 200433)

一、關帝信仰傳入日本

根據學者文靜的梳理,關羽崇拜傳入日本有幾種推論。第一,唐時為了祈求航海平安,渡海商人將民間信仰中的關帝和媽祖當作航海的保護神,稱其為“船菩薩”。商人在日本卸完貨物之后,就將菩薩暫時移居寺院供奉。但韓森認為,中國媽祖信仰的興起始于1123年,大致是兩宋之交。目前留存的關于日本媽祖信仰的證據,多在17世紀的長崎。筆者在《長崎名勝圖繪》(長崎史談會編『長崎名勝図絵』,長崎史談會,1931)、《長崎港南京貿易繪圖》、《長崎土產》(磯野信春『長崎土産』,大和屋由平壽櫻,1847)中都發現了迎接天后(媽祖)的圖像(圖1—3),這種儀式被稱為“媽祖揚”。據《長崎土產》中關于“媽祖揚”的記載,媽祖從船上的“媽祖棚”被請出,一商人手捧神案,其上是媽祖和兩名小侍女,一人持幡舞蹈,二人敲小鑼,二人提燈籠,一人持傘蓋于后。第二,有說法認為日本人信仰關帝,是利用關羽的勇武忠義訓導武士忠君重義。目前,京都東福寺(亦稱靈芝山大興寺,芝藥師堂)收藏的一尊足利尊氏(1305—1358年)所獻關帝像為日本最古。另,元代渡日禪僧清拙正澄(1274—1339年)在《關大王贊》中介紹關羽為佛教護法:“蜀帝熊虎之將,義勇武安之王。受智者大師戒法,護普庵古佛道場”。第三,從明代鄭若曾(1503—1570年)撰于嘉靖辛酉年(1561年)、刻于壬戌年(1562年)的《日本圖纂》中一處標示“關王祠”的圖像(圖4)來看,此時的五島列島已有了關帝崇拜。

圖1 《長崎名勝圖繪》中的迎接媽祖

圖4 《日本圖纂》插圖

關帝崇拜涉及中國道教和民間信仰。日本在7至8世紀時學習中國的律令制,在中務省下設置了陰陽寮。日本的陰陽道在占法和祭法方面,都吸收了中國道教的因素。早期傳入日本的道教題材繪畫有《地藏十王圖》,元代顏輝的《蝦蟆仙人圖》《李鐵拐圖》,以及《鐘馗圖》,等等。但目前可見的關帝形象,大致出現在17世紀后。此前,關帝崇拜雖在文獻中有部分載錄,但未能盛行。關于禪宗伽藍神,目前所收集到的資料中也尚未見到明代以前的關帝圖像。關西大學的二階堂善弘在論文中提起,如果南宋佛寺祭祀關公的話,日本佛寺一定有關公神像。但現在曹洞宗與臨濟宗的佛寺都沒有關公神像。京都東福寺傳為鐮倉時代的關羽木像上“南宋武幹謹書”中的“南宋”,實際上是“南窗”,可能指日本江戶時代的書家武村(號南窗)。從形象來看,筆者認為,東福寺關帝木像應為明清時代的關公雕刻風格(圖5、圖6)。

圖5 京都東福寺關帝神像

圖6 清代乾隆年間的關帝銅像

二、長崎華人的關帝崇拜

隨著中日貿易的往來,17世紀中國商人聚居的長崎成為關帝信仰的中心。長崎畫師磯野信春(?—1857年)在《長崎土產》(1847年)中記載:“關帝乃蜀漢之關羽,字云長。元明以來代代尊奉,州縣皆有其祠廟,普受祭祀,稱關帝圣君。唐三寺(興福寺、福濟寺、崇福寺)皆奉祀。”明末東渡長崎的福清縣(今福建省福清市)文人俞直俊(1681—1731年),乃唐通事俞惟和(1605—1674年)的孫子,曾擔任大通事。他刊行的《關帝君遺訓》,收藏在長崎縣立圖書館中,是當年關帝誕辰祭祀時必須誦讀的經文,也是關帝被長崎華人供奉為儒教和道教神祇的實物證據。

根據二階堂善弘的論文,現在日本橫濱的關帝廟(1871年)、神戶的關帝廟(1888年)、函館的關帝廟(1910年),都是明治時代(1868—1912年)華人來日本后開始建設的。江戶時代的中日貿易據點,在長崎有“三福寺”,即崇福寺(福州寺)、興福寺(南京寺)、福濟寺(漳州寺)。若算上圣福寺(廣東寺,圖7),就是“四福寺”。福濟寺毀于原子彈爆炸,崇福寺和興福寺都有媽祖堂,前者供奉媽祖、三官大帝、關公(旁有關平和周倉,圖8),后者供奉關公、關平、周倉。1675年,福岡黃檗宗千眼寺亦安置中國佛工龍澗和尚所造中國風格的“關圣大帝菩薩”木造座像。

圖7 圣福寺關帝堂

圖8 長崎崇福寺關帝像

1623年,長崎三江幫建興福寺(俗稱“南京寺”)。所謂“三江”,指的是中國江南(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三地名中的“江”。興福寺屬于三江幫,以興福寺為中心,形成了來自中國南京、寧波的華人社會。《重建崎陽東明山興福寺碑記》載:“真圓禪師,俗姓劉,江西浮梁巨商也,時中華不靖,于明泰昌庚申年(1620年)航海來崎,舍資成寺云云。”《日本華僑史》稱,由于在國內搭船赴日的地點多為南京,故三江幫又有“南京幫”之稱。興福寺內除了大雄寶殿之外,還建有媽祖堂,內祀天后圣母(旁立千里眼和順風耳)、關圣帝君(旁立關平和周倉)、大道公(三官大帝)。事實上,這些寺院并非單純的宗教場所,其后有華人墓葬,可能還有祠堂和牌位。筆者以為,這樣的寺院接近商人同鄉會館和祠堂,是他們舉辦重要儀式的場所。

1628年,長崎泉漳幫建福濟寺。所謂“泉漳幫”,就是中國漳州籍和泉州籍商人的幫派。福濟寺最初被稱為“泉州寺”,后也被稱為“漳州寺”,實際上也起到與祠堂相類似的作用。《長崎市史·地質編·佛寺部·下》載,中國泉州僧人覺悔攜弟子了然、覺意于明崇禎元年(1628年)渡海抵長崎,在巖原山村主的宅地上建一寺祭祀天后圣母。其最初目的僅僅是祈禱航海安全,舉行宗教儀式,以及設置墳墓。但也正是在1628—1629年,長崎奉行水野河內與繼任的竹中采女正開始禁天主教(被日本稱為“吉利支丹教”),覺悔和弟子們將唐船上的佛像搬入寺內,將寺內可能被認為與天主教有關的偶像清出。正如李獻璋在《媽祖信仰的研究》中所指出的,幕府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全面禁止基督教。被稱為天妃圣母的媽祖,在形象上可能與圣母瑪利亞有相近之處,容易引起誤解,因此華人們為了保證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將媽祖祠堂改建成了佛寺。但關羽此時已成為禪宗伽藍神的形象,關帝崇拜這一傳統得以保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長崎華人世俗傳統的遺存。

《長崎市史·地質編·佛寺部·下》載,福濟寺的覺悔和兩個弟子先后示寂后,福濟寺的中國漳州人陳沖一與泉州籍船主商議延請泉州僧人,原住持泉州開元寺的蘊謙戒琬(1610—1673年)東來主持。在隱元隆琦(1592—1673年)東渡之前,蘊謙與隱元已有文字交。隱元在清順治九年(南明永歷六年,1652年)有“示日本僧默子、蘊謙戒琬各偈子一首”。到達長崎的次年(1655年),隱元應蘊謙禪師之邀游福濟寺:“蘊謙禪德請游福濟,為題自贊”。繼蘊謙之后,開法福濟寺的還有隱元的弟子木庵性瑫(1611—1684年)。福濟寺第五代住持圣垂方炳、第七代住持大鵬正鯤于康熙中后期相繼任日本京都黃檗山住持,因此福濟寺也被納入黃檗宗系統。

繼興福寺和福濟寺之后,1629年,福州幫船主建崇福寺。《長崎市史·地質編·佛寺部·下》載,該寺主要由中國福州籍的王引、何高財、魏之琰、林仁兵衛等外護招請中國僧人住持。他們于日本寬永六年(1629年)請來六十三歲的逸然性融擔任住持。寺中的僧人需要主持媽祖像的乘卸儀式,為唐船的平安祈禱,負責客死異鄉的中國商人的埋葬事宜,等等,起初并沒有傳播高深的宗教教義。這一點是長崎唐寺的共同特征。

1678年,廣東幫設立圣福寺,在其觀音堂主祭觀音,旁祀媽祖及關帝。寺內設關帝堂,中央為關帝像,兩旁分別是關平像、周倉像。該寺還存有渡日的泉州工匠范道生(1635—1670年)所繪《關圣帝君像》(1664年),畫中附有木庵的題贊。對此,后文將進一步闡述。學者童家洲引用宋越倫在《留日華僑小史》中的論述,認為關羽復興漢室,是在長崎的“明朝遺民”的至高精神象征。因此,圣福寺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的“關帝祭”,便是長崎華人“年中行事”(歲時的儀式)的最大祭典。

關帝崇拜在黃檗宗內部得以保留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江南地區的關帝祭祀往往與媽祖(天后)祭祀并行。江戶時代的《清俗紀聞》(1799年)卷十二《祭禮》專門記載了“關帝”和“靈簽”。《關帝》條記載:“關帝(一名關圣帝君,又稱關老爺、關菩薩)為靈驗顯著之武運守護神,為軍事而做之祈愿,無不應驗。故不僅在武官中,即在官民信仰中亦超過其他眾多神佛。各省、府、州、縣均建廟供奉,稱為武廟。……祭奠儀式及祭祀費用開銷之事與天后廟相同。”《靈簽》條記載:“天后廟、關帝廟等均設有名為靈簽之物(一名簽子筒)。”正如學者林觀潮所論,長崎唐寺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即普通的媽祖祠堂、有僧人居住的媽祖祠堂、一般寺院、臨濟宗黃檗派的寺院。也就是說,從媽祖祠堂到黃檗宗寺院的發展過程中,關帝都作為護法的神祇保留了下來。

要補充的是,此時正值明清鼎革之際,南方諸多地方精英東渡日本,福建部分地區更處在鄭氏勢力范圍內。這些人先是試圖借兵復明,后則居留日本。如東渡日本住持福濟寺的蘊謙禪師,東渡前在開元寺為鄭芝龍興建了覺皇寶殿。當時的大檀越魏之琰、魏爾潛、顧肇基、顧長卿等人,一直是長崎唐寺的重要施主和支助者,圍繞他們形成了一股鄭氏武裝的海外支持力量。根據錦織亮介的研究,興福寺的住持逸然性融與旅居日本的浙江籍反清士有所來往,包括獨立性易禪師(1596—1672年)、朱舜水(1600—1682年)等。可見,剃發為僧的最初目的,可能是反清復明。日本黃檗宗祖師隱元禪師東渡弘法,中國江南和福建的商人是其重要的外護。他主要受到長崎興福寺與崇福寺二寺信眾邀請。如隱元在《松濤二集》中有《應南京船主齋》詩:“一飯能齋兩國僧,不求福也福還增。聊施法雨周沙界,特地香廚云幾層。”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隱元的東渡與反清復明有關,但其《自贊》中體現出對明朝滅亡的悲憤和痛心:“者個老人,喜黃檗之將成,怒臊腥之縱橫。哀民生之無歸,樂扶桑之太平”。《黃檗開山普照國師年譜》載,1654年隱元至泉州,見明末大學士黃景昉(1596—1662年),至廈門,“藩主送齋金為供,建國鄭公暨諸勛鎮絡繹參謁……藩主備舟護送”。。隱元有《贈鄭國公》云:“南國忠貞士,威名徹古今。三朝天子佐,一片故人心。”

三、關帝圖像的中國源頭

日本學者長尾直茂在《江戶時代繪畫中關羽像的確立》中所舉明清之際關帝像版畫,如明天啟元年(1621年)碑刻、《關天帝紀》(明天啟元年[1621年]刊)、金嘉會等編《西湖關帝廟記》(明天啟四年[1624年]序)、孫芑編《關帝文獻會要》(圖9)等,都反映出當時關帝信仰的繁盛。這些版畫中,戰袍和巾幘、五綹長須、細長的眼睛是關帝形象共通的元素。

圖9 《關帝文獻會要》中的關帝形象

此外,故宮博物院藏有宣德年間宮廷畫家商喜的《關羽擒將圖》(圖10),單國強和聶崇正曾對其作專文研究。聶崇正考證出這一畫作取自《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云長放水淹七軍》中,關羽大敗曹營大將龐德和于禁的故事。畫面中出現了關羽、周倉和關平,山石間的流水象征著水淹七軍的情節。單國強認為,雖然《關羽擒將圖》中的山石采用斧劈皴,具有南宋馬夏筆意,但描繪人物的線條頓挫有力,色彩大紅大綠,使得該作具有壁畫的意趣。相比宋代的《崇寧真君搜山圖》、明初戴進的《關侯圖》,此種描繪更顯示出凡間英雄的活力。王菡薇認為,金代版畫《義勇武安王□》(圖11)、運城市稷山縣馬村金代段氏墓地《二十四孝圖》中,關羽的游戲坐姿成為畫像定式。商喜《關羽擒將圖》也與之相似。商喜畫中的關羽形象或來自宋金元筆記、話本和雜劇。此外,《三國演義》為元末明初羅貫中所撰,已知最早的版本為明弘治甲寅(1494年)序、嘉靖壬午(1522年)刊刻的本子。這件畫作創作于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距小說成書時間不久。

圖10 商喜《關羽擒將圖》,絹本設色,200cm×237cm,明代,故宮博物院藏

圖11 金代平陽府徐家刊《義勇武安王□》,版畫,60cm×31cm,俄羅斯圣彼得堡埃爾米塔什博物館藏

關于商喜的生平,諸多學者都引用了《明畫錄》卷二所載:“商喜,字惟吉。工山水,兼寫人物,筆致超逸,尤善畫虎。宣德中,征入畫院,授錦衣衛指揮。”王士禎(1634—1711年)《池北偶談》卷十四載:“京師外城西南隅圣安寺,寺殿有商喜畫壁”,又引“昆山劉璋圭甫《明書畫史》:商喜善畫山水人物,畫虎得勇猛之勢。今大西天經廠殿壁龍神,及大軸文殊普賢變相,亦喜筆”。值得注意的是,李開先(1502—1568年)在《中麓畫品》中云:“商喜如神廟塑像,四體矩度,一一肖似,然顏色既乏生氣,胚胎復是墐泥。”筆者提出疑問,《關羽擒將圖》的圖像制作方式,以及畫中人物形象夸張的戲劇色彩,是否與民間壁畫、版畫和寺廟雕塑的工序有所關聯?

類似的關帝像,確實出現在明末清初的雕塑中。據《新鄉市博物館六大鎮館之寶述評》,新鄉市博物館藏有一件明代關羽銅像(圖12),高172厘米,寬118厘米,重578千克,如商喜畫中的關羽一樣呈游戲坐姿,身著戎裝,面容肅穆威武,長須飄動,顯得十分神勇。從姿態和表情來看,銅像與商喜所繪《關羽擒將圖》有一定的關聯,如均為游戲坐姿,著戰袍,未手持武器或其他器物,氣質、神情也有相似之處。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三國志特別展”的圖錄提到,這件雕像由河南省濮陽市范縣的西峰寺傳來。1935年《續修范縣縣志》載:“關帝像在舊城西峰寺內,高六尺,銅堅工細,形容嚴肅,相傳系吳道子鑄,洵稱寶貴之古物也。”此外,西峰寺還有一件古銅菩薩像(圖13),也為游戲坐姿,“古銅菩薩在舊城西峰寺,相傳為唐吳道子鑄,精工細致,洵稱名貴古物”。另,卷二《地理志》載:“大西門外枕關帝廟,西南隅外映西峰寺,舊志稱永慶寺并西峰塔,西峰寺內有銅鑄如來佛三尊,古佛堂后大殿設銅菩薩一尊,鐵羅漢十八位,今僅存其一。殿前有銅鑄關帝像一尊,高六尺許,形容非常嚴肅,相傳唐吳道子鑄。”

圖12 《關羽像》,青銅,高172cm,15—16世紀,新鄉市博物館藏

圖13 古銅菩薩像

以上的關帝形象,皆具有胡須飄動、神情威猛的特征。這種身著龍袍、手拈長須的關帝圖像,流行于福建與廣東。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三彩關帝君像》(圖14),關羽一手持《春秋》,一手拈長須,衣飾施以黃、綠、褐三彩。一手拈須,很接近《關帝文獻會要》里的形象(圖9)。朱龍興認為,從色澤和底部胎土看,銅像可能產于康熙時代之后,底部“曾萬順造”的刻字流行于廣東、福建一帶,這說明其時代可能更晚。。

圖14 《三彩關帝君像》,瓷器,72cm×42cm×25cm,清代至民國初期,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前述新鄉市博物館藏關帝像(圖12),已經作為佛教伽藍神得以在寺院供奉。同時,這種形式的關帝像經由福建黃檗派傳入了江戶時代的日本。作為伽藍神形象最為特殊的一件關帝像,是京都萬福寺藏、楊津作《關帝圣君像》(圖15)。圖中,關羽有丹鳳眼和五綹長須,穿戴傳統的戰袍和巾幘,戰袍上繪制云龍紋,其手持腰帶的姿態與《關帝文獻會要》中的形象(圖9)頗為接近。手持念珠是作為伽藍神的關帝形象極少能見到的姿態。畫面右下方題“閩中甫陽布衣楊津拜圖”,鈴白文方印“楊津之印”、朱文方印“巨原氏”。木庵贊語曰:“杰出桃園復漢天,光輝日月片心懸。精忠萬古無倫匹,密護法門金石堅。”引首鈴白文長方印“方外學士”、白文方印“釋印戒瑫”、朱文方印“木庵氏”。從題跋、款識的位置和書寫順序來看,這幅畫應是禪畫對幅中的右幅,且在制作時就已經設計了作為對幅的布局。

圖15 楊津畫、木庵贊《關帝圣君像》,紙本設色,228.8cm×86.2cm,17世紀,京都萬福寺藏

《歷代畫家姓氏便覽》卷二載:“楊津,號巨源,莆田人,工山水人物。”《閩畫史稿》也曾提到,楊津是仙游人,擅長人物、山水、花鳥、蘭竹,以人物畫著稱,尤工寫關羽像,神態生動,士大夫爭求其作。清代仙游城的老君廟中表情各異、動態如生的三十六天君像壁畫,就是他的手筆。據說莆田畫家李霞喜畫關羽像,從題材到形象皆受其啟迪。另傳仙游靈山寺曾珍藏楊津的《陶淵明》《菊花圖》和楷書《金剛經》,但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間佚失。

與楊津《關帝圣君像》成為對幅的,是福建畫家馬言的《只履達摩像》(圖16),畫的是達摩“只履西歸”的傳說。 據學者李小榮的研究,這一傳說較早見于敦煌文獻所保存的杜朏《傳法寶記》:“其日東魏使宋云,自西來于蔥嶺,逢大師西還,謂汝國君今日死。云因問法,師門所歸。對曰:‘后四十年,當有漢道人流傳耳。’門人聞之發現,乃見空棺焉。”畫中達摩身穿覆頭衣,一手持履,一手持腰帶,立于祥云之中。款云:“游游山人馬言拜寫”,鈴朱文方印:“字游政內山”“馬氏學”。其上木庵題贊曰:“我祖攜歸一只履,少林從此宗風起。花開滿地徹春光,狼(藉)古今香未已。黃檗木庵拜題。”引首鈴白文長方印“方外學士”、白文方印“釋戒瑫印”、朱文方印“木庵氏”。題跋的位置和款識與《關帝圣君像》恰好對稱,畫幅的尺寸也基本一致。馬言的畫風與楊津相似,筆法粗獷,形象生動,二人當屬莆仙地區同一畫派,故很有可能是在福建制作之后才帶到日本,由木庵題贊。可見,當時關帝與達摩同為伽藍神的形象在黃檗宗內部已經形成。

圖16 馬言畫、木庵贊《只履達摩像》,紙本設色,222.7cm×89.5cm,17世紀,京都萬福寺藏

由于黃檗宗的地域性,關帝崇拜在黃檗宗的圖像系統中占據重要位置。黃檗宗的雕塑師大多來自中國江南、福建等地,如日本大正十二年(1923年),福濟寺值開創三百年之際發行的觀展圖錄《光風蓋宇》中提到,福濟寺大雄寶殿的大權修利菩薩和達摩大師像,護法堂的布袋和尚像,都出自中國漳州雕刻師林高龍和吳真君之手。崇福寺大雄寶殿內的如來坐像,胎內有銀制五臟和布制六腑,六腑上有墨書“江西南昌府豐城縣”“徐潤陽”“宣海綿”。

福建泉州籍雕刻師范道生,于1660年東渡日本,服務于多家寺院。據《黃檗東渡僧寶傳》中《附錄·道生信士》,范道生,字石甫,泉州府人,因齋戒篤行,善于雕刻,被世人稱為范道生。他受到隱元邀請東渡,于日本寬文二年壬寅(1662年)春天到京都黃檗山,雕刻觀音、羅漢、韋陀、伽藍、祖師、監齋等,巧心妙手,令瞻禮者贊嘆不已。逝于寬文十年庚戌(1670年),壽三十六歲。隱元有偈云:“道生道滅剎塵塵,酬舉世緣卅六春。幸得日前歸正信,不迷固有本天真。身心空盡無留礙,手眼圓明妙入神。徹證毫端融佛性,達觀四海悉通津。”范道生擅長雕塑佛像,又能作詩與畫,他的塋墳現在長崎崇福寺中。另, 《黃檗開山普照國師年譜》中《寬文二年(1662年)》條載:“師(隱元)自入國所見梵像不甚如法,適閩南有范道生者,善造,命眉(大眉性善)監院督造觀音、韋馱、伽藍、祖師、監齋等像。”

范道生名下有一軸《關帝圣君像》(圖17),藏于長崎圣福寺,但這件作品并無款識。畫關羽坐于榻上,身后周倉舉著大刀。其上有木庵在1664年的題贊:“直而不枉,神而有靈。其忠也正,其義也誠。無畏無恐,惟俊惟英。法門叵耐之堅,衛僧園猶假以安寧。甲辰孟秋望前一日黃檗山木庵瑫和南敬贊。”引首鈴白文長方印“方外學士”,后鈐白文方印“釋氏性瑫”“清心潔己”。但范道生的關帝像和楊津并非出于同一形象系統。范道生所畫關羽沒有過于激烈的面部表情,而是顯得頗為肅穆,體態則為巍然端坐,略有游戲坐姿,給人以厚重的體量感。輪廓用筆較人物五官和服飾紋理等細節顯得更為粗重和具有整體感。無論是人物造型、神態,還是筆法,該作都與楊津之作有所不同。另值得注意的是,畫中關羽雖是丹鳳眼,但眼神與由祖先像發展而來的頂相很不一樣,而是朝下觀看,不像版畫或對幅畫那樣直視前方。

圖17 范道生畫、木庵贊《關帝圣君像》,絹本設色,110.2cm×41.9cm,17世紀,長崎圣福寺藏

與范道生這件關帝像姿態非常相似的,有長崎興福寺藏《關帝倚像》(圖18)。這件雕像安置在面向媽祖堂的右祭壇之上。關羽同樣身穿金黃色龍袍,頭戴青色巾子,前方有金色扇形搭扣,兩手環繞籠袖,肚子突出,肚上系朱紅腰帶。他眉心微蹙,目光下視,符合放置位置較高雕像的制作要求。左右分別是周倉與關平,周倉手持大刀,頭戴寬檐帽,形象與范道生所畫(圖17)一致。

圖18 《關帝倚像》,木造漆箔彩色雕眼,高165cm,17世紀,長崎興福寺藏

此外,福岡福聚寺藏有范道生名下的《達摩·韋馱天·華光菩薩像》(圖19),其上鈐“石甫”“道生”印。福聚寺是小笠原忠真(1596—1667年)迎接開山即非如一(1616—1671年)的寺院。著錄于1793年的福聚寺藏品目錄《宏壽山什物簿》,有“四圣像,明范石甫筆”的記載。華光菩薩是中國閩南和嶺南一帶信奉的民間神,也是禪宗伽藍神,在日本福聚寺被當作守護神供奉。華光菩薩的姿態和關帝像完全一致,也是籠袖而坐。筆者以為,范道生作為雕塑家,講求雕塑形體整體結構結實的體量感,因此多采用這類籠袖造型。當然也可能出于制作便利的目的,人物形體存在一定程度的程式化因素。從筆者找到的曾裝飾于長崎松田家會客室壁面的《關帝倚坐像》 (圖20) 來看,關羽、周倉和關平的三人組合可能是當時唐寺中最為常見的形式,而范道生創作的關帝樣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復制。

圖2 《長崎港南京貿易繪圖》中的迎接媽祖

圖19 范道生《達摩·韋馱天·華光菩薩像》,絹本設色,76.8cm×34.7cm,76.7cm×34cm,76.7cm×34.8cm,江戶時代,福岡福聚寺藏

圖20 《關帝倚坐像》,高29cm,江戶時代,長崎歷史文化博物館藏

此種人物坐像與前述楊津、馬言所作形象不同,但仍然來自明代流行的樣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一件明代成化年間制作的《琉璃陶塑三官像》(圖21)。其基座背面有刻字:

圖21 《琉璃陶塑三官像》,1481—1482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天壇山霍師堂

全真道人李道明

發心舍財造

三官一堂

關趙一堂

本堂全真

大明成化十七年

崔田 崔王

山西澤州陽城縣在城待柖(詔)

喬赟男喬彬

由刻字可見,該像作于山西澤州。除“三官”之外還有“關趙”,可能指關羽和趙云。這一坐像與關帝像有相似的姿態。與此種關帝像相似的樣式,在明代中期已經出現。

范道生作為雕塑家,還曾制作過《隱元隆琦像》、《十八尊者像》(圖22、圖23)、《白衣觀音像》等,現藏于京都萬福寺。比較來看,雕塑和畫像的風格基本是一致的。如《十八尊者像》中的《第三迦諾迦跋釐墮闔尊者》(圖22),同樣是微微側身而坐,目光向下,面容肅穆,體型具有體量感,輪廓圓潤飽滿。此外,范道生曾有畫作《十八應真圖》(圖24),現藏于福岡江月寺,其中的羅漢姿態與萬福寺藏《十八尊者像》一致。由此可見他的創作方法是,先畫出人物姿態,再制作雕塑,并延請禪師題贊,可謂一舉兩得。

圖22 范道生《十八尊者像·第三迦諾迦跋釐墮闔尊者》,木造彩色,103cm×103.3cm,1664年,京都萬福寺藏

圖23 范道生《十八尊者像·蘇頻陀尊者》(左)、《十八尊者像·跋陀羅尊者》(右),江戶時代,京都萬福寺藏

圖24 范道生畫、隱元序、木庵贊、高泉性澈跋《十八應真圖》(部分),江戶時代,福岡江月寺藏

同樣,范道生在《達摩·韋馱天·華光菩薩像》(圖19)中,將韋馱天和華光菩薩作為達摩的護法。據張聰《佛教二十諸天圖像研究》,在北涼曇無讖《金光明經》卷三中,韋馱天已與釋提桓因、日月天、閻摩羅王、大辯天神等“常護世間,晝夜不離”的天神并列出現,是較早出現的佛教護法神。從宋元時代開始,韋馱天的形象便呈現出武將的形態,至明代則穩定為這一形態。范道生所畫韋馱天的姿態,與長崎興福寺的《韋馱天立像》(圖25)形象基本一致。

圖25 范道生《韋馱天立像》,江戶時代,長崎興福寺藏

范道生筆下華光菩薩的體態,與京都萬福寺華光菩薩相近,具有凸肚的造型,兩手的姿勢也與前述關帝像一樣。事實上,華光菩薩的信仰發源于唐代商業發達的婺源,隨著婺源商人的活動,傳播于福建、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宋代朝廷敕封神名為顯聰、顯明、顯正、顯直、顯德,明太祖敕命祀其于南京的五顯靈順祠。在民間信仰中,其被稱為“五顯公”;在道教信仰中,被稱為“華光大帝”;在佛教信仰場合,被稱為“華光菩薩”。萬福寺這尊《華光菩薩像》(圖26)顯現的是身披龍袍的帝王外貌,有三目,表情溫和,頷下無須,左手手心捧著金磚——被看作帶來財運的法器。此外,長崎圣福寺所藏《華光菩薩像》,其倚坐和籠手的姿態,與范道生所畫幾乎完全一樣。像背面有“貞享元年”(1684年)的墨書,是很珍貴的唐寺造像范例。據二階堂善弘的《日本禪宗寺院之宋明伽藍神》,中國福清、福州的佛寺和道觀,有的地方供奉華光菩薩(大帝)。福清萬福寺的伽藍神是關公和華光,福州開化寺也一樣。在日本,受到范道生的影響,各地都有華光神像,但日本人不了解華光菩薩,甚至在一些佛寺中稱之為“關帝”。可見,華光菩薩和關帝在傳入時可能均作為伽藍神,而范道生將華光菩薩與韋馱天脅侍達摩,也是來自中國福建的黃檗派。

除了由木庵題贊的關帝像之外,在渡日僧人的語錄中,還可以看到應請而作的關帝像贊,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華人對關帝的尊崇。如隱元有四言詩《關帝》:“胸中惟漢,眼底獨劉。乾坤正氣,千古長流。三分功勛,已定何須。滿腹春秋,末后曾歸。普凈法門,猛將無儔。”即非如一也有兩首關帝題贊。一為《關大王》:“惟義不朽,山河共固。其心愈赤,日月并明。挺身護國,衛道忘形。所以為聰明正直之伽藍神。”二為《題關帝》:“配天配帝,神祇至尊。丹心昭日月,正氣塞乾坤。”實際上,黃檗宗出于地域文化的原因,將關帝納入禪宗伽藍神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對渡日華僑尤其是明遺民具有精神上的凝聚作用。中國傳入的關帝形象對日本視覺文化造成了頗大的影響,如18世紀日本文人畫的先驅柳澤淇園(1703—1758年)有一件《關羽像》(圖27)

圖3 《長崎土產》中的迎接媽祖

圖26 萬福寺的華光菩薩像

圖27 柳澤淇園畫、柳澤伊信贊《關羽像》,絹本設色,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小結

多種證據顯示,關帝崇拜雖然曾進入日本,但并沒有形成在社會中流行的信仰。關帝和媽祖等道教和民間神祇是隨著中日貿易傳入長崎的,關帝傳入之時,與媽祖一樣被當作航海的守護神。在德川幕府禁止基督教時,媽祖并沒有進入伽藍神系統,關帝卻因其文化內涵成為禪宗的護法。由于關帝成為伽藍神,黃檗宗的道釋圖像中出現關帝和達摩并列的樣式。關帝圖像和大禪師的題贊,也從另一層面表明了長崎黃檗宗寺院對來日華人的凝聚力。

從藝術史的角度來說,關帝圖像顯示為兩類。一類是單純作為繪畫存在的關帝形象,關帝手拈胡須,以念珠作為法器,具有神采煥然的威武視感,如楊津《關帝圣君像》。該作也體現了莆田畫家楊津的高超畫藝。另一類是雕刻師制作的雕塑以及與之相應的圖像。泉州雕刻師范道生的繪畫和雕刻顯得更為凝重,更具體量感。由此也可以看出,黃檗宗采用了雕刻師設計人物造型并付諸實物這一創作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欧美午夜性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夜夜操狠狠操|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第一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2|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国产人人干|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五月天综合婷婷|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免费p区|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www.狠狠|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国产福利大秀91|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性欧美精品xxxx|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在线一级毛片|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性网站| 国产女人在线|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国产| 日韩毛片免费| 久久伊人操|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91原创视频在线|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国产www网站|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在线观看99| 无码'专区第一页| 婷婷中文在线|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看看一级毛片|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人人射|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日韩免费毛片| 在线观看视频99|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